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英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抗战时期对鲁迅的阐释
——以四川文学期刊为例
黄群英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中鲁迅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追溯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中有关鲁迅的阐释,会发现鲁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鲁迅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超越时空的精神资源。从当时特定环境入手,探究到诸多有关鲁迅阐释文章的特性,从而,可以显现出中国社会和中国知识分子与鲁迅的精神关联,鲁迅的精神烛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鲁迅的精神品质激励着国人,鲁迅的文学特质成为了作家们的典范。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文章对鲁迅的深情缅怀和深入阐释,使鲁迅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再次起到精神导师的作用,并产生了深广的时空效应。
抗战;四川文学期刊;鲁迅;阐释
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中的有关鲁迅的阐释的文章,体现出对鲁迅的深切怀念和对鲁迅精神价值的重估,使鲁迅在抗战特定的时期绽放出夺人的光芒。梳理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中有关鲁迅的阐释文章,会发现一个鲜活的事实:文学界一直缅怀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抗战时期文学精神始终与鲁迅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抗战文学中也树立起鲁迅品格和风范,鲁迅再次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导师。鲁迅能超越时代,他的现实情怀和精神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他直面社会和人生所表现出的真诚和深刻的见解,对于人们及社会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众多文人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撰文阐释鲁迅,本身就显示了鲁迅的独特地位。
鲁迅,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上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鲁迅为何就在那时依然站在时代的前沿?鲁迅与抗战文学发生了怎样深切的联系?
当时整个四川文学期刊的特质是以抗战为主题,文学的美感特质和丰富的文学想象让位于现实,以“抗战”打通文学内外,促使作品在交汇碰撞中寻求文学性与现实性的平衡,文学作品倾向于讴歌呐喊、痛苦呻吟、沉痛反思等,更趋向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口语化书写,情感的力度更浑厚,充满文学的张力。与此同时,作品更倾向于对时代痛楚的真实书写,那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真情呐喊,作品充满战斗力,宣传“抗日”精神,痛恨侵略战争、同情无辜的人们,讴歌英勇的战士,这些成为了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创作的主流。作品寻求光明、希望,表达人们坚强的意志,高度关注中国特定时期的严峻现实,彰显了时代的精神。而尤其是,当时中国被日本侵略者践踏,国破家亡的现实处境使许多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创作进行启蒙与救亡的宣传工作。这些文学期刊的办刊宗旨与鲁迅的精神追求有某种惊人的一致,这无疑是作家们去研究和阐释鲁迅的深层次原因,尽管鲁迅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民众的启蒙,在抗战时期依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在启蒙/救亡的双重主题的探讨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所谓五四之后的时代是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这种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作为百年主题,启蒙和救亡从来没有谁压倒谁的问题,即使抗日战争这一新的民族危亡局势下,启蒙的文化主题依然主流性地存在。”[1]抗战文学也从未割裂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而鲁迅的文学创作一直关注民众的启蒙问题,便引起了抗战时期知识界的共鸣,他们在鲁迅的作品中寻求精神资源,找到了当时仍然需要的启蒙精神,从此层面上讲,鲁迅的思想与抗战话语下对民众进行启蒙发生了精神上的关联,找到了精神追求的内在一致,鲁迅便被作为启蒙的代表人物而在四川文学期刊所发表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持久的阐释,文人们在更深的层面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诠释。
鲁迅把启蒙思想与文学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鲁迅文学作品有了深厚的意蕴和独特的审美特质。而抗战初期一些文学创作呈现出艺术表现力的单薄、浅白,大大损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遭到众多名家的质疑,也造成创作者的极大困惑。与此同时,一些有关鲁迅文学的阐释文章发表在四川文学期刊中,在文学刊物《文艺阵地》《抗战文艺》《笔阵》《文学月报》《青年文艺》发表了闻歌的《杂论阿Q》、冯雪峰的《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周木斋《鲁迅先生与中国文学》、何鹏《鲁迅:论当前文艺运动——〈鲁迅全集〉读后记!》、冶秋《阿Q正传》、罗荪《关于鲁迅的〈明天〉》、梅英《鲁迅先生与民族解放战争》、苏联E·史坦别格《中国人民的伟大作家——鲁迅》、艾芜《关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等文章,这些文章从作品、作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较透彻地剖析了鲁迅作品的深邃思想和精湛技艺,尤其把鲁迅作品与抗战文学、与民族解放战争联系起来阐释,提升了人们对鲁迅在抗战中现实价值的认识。
尤其是冯雪峰的《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中谈到:“鲁迅先生的为民族和大众而战斗的意志和博大的爱,他的对历史的透视和对人生的睁眼正视,这些就产生了他的有显明光彩的独特的现实主义。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是历史的真实和民族的爱的一致。”[2]冯雪峰在这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鲁迅对于民族及对于抗战文学的重要意义,鲁迅的独特文风与现实战斗的结合是抗战文学所迫切需要的,鲁迅艺术上的大众主义也契合了抗战文学的创作追求。可以说,鲁迅与抗战文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吕荧在《鲁迅的艺术方法》中提到:“终他的一生,鲁迅以极严肃的态度从事创作,他从不写他不深知的生活,为他所生疏的人物……鲁迅的作品,在量上,他不能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相比;然而在作品的质上,在艺术的完成度上,在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底第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意义上,他能与世界任何伟大作家并列,他应该与世界伟大作家并列。鲁迅死了,鲁迅的艺术永生。”[3]吕荧对鲁迅的艺术特质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对鲁迅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尤其精辟地道出了鲁迅创作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鲁迅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足以让鲁迅艺术永放光芒。抗战时期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艺术阐释,使许多作家深受启发。尤其是抗战初期,文学期刊更多追求文学的思想性而忽视文学性,鲁迅文学无疑给当时的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中,有关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研究文章大量发表,颇有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时代迫切需要对民众进行启蒙,另一方面,抗战文学需要不断提高审美价值,这些无疑都使鲁迅的作品备受推崇。作家们在阐释鲁迅时将鲁迅作品所反映的重要思想与读者分享,进而推动抗战文学的大力发展。
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掀起阐释鲁迅精神的热潮,是因为鲁迅的精神气质契合了当时的时代现实。鲁迅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被作家们阐释得细致、透彻、深入,阐释中蕴涵深厚的情感,他们对鲁迅精神的高度关注,在于向世人展示鲁迅的精神品质,挽救民族危亡,改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使鲁迅成为抗战时期的精神导师。
在四川文学刊物《春云》《希望》《抗战文艺》《文艺阵地》《金箭》《笔阵》上发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郭沫若《持久抗战中纪念鲁迅》、白劳《学习鲁迅精神,继续鲁迅遗教》、胡风《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周文《学习鲁迅精神》、欧阳凡海《鲁迅的初步思想》、唐弢《鲁迅思想与鲁迅精神》、端木蕻良《论鲁迅》、欧阳凡海《驱除寂寞》、巴人《关于鲁迅杂想》、沈起予《学习“固执”的精神》、蓬子《继承“鲁迅精神”》、冯雪峰《关于鲁迅》、谭吐《学习鲁迅种种》、施贻《学习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等有关探究鲁迅精神的文章。综合起来分析,这些文章主要对鲁迅的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爱国思想及道德思想、人格理想等进行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对鲁迅作品中体现的战斗精神、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鲁迅本人不断追求自由的精神、反抗的文学、怒吼的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析,而其中鲁迅希望被压迫的民族觉醒起来,反抗压迫,反抗奴役,与抗战时期的四川期刊文学的创作主旨相同。作家们从鲁迅精神中找到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而鲁迅精神的内在丰富性在抗战特定的时期更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其中唐弢的《鲁迅思想与鲁迅精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提到:“鲁迅这一个名词,已经成为战斗的象征,成为真理的标识,成为一切韧性的反抗的代名词,而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了,鲁迅这不仅是一个作家的笔名,却代表着一种完备的思想,一种独特的精神,影响了浮千浮万的人们,不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从鲁迅的思想和精神里撷取一点一滴,引伸到自己的工作里,加强了生存的信念,的勇气,的活力。”[4]唐弢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鲁迅思想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人们的巨大鼓励,给人们带来了工作的力量和生存的信念。周文在《鲁迅先生与思想斗争》中也提到:“鲁迅先生是已经毕生战斗过来了,我们还要彻底地战斗下去,拼了所有的一切争取完全的解放,并成为屹立于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正惟其如此,我们的责任是更加重,但我们也只有更加坚强的承继着鲁迅先生已经从战斗中开辟出来的思想斗争,配合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同前进。”[5]周文特别强调鲁迅的思想斗争对当时人们的激励,人们在现实的环境中需要鲁迅的战斗精神,同时,学习鲁迅的精神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鲁戈在《鲁迅精神与新启蒙运动》中谈到:“然而鲁迅先生是不许人悲观的,他的遗嘱上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是的,我们要管自己的生活,全民族正斗争在抗战救亡的战场,新启蒙运动正急速地开展,我们的战士正一群群的训练,正一群群的开上前线,我们要有这样的战士,像先生样的不妥协,沉着、勇敢、坚实、锋利、热情、精细,负责的为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我们要有这样的战士。”[6]鲁戈强调了鲁迅精神中的不屈不挠与新启蒙的重要,而鲁迅的可贵的精神品质将激励世人,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战士开始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开始了斗争,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样,郭沫若在《写在菜油灯下》中指出:“鲁迅生长在民族最苦厄的时代,他代表着民族精神在极端压抑下的沉痛呼声。内在的重重陈腐,外来的不断侵陵,毫不容情地压抑着我们,有时几乎快要使我们窒气。但我们就在那样的状态之下,顷刻也不曾停止过反抗的呼声,纵使是微弱到几乎不能辨出,这呼声像在千岩万壑中冲迸着的泉流”[7],鲁迅身上体现的斗争精神、反抗精神、自由精神等正是抗战时期特别需要的精神源泉。而四川重庆因特殊的原因成为了临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量的刊物南迁直至大量的文人汇集此地,大量的文学刊物不断诞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期刊文学成为了主导抗战文学的重要阵地,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阐释鲁迅精神的文章,无疑给当时的人们以极大的激励,鲁迅的精神成为了大家前行的旗帜。
事实上,鲁迅谈到革命文学时,就曾指出:“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8]鲁迅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刻体悟,体现了其远见卓识,其精神成为了抗战时期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
鲁迅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卓越的文学成就、伟大的人格魅力、超越常人的远见、敏锐的洞察力等,使他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在1936年逝世后,四川文学期刊中追忆鲁迅的文章众多,有些期刊还设有专栏纪念。如端木蕻良、魏猛克、冯兰瑞、罗荪、潘公展、萧红、连山、台静农、蓬子、适夷、梅林、老舍、孙伏园、景宋、欧阳凡海、舒芜、人一、冶秋、尚钺、刘元先、公明、陈白尘、萧军、懋文、保罗、王余杞、周文、马宗融、李华飞、杨槐、肖蔓若、雨山、水草平等人皆在当时四川成都、重庆的文学期刊上发表怀念及追忆鲁迅的文章,深情地抒写对鲁迅离开的不舍和痛苦,亲切地回忆鲁迅生前的点点滴滴。这些作家及友人从不同的视角追忆鲁迅先生。在鲁迅逝世的每个周年更引发了对鲁迅的深切哀悼,在这些文章的阐释中,更多了一些对鲁迅的为人及精神品质的回顾,既充满对鲁迅的敬仰,更满怀对鲁迅人格魅力的赞扬。
抗战期间,许多作家被迫迁移到大后方的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地,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作家漂泊动荡的生活,乱世中的惶恐与不安,都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精神。而鲁迅的为人处世,体现出精神品质的高远和圣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成为鞭策千千万万民众前进的动力。其中,陈白尘《以行动来纪念鲁迅先生》:“去年今日,鲁迅先生逝世,我们以最大的悲痛哀悼他。我们悲痛的是失了导师,悲痛的是失了一个英勇伟大的战士。悲痛的是为了失掉他,中国将沦于更悲惨的地位。但我们是太悲观了,我们虽知道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却没想到一周年,鲁迅先生在生前所祈求呼号着的全面抗战,已经在他的不死的精神孕育下爆发了。”[9]鲁迅的巨大价值在抗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鲁迅生前的渴望变成了现实,对鲁迅的哀悼,更体现了鲁迅的重要性。人一《用血纪念鲁迅》:“鲁迅先生要活着,我相信他是第一个冲锋的战士。但是他死了,我们只能纪念他;也只有拿出抗战的决心,用血纪念他。朋友们,干起来吧!鲁迅先生的灵魂在振奋地向我们招呼呢!”[10]鲁迅成了大家的精神领袖,对鲁迅精神的最好继承就是振兴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欧阳山《一个人静悄悄地——哀念鲁迅之四》:“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是我一生中最焦灼不宁的一天。从早上起,我就觉得这世界已经哑掉。昨天,我们——几千个人,被鲁迅和他底‘真的语言’埋葬在被庞大而低沉的歌声所震撼,吸收了送葬者底眼泪而温暖的大地里面去了。世界于是哑掉。关于一个渴望并祈求那些勇敢,大胆,一生和庸俗鄙懦作对的美丽的声音的人,寂静是最残酷,最不能忍耐的刑罚。”[11]对鲁迅的离去表示了最沉重的哀悼,而对鲁迅的敢言发自肺腑的敬佩,鲁迅的离去让大地皆悲,进一步证实了鲁迅的离开对世人的极大影响,尤其是知识界,更感觉这一天是如此让人沮丧与不安。适夷在《走向鲁迅》中提到:“认识鲁迅精神的伟大的平凡,才会觉得鲁迅是人人可以向他走去的人。鲁迅先生用自己的血奶喂养自己后代的青年,好比天下的母亲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女性都可以做母亲,每个青年都可以变鲁迅。天下的母爱是伟大的,因此人人可学的鲁迅也是伟大的。”[12]适夷深情地抒写了鲁迅是可以学习、可以效仿的,就从另一个视角还原了鲁迅最平凡的一面,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令人可望不可即的神的形象。
这些文章以逼近真实状况的姿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鲁迅生前的活动、逝世后的情景等进行追忆、缅怀。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和年轻一代都对鲁迅充满敬仰之情,他们用真心真情去感知鲁迅的为人处事及创作,同时,他们对鲁迅独特魅力的阐释和追忆,以更广阔的视野促使人们更全面地去走进鲁迅的世界,寻求鲁迅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内在的精神气度。
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出现了阐释鲁迅的热潮,还没有哪位已逝的作家受到这样的高度关注,这彰显了鲁迅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关鲁迅阐释的文章无论是对鲁迅灵魂的探索,还是对鲁迅作品世界的深层解读,都给人们以启迪。
抗战时期的四川文学期刊中有关鲁迅精神及作品特性的阐释的文章,因抗战的特殊环境,获得了更为深广的时空效应。首先,这些作家,大都因战乱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生活的贫乏和精神的孤寂,使他们自然看到鲁迅生活中少见的坦荡和真诚,那种十分精粹的精神,非常强烈地预示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姿态,因此,作家们从鲁迅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共鸣,寻求到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而鲁迅在任何艰难处境中表现的韧性和淡定,无疑都激励这些作家。在抗战时期,阐释鲁迅的精神品性,对作家和民众而言,鲁迅的人格魅力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其次,抗战的社会环境增强了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介入抗战题材的创作已成为自觉。在此,无论是鲁迅的人格魅力还是鲁迅的文学精神,都引领着人们前行,故多角度的诠释鲁迅,鲁迅的光辉因平凡的伟大而受到大家的敬仰和爱戴,更值得去学习和效仿。再次,鲁迅的启蒙思想和远见卓识,对处于复杂、多变、动荡的社会中的人们有相当的助益,从中能寻求到合理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资源。而鲁迅文学作品的传播对提升抗战文学的审美品质,注重精神自由的智慧和审美的融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抗战时期四川文学期刊众多名家对鲁迅精神和独特魅力的探索,使鲁迅的品质和创作才华走向辽远和宏大,彰显了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巨大文学成就。抗战特殊时期,在大家迷茫困惑的时候,鲁迅的精神对当时的人们无疑是一种鞭策和鼓励。特别是一些曾经与鲁迅私交甚好的朋友、学生,他们对鲁迅更是发自肺腑的热爱,他们对鲁迅的深切缅怀以及对鲁迅精神品质的梳理,对当时的知识界及民众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蓝爱国.启蒙与救亡主题新论[J].文艺争鸣,2007(11):73-78.
[2]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J].文艺阵地:影印本,1941,5(2):138-147.
[3]吕荧.鲁迅的艺术方法[J].七月,1941,7(1、2合刊):25-37.
[4]唐弢.鲁迅思想与鲁迅精神[J].文艺阵地:影印本,1941,5(2):148-155.
[5]周文.鲁迅先生与思想斗争[J].金箭,1937,1(3):2-5.
[6]鲁戈.鲁迅精神与新启蒙运动[J].金箭,1937,1(3):5-9.
[7]郭沫若.写在菜油灯下[J].抗战文艺,1940,6(4):249.
[8]鲁迅.鲁迅全集: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70.
[9]陈白尘.以行动来纪念鲁迅先生[J].金箭,1937,1(3):11-12.
[10]人一.用血纪念鲁迅[J].弹花,1938,2(1):6-7.
[11]欧阳山.一个人静悄悄地——哀念鲁迅之四[J].抗战文艺,1940,6(4):263-264.
[12]适夷.走向鲁迅[J].文艺阵地:影印本,1941,5(2):134.
(责任编辑 张玲玲)
Interpretations of Lu Xun’s Image in Sichuan Literary Periodic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uang Qun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Key words: Abstract:It is worthwhile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Lu Xun was so well-received in Sichuan literary periodic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Dating back to the interpretations of Lu Xun’s image in Sichuan literary periodic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e can find that Lu Xun’s orientation of value and his spirit have surpassed his time with the eternal charm, and Lu Xun’s profound thoughts and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become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beyond space and time.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contex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y articles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s of Lu Xun, showing the close interplay between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pirit of Lu Xun, which lights the realistic society and life and inspires Chinese people; Lu Xun’s literary traits epitomizes the writers. The articles in Sichuan literary periodic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ad such deep memories for and such in-depth interpretations of Lu Xun that he was seen as the national spiritual mentor when the nation was in peril, which also exerted far-reach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effects.
the Anti-Japanese War; Sichuan literary periodical; Lu Xun; interpretation
I210.96
A
1008-293X(2016)06-0056-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11
2016-09-20
黄群英(1967-),女,四川简阳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