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谚语与汉语文化差异性研究

2016-04-12 10:10王崇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驴西班牙语橄榄油

王崇曌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南 商丘 476000)



西班牙谚语与汉语文化差异性研究

王崇曌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南 商丘 476000)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西班牙语和汉语作为历史久远的语种,在反映社会生活及文化上,都留下了丰富的谚语。由于两种语言背景的差异性,特别是受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影响,两种语言在谚语的构成及反映民族心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文化视角来探讨两种谚语的异同,并从中来反映各自独特的文化源流。

西班牙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性;文化趋同性

随着中国与西班牙国际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班牙语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2006年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成立,进一步推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历经岁月的更迭,对生命、对生活、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与价值观念。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精神都是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1]49-51。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基于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的梳理和归纳,来探讨其文化上差异性和趋同性。

一、文化、语言、谚语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文化即文明,其意义是广泛的,包括知识、道德、艺术、信仰、习俗在内的、复杂的整体”[2]62-64。细究文化,其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具有后天习得性,并非是先天本能,也非生物学遗传;二是文化具有社会性,并非某个人所有;三是文化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并非孤立的存在,简单的堆砌。从文化的概念来看,其内涵主要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多指日常生产用具等显性文化,心理文化多指审美、信仰、宗教、思维、价值观念等;制度文化多指教育、法律、饮食习惯、风俗等。语言隶属于文化,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工具。谚语作为语言中的独特形式,既能够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还能够蕴涵丰富的哲理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劝诫和传播知识的社会功能。

二、西班牙语、汉语中谚语的差异性

(一)有关气候方面的谚语差异性

语言与地域环境之间关系紧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北方的民族”和“南方的民族”,并将民族心理特点与其依赖的环境建立关联;同样,对于汉语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说,同样表达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对农作物的不同影响,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对于地域环境与谚语的形成具有直接关系。例如,西班牙语中的“Abril,agua mil”,翻译成汉语其意思为“四月雨不停”[3]81-83。对于谚语中的“mil”,其意义表示为多,但对于该谚语来说,并非指四月份的降雨量最多,而是下雨的频率较高。通过对西班牙地域环境下降雨情况的统计,每年5月至10月为旱季,而10月至来年4月为雨季,尤其是在四月份,其降雨的频次往往最多。与之相对的是,在汉语里,由于我国地域上东临太平洋,北方连接亚欧大陆,其气候受到大陆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在冬季的时候吹西北方,在夏季的时候吹偏南风,有农谚“春东风,雨咚咚;夏东风,井底空”,其意义为春天来了,东风从海上吹来,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而形成降雨;到了夏季,北方的冷空气回缩,干旱来临,井里的水都没了。再如我国的江南有梅雨季节,“雨打黄梅头,田岸变成沟”,“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没日头”,将梅雨季节的雨季进行了生动说明。

(二)有关农作物的谚语差异性

汉语中民以食为天,粮食自古以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对于西班牙,同样将粮食作为宝贵财富。如面包是西班牙人最基本的饮食,其对应的词汇为“pan”,而关于面包的谚语非常多,通常将之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类。具象的面包主要与食物原料相关,如“Comiendo el pan del diá,la casa se arruinaría”,其意义表示为当天的面包当天吃,家里马上垮下去。面包作为西班牙人的主要食物,特别是在穷人家,并非每天都有新鲜的面包。如果贪图新鲜面包的美味,当天吃完所有的面包,以后的日子恐怕就难以为继,而放硬的面包,则可以少吃点,多维持几天。再如“En casa del pobre,jarro de cobre,lea del día y pan de ocho días”,翻译为穷人家有三样东西,铜制的罐子,当天砍的柴和放了八天的面包。对于穷人家,面包放硬是可以充饥的。在代表抽象事物中,有“Al pan,pan y al vino,vino”,其意义为开门见山说话,不要拐弯抹角,谚语中的面包代指简单的事物;还有“Donde pan comes,migas quedan”,翻译为吃过面包的地方总有面包屑,与汉语中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具有同样的意义。

(三)有关橄榄油的谚语差异性

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橄榄油是液体黄金,在《圣经》中橄榄油出现的次数超过300次。从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来看,并非橄榄油的原产地,但因其位置、气候条件的优越成为世界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关于橄榄油的谚语比较多,如“para llegar a sober,aceite de velón has de oler”,翻译为如想头脑聪明,闻一闻油灯里的橄榄油;再如“Aceite de oliva,todo mal quita”,翻译为汉语就是橄榄油能够祛除百病。中国有句谚语“酒香不怕巷子深”,与西班牙语中的“El buen vino no precisa ramo”,翻译为好的葡萄酒不需要插橄榄枝。两者在表现酒的品质上具有同样的用意。

(四)有关动物的谚语差异性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多是关于动物的,而在谚语中,劳动人民也往往从动物世界里来总结,使其更富有特色。无论是在西班牙语言还是汉语中,关于动物的谚语包罗万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毛驴和狗。我们从威廉·亨德里克·房龙的《人类的家园》中看到,西班牙多东西向的山脉和峡谷,交通多是陡峭得令人目眩的羊肠小道,穆斯林将毛驴带到这片土地,并成为西班牙人得力的帮手。毛驴温顺、稳健,即使是走山路也如履平地。在西班牙谚语中有“Más quiero que asno que me lleve que caballo que me derrueque”,翻译为我宁肯让毛驴慢吞吞地驮着,也不让快跑的马使我摔跤,表达了西班牙人对毛驴的厚爱。在西班牙文化里,毛驴往往与丑陋、愚蠢、固执有关,原因多因毛驴的脾气倔,叫声难听,大门牙、小身板形象难看,且性格温顺,易受人欺负,与汉语中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具有相似性。再如“Si cantas al asno,te responderá a coces”,翻译为即使是给毛驴唱歌,它也会踢你一脚。与汉语中的对驴弹琴相似,即便是音乐再美妙,毛驴也不会领情[4]94-95。还有西班牙人在形容某人性格急躁时,往往会用“El asno,a palos se ha de vencer”,急脾气的人对待犟驴只能依靠棍棒。汉语中“敬酒不吃吃罚酒”,也表示相似的意思。狗在西班牙谚语中多用于贬义,如“A perro flaco,todo son pulgas”,翻译为瘦狗身上跳蚤多,其用意多表示人的毛病多[5]29-31。在汉语中,对于狗的贬义性也较多,如狗腿子,狗官,成语有狗急跳墙,歇后语有狗抓耗子多管闲事,在谚语中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等等。同时,在社会学研究中,汉语中的象征手法往往将狗与社会地位低下相联系。儒家思想提出的尊卑、贵贱之分,《说文解字》中对六牲解释为“马牛羊豸犬鸡”,狗排倒数第二;民间也有“狗肉不上席”,对狗的蔑视与嘲笑可见一斑。

三、西班牙语、汉语中谚语的趋同性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文化趋同性上也具有一致性。朱炎在《中西文化之异同》中提出人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有爱与恨,都图生而惧死。同样道理,在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中,也有诸多文化上的趋同性。如西班牙语中有“Ojo por ojo,diente por diente”,翻译成汉语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再如“Amigo en la adversidad es amigo de verdad”,翻译成汉语为患难之交见真情;在汉语中有谚语“远亲不如近邻”,而在西班牙语中也能找到“Un pariente lejano vale menos que un vecino cercano”。另外汉语中的“大鱼吃小鱼”,在西班牙语中也有“El pez grande se come al chico”与之相似。中国有谚语“人之初,性本善”,将仁爱作为人的本性,并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西班牙则盛行天主教,两者在“爱”的理解上具有一致性。如在西班牙谚语中“Al enemigo que huye,puente de plata”,翻译成汉语为若敌人要逃跑,为他架银桥。这里所阐释的爱,更是天主教所倡导的“泛爱”;再如“Error confesado,mitad perdonado”,翻译为对于承认错误的人,已经有一半可以获得谅解了;其所包含的宽容之心,也与儒家思想具有相似性。孔子提出的“仁”,升华为“仁者爱人”,即对他人要有同情心,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由孝亲而推之于一般人,从而形成“泛爱”思想。在尊重他人方面,西班牙语中有“No hay que mentar la soga en casa del ahorcado”,翻译为在绞刑犯家里不要提及绳子,从中所传递的思想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时要照顾他人的难处,要懂得尊重他人;正如汉语中的“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一样。

四、结语

总之,西班牙语和汉语是不同类型的语言,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拥有丰富独特的谚语,由于两者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其谚语的构成和应用方面表现出许多特点。研究西、汉两国谚语所体现的各自的文化独特性,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西、汉谚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这两个国家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心理,以及历史文化给西班牙语和汉语留下的深刻烙印。同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利于中、西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而文化的相似性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能性,从而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友好交流。

[1] 唐静.西汉谚语文化透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

[2] 叶爱香.委婉语的文化透视与语境解读[J]. 海外英语,2011(12).

[3] 肖兰.浅谈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4] 刘景芳.中西谚语在文化层面上的比较[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5] 林婧.中西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比较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05).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4-17

王崇曌(1988- ),女,回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研究。

H34

A

1671-8127(2016)04-0090-03

猜你喜欢
毛驴西班牙语橄榄油
骑上毛驴找毛驴
优质橄榄油如何购买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长脸大毛驴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
特级初榨橄榄油巧鉴别
毛驴的悲哀
以色列:修订涉及橄榄油的强制性标准SI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