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会议演讲中的隐喻翻译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演讲为例

2016-04-12 18:10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

陈 茜

(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535000)

从顺应论看会议演讲中的隐喻翻译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演讲为例

陈茜

(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隐喻表达与各国的文化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翻译过程中准确地阐释隐喻的涵义更需要顺应场景环境。中国—东盟博览会演讲中的隐喻表达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场合,顺应不同的情景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在维索尔伦顺应论指导下,剖析了文化层面、地理环境、共同认知等顺应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直译文化共性、意译文化差异、词类转译法等顺应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东盟博览会;会议演讲;隐喻翻译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翻译也是一个根据不同语境,做出适应性调整的语言使用过程。在隐喻翻译中,译者必须顺应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文化层面的顺应、地理环境的顺应和共同认知的顺应,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成功的沟通与交流。本文试图从维索尔伦(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演讲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力图为会议演讲中的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一、顺应论与隐喻翻译概述

1.顺应论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包含了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处于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的关键概念。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就是对语言内部结构和交际语境关系不断顺应的过程[1]。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2]。顺应论的提出为语言的使用和诠释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隐喻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方向。

2.顺应论与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用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联系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日常思想和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的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于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工具。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3]。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会议主旨演讲中,隐喻的运用涉及身体、颜色、建筑、方向、时间、植物、动物、食物、天气、温度等方面[4]。这些隐喻的使用,都是基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共性,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会议演讲中,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隐喻表达使用非常广泛。汉语四字结构的表达能让演讲的内容更加具体、简洁和形象。比如携手并进(go forward hand in hand)、同舟共济(stand by rain or shine)和源远流长 (run a long course)等。通过这些蕴含在四字结构中的隐喻形象,有效地传递出中国人民非常重视中国与东盟各国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

在会议演讲中,经常引用包含隐喻的典故、谚语和古文。这些表达包括远亲不如近邻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邻居好,赛黄金 (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远水难救近火 (Distant water cannot put out a fire close at hand)。 这些典故、谚语和古文的运用,显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而且有着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会议演讲中,大量使用了与中国和东盟各国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隐喻表达。反映了人的身体特征的隐喻,如衷心感谢 (heartfelt thanks)、面对( face)、 举世瞩目 (remarkable);与建筑有关的隐喻,包括窗口 (window)、 经济走廊 (economic corridor)、框架( framework)、里程碑 (milestone)等;表示位移和方向的隐喻,如路线图 (route chart)、 步伐 (step)、 新的道路 (new road);与天气、颜色相关的隐喻,如收获的季节 (harvest season)、 金秋 (golden autumn);植物隐喻,如收获硕果 (reap the rich fruits)、 播种希望 (sow the seeds of hope)等等。以上的隐喻表达构成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会议主旨演讲的重要特色。这些隐喻的使用与中国—东盟各国人民之间共有的文化、地理环境、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与翻译的过程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作为语言使用的特殊形式,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顺应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动态过程。在会议演讲中,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隐喻翻译要考虑演讲者与听众的社会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场的地理环境、认知水平以及情感的因素。因此,译者必须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技巧,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对象,作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5]。

二、 顺应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会议演讲隐喻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的顺应、地理环境的顺应和共同认知的顺应。

1.文化层面的顺应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主旨演讲中,使用带有隐喻含义的历史典故和经典名言能够使演讲更富有深意。例如:

(1)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高虎城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演讲)*此文中有关中国—东盟的内容均来自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caexpo.org/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China’s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cooperation with ASEAN ....

(2)正如一句中国谚语讲的那样,“邻居好,赛黄金”。(温家宝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的讲话)

As a popular Chinese saying goes,“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

在例(1)中,演讲者引用中国谚语“远亲不如近邻”来表达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译者把这句谚语翻译为“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是顺应了听众日常交际的社会关系,把邻国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兄弟之情更能被听众接受,也恰当地表达了演讲者希望通过合作,建立各国友好关系的强烈情感。例(2)中引用的“邻居好,赛黄金”凸显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互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睦邻友好关系比黄金还要贵重。译者把“邻居好,赛黄金”这句话直接译为“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顺应了文化层面的共识,那就是人人都知道黄金的品质和价值,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使得人们会像珍视黄金一样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友谊。

因此,对于所引用的谚语和典故,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来自不同文化受众对象的理解。为了有效传达和理解演讲的内容,译者必须减少不同文化中的差异,顺应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文化意识,使听众能够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促进有效沟通。

2.地理环境的顺应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地理位置相近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会议演讲中,有关地理环境的隐喻使用非常频繁。例如:

(3)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温家宝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的讲话)

There is also a strong growth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ASEAN,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destination for investment by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4)积极促进在陆路构建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通道经济。(刘奇葆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developNanning-Singapore economic corridor based on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 passage economy.

(5)这个战略勾勒了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合作新“路线图”……也为中国与东盟产业对接开辟了新的道路。(刘志勇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演讲)

This strategy outlines the new route chart for the China-ASEA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 open a new road for the China-ASEAN sector ...

在例 (3) (4) (5)中, 目的地(destination)、走廊(corridor)、干线(network)、通道(passage)、枢纽 (hub)、路线图 (route chart) 和道路(road) 这些隐喻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是顺应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也展现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共同认知的顺应

认知是人们认识、学习和感知外界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虽然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讲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对于客观事物会产生共同的认识。在会议演讲中,同一事物相似的认知能够激起听众的共鸣。例如:

(6)广西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重要桥梁和平台。(郭声琨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Guangxi as an important bridge and platform fo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7)我希望一个更为一体化的东盟将会出现,作为本地区互补经济的一个发动机。(缅甸总理梭温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演讲)

I do hope that more integrated ASEAN will emerge as an economic powerhouse .

(8)中国始终与东盟国家同舟共济。(温家宝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的讲话)

China has always stood by ASEAN countries rain or shine.

在例(6) 中,桥梁(bridge)和平台(platform)的隐喻使用顺应了演讲者和目标听众的共同认知经验,即桥梁就是供人们从路的一端走到另外一端的通道,而平台(platform)的隐喻表达是充分利用平台的结构形象,使人们透过字面意思去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例 (7) 中,把“发动机”翻译成另外一个隐喻表达“powerhouse”正是顺应了人们的共同认知常识,发动机一旦启动,就能够带来巨大能量。通过隐喻表达,听众很容易理解一体化的东盟一旦形成,就会带动地区互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例 (8) 中, “同舟共济”对于母语为中文的人来说很熟悉,就是携手共同面对困难的意思。但是目标听众对这个成语不了解,就不能产生同样的认知共鸣。 因此把“同舟共济”译为带有隐喻意象的 “stand by...rain or shine”顺应了目标听众的对于 “风雨”和“阳光”的共同认知。通过隐喻的表达,就能把中文成语中隐含的意思完好地传递给目标听众。

三、顺应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要传达出隐喻的真正内涵,实现成功的沟通与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因素,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1.直译文化共性

中国与东盟各国由于在地里位置上非常接近,存在很多文化共性,对接近彼此文化共性的隐喻理解差异不大,在翻译隐喻时选择直译,目标听众马上心领神会,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隔阂。例如:

(9)……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郭声琨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演讲)

...making efforts to buildGuangxi into an international passageway, a bridge of exchange and a platform of cooperation ...

(10 )金秋南宁,我们共同收获中国与东盟十五周年友好合作的硕果,播种未来发展与繁荣的希望。(刘奇葆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In this golden autumn in Nanning we are here to jointly reap the rich fruits of the 15-year China-ASEAN friendly cooperation and sow the seeds of hop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演讲中出现的 “passageway”“bridge”“reap the rich fruits”“sow the seeds”分别直译为“通道”“桥梁”“平台”“收获硕果”“播种”。这些隐喻形象都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熟悉的事物,使用直译策略,不仅顺应了原文的意思,也能透过隐喻表达出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2.意译文化差异

会议演讲中常常会出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字成语。这些带有隐喻含义的成语很难翻译成对等的文本。因此,采取意译这一翻译策略能更好地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减少目标听众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例如: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Since the founding... China has indeed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its modernization drive.

(12)首先,我将抛砖引玉,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和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简短发言。(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吕克俭司长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上的主持词)

I would like to inaugurate the meeting by briefing you on the current China-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the 5th CAEXPO.

基于各国文字表达上的差异,译者根据特定的语境对“举世瞩目”和“抛砖引玉”这两个成语进行了意译,把成语翻译成为目标听众更容易理解的字词,也使文本更加精炼和准确。

3.词类转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不同,有些词必须要进行词类转换,才能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例如:

(13)We gather here today to facilitate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4th CAEXPO and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event.(东盟副秘书长尼古拉斯-丹迪-戴门在第四届博览会高官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共同推动第四届博览会的筹备工作。

(14)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best wishes for ... the enhancement of friendly ties among their people.(缅甸总理登盛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祝愿中国人民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更上一层楼。

原句中的“gather”和“enhancement”并未包含隐喻成分,通过词类转换分别译为带有隐喻含义的“济济一堂”和“更上一层楼”。译文突出了参加东盟博览会的人数众多,场面盛大,符合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

四、结语

会议演讲中的隐喻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容经典,意味深长。要想准确表达出隐喻的真正涵义,翻译时必须要顺应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意识、地理环境以及认知水平等语境因素,做出灵活的调整。顺应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使得会议演讲中隐喻的深刻含义和重要信息得到准确传递,缩小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实现了与各国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传播,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合作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4][英]戴南(Deignan A.).英语语法系列:7.隐喻[M].丁建民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3.

(责任编辑张玲玲)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Conference Speeches in China-ASEAN Exp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Chen Xi

(School of Humanities,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cultur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more precisely, adapta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daptation theory and metaphor translation,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metaphor in the conference speeches of China-ASEAN Expo and analyses the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ical and cognitive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different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na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commonalities, free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adaptation theory; China-ASEAN Expo; conference speech; metaphor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0-0077-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15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简介:陈茜(1982-),女,广西宾阳人,钦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顺应论中国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