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彬超,王 芹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及教育机制
葛彬超,王芹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作为新媒体主要用户的大学生群体,在享受新媒体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对着其所带来的焦虑和困境。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使命。文章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及思想观念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问题,从树立主体意识、实行价值引导、端正媒介行为、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等方面出发,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构建健康有序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行为;媒介环境;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将人们推向了新媒体时代,这是一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形态不断改变,其发展经历了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互联网的出现、HTTP协议的发明一直到现在手机媒体、移动电视媒体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新媒体逐渐成为传媒的先锋力量和主体力量,越发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作为新媒体主体用户的大学生群体,其思想和媒介行为也必然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
技术的革新,媒介的发展,思想的变迁,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新动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行为亦必然印上时代特征的标志。较之以往,传者与受者之间再无明显的分野,交互性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行为最根本的特征;而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使用媒介,即时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则使大学生媒介行为的同步性成为可能;在新媒体的号召下,大学生主动表达其所见、所闻、所感的欲望得到了鼓舞,形成了其媒介行为的自主性。
(一)交互:合体传受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用户中心论”和“自媒体”时代,新媒体以Web2.0为基础技术,实现了媒体从个性化到个人化,重心从组织转向个人以及个人媒体的发展,使新媒体具有了去中心的交互性和“比特”式传递的即时性。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那么新媒体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交互。从媒介的传递模式上看,新媒体以多对多、点对点的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受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性。大学生在这样的媒介变革中,其身份由单纯的受众转变为受众与媒体的合体。在大学生的媒介行为中,其有时为普通受众,而有时亦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上参与媒介活动,从事媒介互动,甚至成为媒介发布者。
(二)同步:即时传受
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具有出版和播出周期,传播的速度受其手段和发行的限制,信息的更新也是以天为单位来进行计算的。而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消息瞬间即可遍布全球,新闻更是按秒更新,互联网、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密切配合,以“比特”式传递方式代替“瓦特”,大学生可以同步接收信息,同步更新信息,随时发出声音,参与媒介活动,这一切都彰显了大学生媒介活动所具有的同步性。
(三)自主:参与传播
随着互联网等媒体自身的不断变化发展,网络、网络传播呈现多样化模态,从门户网站一主天下,到社交媒体一路凯歌,受众的主动与参与逐渐成为新媒体时期的显著特征。
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有“把关人”的控制,受众很少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而新媒体格局下,最大的变化乃是通过受众表现出来。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互模式由一对多向多对多转变,消解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受众之间变得可以彼此自由联络,他们固然还在远处观看,但已不再死守原地、不再默默不语、不再被动受控,而是主动、积极、干预传播。人们破解了新技术的奥秘,学会转发、学会修改并添加自己的名字,从而将短信息变为“私人订制”。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环,都成为一个电台式媒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如此,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是传者和受者,他们不再被动,他们是新媒体的使用者,他们在消费信息时也在缔造信息,进而使受众从媒介价值链的下游逐渐介入到价值链的上游。正如尼葛洛·庞帝所生动讲述的:“数字化的生活……你的兴趣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181”。话语权的掌握、私人信息的定制,人们不必跟随别人的脚步,也不再以别人的取舍而取舍,这些都召唤着受众去参与,并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平台,但又令其难逃虚假性、复杂性、碎片化、多元化信息的掣肘,致使其认知方式的直观化;为大学生创造了人际交往的新天地,又因现实与虚拟的矛盾性引发大学生交际模式的错位,导致其情感交流淡漠化;为大学生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又以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的信息内容使其陷入价值多元的场域,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
(一)认知方式直观化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便捷、高效、跨越时空的优势,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形成认知、传递信息的有力工具,其简单的操作、广泛的覆盖范围、丰富的内容、快捷的传播速度,使大学生对其“一网情深”。作为高科技产物的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他们可以借此获取即时新闻;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分享、评论或者转发信息;也可以通过淘宝、京东、亚马逊等商业平台,足不出户从事消费活动。
但是,汹涌的信息量容易使人产生信息疲劳,简单易得的传播方式容易助长人的浅思维。传统媒体时代,阅读纸质文字,人们的眼睛和大脑会不断将其转换成有意义的文字来处理和辨识。但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多元的信息环形传递,网罗所有用户,迫使人们的大脑成为一个受动而又畅通的频道,每天都有不同的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直观的形象冲击着人们的视网膜,而未消化的信息必然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疲于思考。
一味地追求信息索取的便捷,就必然要让渡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大学生因此养成了遇到问题找“度娘”的习惯,以及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种直观化的认知方式,造成了大学生对技术产品的依赖,破坏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削弱了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情感交流淡漠化
人们过往的情绪表达以及情感交流是发生在彼此面对面的情境中的,而新媒体时代,人们借助各种社交工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作为新媒体的主体用户,大学生更擅长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进行交流,大学校园里的“低头族”、“拇指族”随处可见,他们沉浸在网络游戏、聊天、购物等媒介活动中,但这也同时埋葬了他们现场交流的热情,使他们渐渐疏于与人交流,安于保持“罐状”,甚至会造成语义理解的分歧。
长期的场外交流,会降低人的交往能力,增加人的孤独感,使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生龙活虎,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极端封闭,他们渐渐不愿意表达真情实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关心他人的情感表达,忽略斑斓的现实生活,被网络的虚拟所麻痹。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
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涵化理论”,他认为人们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会受到媒介信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高频率的接触中,会渐渐认同媒体所描绘的世界图像和所宣扬的处事方法。新媒体作为大学生认知社会的重要窗口,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走向,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媒介承担着党和国家宣传喉舌的作用。
随着传媒的全球化、市场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利用聊天工具、网上论坛等散布各种诋毁我国政党的信息,传播破坏性言论和政治谣言,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新媒体时期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及思想观念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问题,有必要通过提高其媒介素养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以及行为规范。
(一)树立主体意识:大学生媒介行为自我意义建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和评价自我,通过积极的主体活动把握自己、驾驭信息,把各种外在影响有选择性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潜能,塑造新的自我,而不是一味盲从媒介,受其牵制。
纵观媒介时代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个体层面的直观化、浅思维的认知模式、淡漠的情感交流,还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无不体现了其主体性的丧失。然而从技术层面讲,新媒体只是一个操作工具,它所导致的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操作者。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媒介信息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是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的首要步骤。
进行自我意义建构就需要“当你正把注意力投向某些信息时,你需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它就会为你的需求而服务[2]24”。换句话说,新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为代表,挟裹其本身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信息的碎片化和多元化等特征,将媒介信息及影响迅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迎合了大学生思想开放、追求自由、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等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最受欢迎的渠道。
然而作为主体的人,在面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时,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对信息进行过滤,确认哪些信息对自身的生活、学习、社会化是最重要的、正面的,审查自己的媒介习惯,反思自己的媒介习惯是否助于完善自我,或在消解自身的思维能力;其次要确认自己是想简单的获取信息还是要把它转化为与自己的需求相吻合的东西。单纯地接受信息,而不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影响会在无形中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现实、真理和自我的态度并侵入人的潜意识,分化人的基本的观念与思维。
人“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陷在里面,而是从这里上升为‘人’[3]13”。如果大学生对媒介行为没有任何规划,放任媒介肆意控制自身,不能对媒介信息进行判断与识别,不能进行自我意义的转化,反而转向对新媒体的沉沦与迷恋,无疑是在造就一场技术创新式的悲剧。倘若在接触媒介时有意识地对原材料进行深度思考,进行加工转化,就会达到波特所讲的“控制大脑编码”的状态,产生新的编码,避免媒介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从而达到目标、实现价值。
(二)实行柔性引导:以一元价值导向引导多元价值取向
新媒体时代,缺乏质感的信息,使大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懒于思考,丧失反思的热情,催发浮躁的心态;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使大学生面对信息不再追问前因后果,内容残片之间的随意链接代替了深刻性与条理性的阐释。这种阅读方式,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对问题深度思考的热情。因此以一元价值导向引导多元价值取向是解决大学生新媒体场域中价值选择迷思的可靠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93”,它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规约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文化风尚。新媒体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地用一元价值导向引导多元价值取向,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的传播方向,消极的观念会迫不及待地涌入并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域。因此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使其发挥凝聚社会价值认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旗帜的作用。
(三)培养健康的媒介行为:大学生理性的媒介参与
新媒体以前所未有之势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5]426”。“理性媒介参与”是衡量新媒体时代受众是否“学会生存”的关键性指标。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赋权式的狂欢时代,它以平等互动的形式建立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大学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行走的足迹,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参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自由地对时事、政策或社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规范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培养其良好的媒介习惯,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需要让大学生对自我行为具有清醒的认识,即认识到在媒介建立的公共场域中,无论自己的行为多么渺小,自己的决定多么微不足道,都会或多或少对某一事件产生影响;认识到自己的理性行为可以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影响;了解“什么是负责任的媒介行为”,“如何负责任从事媒介活动”等,以构建良好、有序的媒介环境。
(四)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全方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趋向复杂甚至偏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媒介对人的影响[6]6”,从受众或者教育对象分析,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通常指涉的对象是儿童或者未成年者,其原因不外乎是其媒介行为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其影响正在不断的加深并扩大,媒介行为由以家庭为主,逐渐延伸到学校与社会。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认为成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整合学校、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等多边关系,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的教、学过程[7]250。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全方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路径。
因此,对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而言,无论其立足点是矫正新媒体引发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推进积极、理性的媒介参与以改善“拟态环境”,使之有可能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学校、社会服务,都不能只着眼于学校或者学生一方对媒介内容的认知、使用、参与和创造,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协同配合,全方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增强对媒介及其运作的认知,批判性认识新媒体建构的新时代,负责地参与媒介活动,有序地从事媒介行为。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25 - 198.
[2]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李德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 30.
[3]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 93.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1 - 426.
[6]卢锋,张舒予.论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J].教育评论,2010(4):6 - 9.
[7]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50.
【责任编辑:赵佳丽】
Media Behavior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Media Era
GE Bin-chao,WANG Qin
(CollegeofMarxism,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As main users of the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 enjoy the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and,at the same time,are also faced with anxieties and dilemmas. Therefore,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a mission in the field of current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media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reflected by the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the paper gives a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scheme from establishing subject consciousness,carrying out value guidance,rectifying media behavior,and establishing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etc.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nd construct a healthy and orderly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media behavior;media environment;media literacy;educ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2 - 0095 - 04
收稿日期:2016 - 03 - 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1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研究项目(2014JKDYY37)
作者简介:葛彬超(1983 -),女,黑龙江鹤岗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媒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