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客
呼唤返璞归真的年文化
汴梁客
手里没资金,拿什么去消费呀?现在,很多农民靠种地和打工挣的钱,应付日常开支过日子还行。让大家用土里刨食抠唆出来的几个钱去买车、买房、旅游、购物,可能吗?大家把几个小钱都消费了,将来的养老就医谁来承担?虽然是有了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可那点儿补贴对于“遇上事”的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这么说吧,单单建房造屋娶媳妇,就足以让人不好应付。现在,把一个媳妇娶到家,即使不要房子不要车,也得一二十万。更甭提不幸患上大病了。若是大大咧咧地消费了,到头来遇事了发愁遭难的还是自己!
举个例子:俺有一家远方亲戚,他们兄弟四个。其中,三个兄弟有车。这三个有车的兄弟,一个是打拼出来的老板,一个是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还有个是跑运输的。四个兄弟就一个在家种几亩地。
可想而知,在家种地的日子当然没有另外三个兄弟过得好。可在家种地的还很要面子,说他兄弟们都有车,他也想买。于是,年前他也买了一辆几万元的小轿车。用他的话说:过年走亲戚不用坐别人的车了,自己也有车开了。
结果,还没有等到过年呢,他却把车买了。原因是他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他养车就得一万多元,几亩地的收入全搭上还不够。买辆车养不起啊!看着新车啃咸菜疙瘩吃白菜帮子不合算呐,想想还是卖了好!
像这样不切合实际的消费例子还有很多。我觉得,农民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若真的想“拉动农民消费”,先得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农民手里有钱了,自然就拉动了消费。
春节在即,有人归心似箭,有人“望乡却步”,后者被称为“恐归族”。
此前,有一项针对1840人的调查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一怕“家长式盘问”,二怕“逆文化冲击”,三怕一事无成之“殇”。
大过年的,本该欢天喜地,一片祥和。可是,不少人还是陷入“攀比”的旋涡。比收入、比地位、比事业成功、比压岁钱多少……这些攀比让所谓的过年成了炫耀的舞台,以至于不少人因为收入不多、地位不高等等原因而恐惧回家。
中国的传统大年之所以历经数千载不衰,还成为世界性节日?外在的热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总能在过年中得到巨大的精神收获、道德进步、价值提升:敬畏宗族、脱旧穿新、祈福纳祥、相互守望、宽容博爱、注重沟通、回归纯朴等等。因此,对每一个归来者,人们期待和看重的,绝不应该是庸俗化、物质化的衣锦还乡、地位辉煌,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思念、盼望、诉说衷肠、情感沟通。哪怕事业发展不顺利,收入不丰厚,家乡和家乡人仍会热情悦纳。
用简单的乡音,淳朴的乡情,温馨的乡韵来化解内心的郁闷、净化漂泊的心灵,使每一个人得到情绪上的整理、情感上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涵养身心、留住亲情。这才是过年的终极内涵。
让我们听一听那些家人的肺腑之言吧:
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花鸡坡村一组82岁的老人黄文英站在屋后山坡上对远方的儿子说:“过年了,能回来就回来,不能回来就算了。我在家很好,不必牵挂!”
山西省阳曲县杨兴村的庞志同和王绿仙在家蒸包子,他们对在天津读书的儿子庞文陶说:“陶陶,赶快回家吧,爸妈给你蒸了大包子,是你最爱吃的豆沙馅儿!”
河南省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的康成功和老伴闫金花走在村子里,对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康海生说:“新年到了,盼着你们一家平平安安回来过年。我们给孙子添置了新衣,还准备了压岁钱……”
家人对远方的孩子望眼欲穿,根本不在乎是否赚钱、有无发达,心中只有饱满的爱。听到这样的呼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家过年呢?
过年,更应该多倡导返璞归真的年文化,让“恐归族”打消顾虑,放松身心,抓紧抢票,早日回到纯净的故乡、回到亲人无私的怀抱。毋庸置疑,能够获得成功、衣锦还乡当然好。但是,即使没有成功,却已然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家乡仍然欢迎你、赞赏你、高看你。因为,成功有大有小,富贵有高有低,只要自强自立、活得精彩,你便是一个值得回家的人!
在注重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多进行道德的升华、精神的雕琢;
在注重物质创富的同时,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让大年过得精彩、过得热闹、过出韵味和真情,给家庭和社会释放出更多幸福的内涵;
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过年!
(本栏责编:红孩)
Liuzy.5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