周质恂/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副区长
发挥优势与特色 加快发展镇村经济
周质恂/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副区长
盐城市亭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城市区,在盐城的各大板块中,兼具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农村发展的空间优势。加快推进镇村经济发展,是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2015年,全区各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6亿元,增长1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6亿元,增长22.5%。实现镇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8亿元,增长21.6%。全区镇村规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9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总量20.7%。全区镇村完成工业投入53.9亿元,增长17.2%。全区113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89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村达35个。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成功引进乾宝湖羊等重大项目,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28亿元。全区设施农业达11.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111个,种植面积达30.8万亩,盐东羊角椒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建成27个休闲观光基地,枯枝牡丹园入选全国最美花园。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帮扶薄弱村实施项目61个,累计化解村级债务7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以内。农业基本现代化体系建设综合得分77.9分,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载体建设成效初显。大力推动镇村工业集中区建设,已初步建成黄尖食品加工、便仓新型建材等4个特色产业基地和新兴永兴全民创业园汽车配件等3个配套协作基地。全区镇村中小企业园累计入园企业481户,2015年新入驻企业101个,增长11.2%。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承载力,加快整合农产品交易市场,盐城农展馆、农业三新技术展示中心、盐城农机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有序,在全市率先实现市级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出台《关于促进镇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意见》,区财政配套5500万元专项资金,助推镇村改革。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开启农村消费销售新模式,建成益农信息社120家,全省首家实现全覆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全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05个、398个,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超过60%。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顺利通过省级先进区创建验收。
民生基础不断改善。制定《亭湖区城乡统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三新”工程重点项目25个,完成投资27.55亿元。创成42个星级康居示范村庄,全域通过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创成省级生态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2.8%。实现镇镇通一级公路、村村通公交,困难群众托底救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城乡联网供水、污水处理、养老保险一体化等民生要事得以推进解决。
基层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虽然近年来镇村班子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但有些镇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轻视现代农业发展带民增收的作用。个别镇村干部则存在小富则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缺乏创新发展的精神,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镇村产业特色还不明显。镇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不配套,各镇的特色产业大部分链条短、规模小、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仅处于产业培植的初级阶段。譬如:在工业上,临近城区、沿海高速、国省道的镇村,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主要集中在汽配、机械、纺织、电子等行业,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农业上,产业结构不优,都市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的名气还不大,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存有差距。
载体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有的镇村工业园区内企业杂且参差不齐,园区主攻方向不明确。有的工业园区项目承载能力不足,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各镇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交易园区内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有些镇新上工业项目个头不大占地不少,投资强度、产出率、财税贡献率低,成长性不强。同时,不注重企业培植,有些企业多年长不大、做不强。
镇村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镇级可支配财力的增长跟不上刚性支出增长需求,财政仍未摆脱“吃饭财政”困境,部分村级债务还较重。截至2015年底,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8万元的薄弱村还有9个。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还较多,镇村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滞后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此外,镇村机构不全、职能缺失,尤其是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也直接影响了镇村经济的发展。
抓产业培植。一是突出“一镇一特”。针对各镇不同特点,结合全区区域空间布局、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因势利导,按照“一镇一特”的思路,促进各种优势力量和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集中集聚,避免单个镇贪大求全,搞小而杂。盐东镇围绕老年休闲健康产业,黄尖镇围绕旅游产业,南洋镇围绕韩资汽配产业,新兴镇围绕机电产业,便仓镇围绕新型建材产业,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二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推进亭湖青洋智能装备产业园、中能管桩、西尔玛新材料、汇源华东地区生产销售基地、健生源中药饮片加工等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力。立足打造城郊都市生态循环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加花卉、林果、瓜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比重。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开展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是突破旅游服务业。围绕大洋湾景区、丹顶鹤景区“两核”、省道331“一带”和全区各地“多节点”,规划建设旅游精品线路、精品工程,开工建设海上花田,推动盐城林场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建成自驾游营地、特色民宿等一批新型旅游项目,启动便仓枯枝牡丹园扩建工程,新创两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3家,黄尖牡丹生态园争创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个。
抓载体建设。一是科学规划镇工业集中区。以青洋工业园、永兴全民创业园、盐东科技产业园、黄尖食品加工园、便仓科技创业园为重点,每个镇围绕产业特色,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工业集中区建设,全年新入园企业100家。二是积极完善园区配套功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成片开发专业特色园区,积极推进村组集体资产投资、外来资本“工业房地产”、经济区和乡镇共建等模式兴建标准厂房,确保全年新建镇村园区标准厂房33万平方米。在推动工业集中区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用地、融资、信息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在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吸纳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项目,并注重道路、水电等基础配套。三是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节能环保、汽车配件、机械加工、电子电器、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力度。永兴全民创业园、青洋工业园、盐东科技产业园、黄尖食品工业园、便仓科技创业园年内新招引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8个,农产品加工交易园区每年引进亿元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以上。
抓基层基础。一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引导村集体挖掘资产资源优势,通过组建实体经营项目、流转土地等形式,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变成集体的资产机制,确保村村都有稳定的收入渠道。扎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建立镇级农村产权交易站,逐步将林权、水利设施使用权等纳入交易范围。有序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着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新型流通业态和农村电子商务。二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严格落实镇村责任,加强动态管理,围绕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完善“三位一体”挂钩帮扶机制,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锁定低收入群体、经济薄弱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确保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经济薄弱村年集体收入达18万元以上,2018年在全市率先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任务。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乡提升十大工程,实现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全面达标。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积极推进“一镇一社区”建设,重点培植15个农村新型社区。严格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清洁乡村”行动成果。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为抓手,提升“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水平。健全村(居)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抓政策扶持。一是强化精准扶持。进一步完善镇村经济发展激励意见,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增强财政投入的精准性、实效性,变“天女散花”式的扶持为向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园区(平台)扶持。在土地政策上,尽可能对镇街园区新上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财税政策上,统筹考虑镇村情况,适当倾斜。认真落实涉农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户贷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扶贫贴息、小微企业贷款精准服务网络,健全风险分散、风险防范机制。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镇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关键岗位重点管理,注重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发展、创新的本领。在保障镇村干部报酬的基础上,对其实行实绩考核。积极创新村干部培训教育形式,不断完善“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模式。注重培养年轻后备干部,将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与“第一书记”组织好,使用好,切实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三是强化考核激励。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工作督查,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时间节点化的要求,将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服务力度,结合当前“两学一做”的开展,深入企业、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摸清企业需求,了解民意,更好地推动落实。及时总结和推广发展镇村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评选和表彰好典型好事迹,持续推动全区镇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