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榜样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2016-04-12 17:20张树俊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榜样幼儿妈妈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提升幼儿榜样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榜样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比一般的理论说教的效果更为明显。但在实际的幼儿榜样教育活动中,其效果往往受到很多影响。影响幼儿接受榜样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幼儿不能将榜样与自身有机联系起来;榜样刺激量及刺激方式不当;榜样标准不统一或矛盾。为此,要提升幼儿榜样教育效果,要从培养孩子“联系”的观念、给孩子适宜的榜样刺激和引导孩子进行榜样选择三个方面入手。

榜样教育;影响因素;效果调控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10.007

什么是榜样?有关研究指出:“榜样是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对人们有所启发并具有教育意思的人或者事。”[1]由于“榜样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它将抽象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通过榜样示范具体化为易于理解、对照和效法的行为”,所以,榜样教育比一般的理论说教的效果更为明显。[2]由于幼儿爱模仿,榜样教育更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不过,由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局限,榜样教育效果则容易受到主客观的因素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初步分析,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活中成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研究紊乱学的学者说,在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兴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把这种一个极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它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为巨大和复杂的现象,称之为自然界的“蝴蝶效应”。自然界有“蝴蝶效应”,人类社会也并不少见。在幼儿教育中同样存在着“蝴蝶效应”。比如,幼儿看到小伙伴因为不听妈妈的话,受到妈妈的训斥,他就会在自己的妈妈面前变得很“乖”,不跟妈妈“顶牛”了,这就是榜样教育的力量。

榜样教育可以分为有意与无意两种。有意的榜样教育,如,有意让幼儿看一看有关小朋友因为糖吃多了,牙齿生了“毛毛虫”,疼得大哭大叫的动画片,幼儿就会受到刺激而自动减少吃糖的次数,甚至对糖讨厌起来。无意的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小明的妈妈带小明到外婆家去,途中,小明拾到一小纸包漂亮的钮扣,这位妈妈忙说:“小明,回去正好给你缝在新的绒衣上。”接着,又挺神秘地说:“不过,拾到这包钮扣的事,可不能对别人说。要是别人问起,就说是妈妈在百货商店给你买的。”又有一天,妈妈发现小明在吃糖果,小明若无其事地回答:“是爸爸给我买的。”等爸爸回来,妈妈一问,才弄清了真相:原来是妈妈买东西找回来的钱放在桌子上,被小明私自拿去买了糖果。小明为什么私自拿钱买糖果?与一包钮扣埋下的祸根不无关系,而根本问题则是妈妈不正确的行为影响。

对幼儿发挥榜样教育最多、最深刻的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更多地是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事实证明,除非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分离,否则孩子在父母的身边成长,不管父母的主观意愿如何,总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同时,由于父母与孩子有着血缘伦理上的亲近性,所以,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力量,这种长者力量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发生渗透作用。当然,有一点也必须注意,对幼儿发挥榜样作用的也绝不只是父母。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家长强调说:“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说服……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3]打个比喻:如果孩子是一块玉石的话,那么孩子一出世,满眼都是雕花匠,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对孩子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二、影响幼儿接受榜样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普遍的真理,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在幼儿身上,榜样的力量却是有限的。为什么无穷的榜样力量到了幼儿身上效果会受到影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榜样与自身联系中断。有关研究指出,有效的榜样教育“应是在理解榜样人物行为品质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对其体现的道德原则进行概括和抽象,并使之与受教育者本人的行为相对照。”[4]而这里的关键在于榜样与幼儿自身要产生联系。有的孩子在学习榜样中最明显的就是赞美榜样、羡慕榜样,而不知道自己也应象榜样那样去行动,这实际上就是缺少“联系”。有人曾经做过一些试验、观察,如幼儿手上有一个苹果,我们就先讲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给他听,然后问他孔融小朋友好不好,幼儿说“好”,接着就跟他说,“我肚子饿了,你能不能把苹果给我吃”,幼儿把苹果送出来,又缩了回去。问他为什么,他说“给了你,我就没有了”,这个小情节我们不能只把他看成是幼儿的“自私”问题,还要看到这一点:幼儿还没有把榜样行为与自身联系起来,他知道榜样的行为很好,但并不知道或不十分清楚自己也应象榜样那样去做。榜样与自身联系的中断在幼儿的学习中也有所体现。如我们教给幼儿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社会规范的要求,幼儿有时能理解,但就是不知道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行动。在幼儿园里我们也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问:“有的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有的小朋友有两个玩具,大家看我们要不要帮助他?”幼儿们可能都说“要帮助他”,但真正行动的却没有几人,有时只有经过老师的反复提醒,有两个玩具的小朋友才“如梦初醒”,把自己多余的玩具送给没玩具的小朋友玩。当然还有的小朋友自己有两个玩具不分给没玩具的小朋友玩,还向老师告状:“某某小朋友不好,不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做到,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幼儿不能将我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此外,榜样与自身联系的中断与幼儿意识和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幼儿的活动缺乏自觉性、目的性,其注意力易分散、易转移,这就使得幼儿易改变一些行为的方向。幼儿的活动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尤其是早期幼儿,他们的行为目的的变化是替代型的,即后一个目标代替前一个目标,难以让两个目标同时存在。所以,幼儿们最容易“记不得”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榜样要求。如上述幼儿把苹果送出来,又缩回去,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第二,榜样刺激频率不当。榜样的示范既可促进幼儿的行为,也可以抑制幼儿的行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榜样的观察,通常会抑制或激发与榜样同一的行为。但这里有一个刺激频率问题。俗话所说的“广告三次才有效”,强调的就是刺激频率。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也是这样,需要保证一定量的刺激。只有适宜的榜样刺激量,才可以发挥榜样教育的抑制与激发作用。应该说,由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局限以及喜欢重复等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多家长都懂得对孩子进行反复的榜样教育方法的运用,但也由于在“反复”问题上缺少“度”的控制,榜样教育的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对幼儿进行榜样刺激的次数也不宜过多。比如过多的榜样受罚的刺激会抑制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变得什么事情都缩手缩脚,对父母的话唯唯诺诺,无所见识,更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这就是榜样受罚过多对幼儿所产生的负效应。如,幼儿要上街去玩,妈妈就讲一个幼儿被坏人拐卖的故事;幼儿要做猫抓老鼠的游戏,妈妈就讲某某幼儿在游戏中跌伤变成瘸子的事情;幼儿不听话,妈妈就把幼儿领到被打的伙伴面前……幼儿所听到、看到的都是消极结果,都是受罚,就不自觉地产生了恐惧心理,懒于活动,更谈不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了。实践证明,幼儿在同一榜样的多次刺激下,会逐渐放弃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不进行新的思考,而习惯于采取与榜样相同的活动方式。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些幼儿观察榜样用木槌连续击打一个“娃娃”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幼儿还用了击打工具——木槌。因为榜样用木槌击打娃娃的多次刺激,在幼儿心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而其他没有观察榜样的幼儿,即使让他们击打“娃娃”,也不是使用木槌,而是选用了其他各式各样的工具。观察榜样行为的幼儿,由于受到榜样行为的反复刺激,使幼儿模仿到的活动方式得到了强化,并纳入了自己的思维结构,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抑制了其他思维方式。

第三,不当的榜样标准影响。不当的榜样标准主要体现为标准高低不确当,榜样标准不统一两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标准过高和标准不统一两个问题。一方面,用较高的榜样标准来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这是许多家长以及幼儿园老师容易发生的一种错误。实际上,过高的榜样行为标准使幼儿的活动信心受到抑制。比如,有不少幼儿在看到榜样示范以后,往往要叹一口气,感到很烦恼。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榜样的行为标准较高,而幼儿难以达到,失去了向上的信心。众所周知,幼儿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反应能力,幼儿们会将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标准与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己的活动成绩相比较,进行评价,作出自我反应,或产生积极的、跃跃欲试的进取心理,或产生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们常常用“高”、“大”、“全”式的榜样来对幼儿进行示范,如,某某唱歌或绘画获得第一名,这反而会降低幼儿的信心。因为唱歌或绘画得第一名,与其特殊的才能和科学的训练有关。另一方面,标准不统一甚至矛盾。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幼儿有无数的机会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受到奖赏、惩罚的机会。而幼儿所观察到的榜样及其行为又是纷繁复杂的。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行为,也有不同的结果和奖惩,这些榜样不可能一致地对幼儿发生示范作用,常常出现许多矛盾。例如,一个幼儿不小心打坏了一个花瓶而受到妈妈的责备,幼儿自己也觉得难过;另一个幼儿同样打坏了一个花瓶,可妈妈没有责备,甚至还给他一个玩具,让他去玩。这对观察到两个榜样行为及其结果的幼儿来说,究竟谁是谁非?能不能打坏花瓶?就难以搞清楚了。

三、提高对幼儿榜样教育效果的建议

在家庭生活中,要提高榜样教育的效果,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成人特别是父母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脉搏,用积极的言行对幼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具体应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培养孩子“联系”的观念。有人这样说过,“道德养成还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外在影响而缺乏学习者‘回到自身’的体悟和践履是无法实现的。”[5]所以,要引导幼儿建立榜样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正确引导孩子由“理论”想到“实践”,由“他人”想到“自己”,由“规则、规范”想到“行动”。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分享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可以为培养孩子的系统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孩子“联系”的观念,可进行一些目标行为训练,先给孩子们的行为确定一个目标,然后,进行一些必要的目标强化训练。这样既可以增强孩子行为的目的性和目标的稳定性,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控制力,增强孩子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孩子“联系”的观念还要多对孩子进行提醒。由于孩子缺乏“联系”的观念,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多作提示,引导孩子把他人与自己、要求与实际(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受情绪影响比较严重,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在行为实践中,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提醒孩子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达到哪些要求,以利于幼儿重新把注意力、目标,转移到老师或家长所期望的行为方向上来。

第二,要进行榜样选择。榜样选择首先要注意对象选择。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在孩子面前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范例”作用。“做事是一种规则性行动。”[6]而孩子行动的规则性又是靠学习“范例”得来的。在家庭中,父母为孩子起着“范例”作用,同时,父母的榜样教育都是在自然状态下以具体的、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的,它对孩子的影响是自发的,因而教育痕迹不明显,不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家庭中首先应该选择父母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其次,要注意性质选择。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榜样教育,要考虑榜样自身的性质问题,同时,要关注同一榜样激励结果的统一性,避免矛盾性榜样刺激给孩子带来榜样选择的困惑。比如,一个幼儿不吃零食,受到妈妈的表扬,而电视广告里的孩子则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吃零食,这对观察这些榜样的幼儿来说,就感到无所适从。再次,要注意标准选择。家长在把幼儿的伙伴或同龄人作为榜样示范的时候,也不能用较高行为标准要求幼儿,只能在幼儿现有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略高一点。

第三,要进行刺激量选择。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刺激量。一般来说,对幼儿同一类型的连续性榜样刺激,次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当然,具体要采取多大的刺激量,还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因素。如果要增加刺激量,就必须注重改变刺激形式,创新刺激方式。所以,父母不宜过多采用榜样抑制,最好给幼儿一些正面的榜样以作正确的示范,使幼儿乐于从事正确、积极的活动。有关研究也指出,同一类型的榜样多次强化使幼儿思维方式受到抑制榜样不仅能教给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给人如何去做,而且还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榜样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榜样刺激可以有效抑制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也可以有效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动机。但是,由于受幼儿认知特征及刺激量和刺激方式的影响,幼儿榜样教育的效果往往受到影响。所以,要提高幼儿榜样教育的效果,就要解决好幼儿榜样与自身联系中断问题、榜样刺激量的设计以及榜样选择问题。

[1]陈晨,姜建斌.浅谈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5(9):82-82.

[2]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6(2):25-26.

[3]马多秀.论隐蔽课程的德育意蕴[J].教育学术月刊,2009(4):41-43.

[4]张吉连.榜样教育有效途径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4(1):27-33.

[5]杨运强.道德教育中“被”现象及其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76-79.

[6]杨道宇.基于体验的教学阶段论[J].教育科学,2011(5):40-45.

[责任编辑张雁影]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Model Education on Children

ZHANGShu-jun

(TaizhouMunicipalPartySchool,Taizhou225300,China)

Model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figurativeness, concreteness and vividness. Compared with most educational methods tending to be theoretical sermons, it may produce better educational effect.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l education on children may var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children’s awareness of relating themselves to the model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imulation the model give, and no consistent standard for choosing models.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l education, respective aspec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model education; influential factors; regul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2016-02-19;

2016-06-15

张树俊,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学前教育理论

G610

A

2095-770X(2016)10-0025-04

猜你喜欢
榜样幼儿妈妈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鸟妈妈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