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人生经历对《野草》创作的影响

2016-04-12 10:1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野草鲁迅创作

陈 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论鲁迅的人生经历对《野草》创作的影响

陈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最可以发出振聋发聩声音的,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鲁迅。在一个漫长而又黑暗的时期里,鲁迅先生不屈而又冷静地看着一切,看着当时执政党的无力和黑暗,鲁迅总是觉得胸腹之中暗藏一口气,这口气不吐出来总是极不舒服的,所以以笔为刀,在那个黑暗的时期生生地砍出了几点光明。本文对于《野草》进行了分析,从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来谈谈对于《野草》创作的影响。

鲁迅;人生经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着自己的笔刻画了一个形象,文字之间虽然往往冷静,但是可以读出那一腔热血,在那个黑暗而又冰冷的年代,愚昧的人们就像坚冰一样难以凿开,鲁迅从来不觉得可以激发民智,但是这个年代总要留下一点思考,在笔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这些人物发人深省,所以在这些发生之前,鲁迅的人生的最高意义便是对于自由和民主的了解,笔者相信这也是他命运开始的地方。

一、鲁迅人生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1892年进入私塾学习。在鲁迅先生十二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全家为了避难,流落于乡下,他为了祖父和父亲时常进入药店抓药,遭受的白眼不计其数。在这个时期,幼年的鲁迅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开始懂得生活的艰辛,尤其从家境较好的情况下变得困顿,这样的幼年生活更是给了鲁迅坚毅的性格,而且鲁迅在这个时期明白了不能依靠别人,人活在世,能靠的只有自己。所以在鲁迅后期的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较为孤独的情景,其在经历了少年孤苦的状态之下,变得敏感而又自强,这为后期很多作品埋下了伏笔。

在鲁迅17岁的时候,进入南京求学,22岁的时候去日本留学。最初学习的是医学,但是在那个时候他看到了日俄战争教育片,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麻木。所以他觉得虽然医学可以治疗人的身体,但是中国人的症结并不在于身体,他更希望通过文字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弃医从文,以笔为刀。这个阶段,鲁迅先生接受到很多新思想的传递,这些思想很大程度上组成了后期鲁迅先生的主要思想,并且为鲁迅先生的很多后期作品都做了铺垫。

鲁迅先生一生作为自由斗士和民主斗士,其笔如刀,下笔万言,更多的便是对于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于一个全新社会的期盼,抨击了在旧制度下生活的人的麻木不仁,针对这种情况而言,作品更多的便是指向这些问题的。《野草》便是这样的作品,以野草作为比喻,在题词之中写到“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野草也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更好地帮助鲁迅先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也让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变得更进一步。

二、人生经历对《野草》创作的影响

(一)人生体验对于《野草》创作的影响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通过闭门造车来创作,一切文字的使用应该饱含深情,这种深情更多的便是自身对于人生的感悟。单纯地从文学角度而言,可以通过文字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华美的装饰,但是这种装饰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并不能深入到作品内部,如果真正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时候便是体验了。所谓体验也就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社会的认识,这些情感的融合包含了作者对于创作的所有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才是作品得到升华的基本价值存在。鲁迅先生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这种深刻体现在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所谓野草,无可依靠,鲁迅先生就像一株野草一样,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虽然先生爱着野草的精神,但是他不喜爱野草所生长的土地,他向往的社会是一种自由而又民主的社会,绝对不是百姓被任意践踏,言论不能随意倾诉,人性麻木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鲁迅先生不喜欢,同样因为这种不喜欢,进而演化出了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犀利而又深刻[1]96。

把视线收回到《野草》这部作品上,其主要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修饰词语,这部作品就像是鲁迅先生的人生感言一样,经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咀嚼,鲁迅先生总结出来了对于现代社会的养分,所以取名野草,恐怕先生的心也是另外的思绪。在进行相应创作的过程中,鲁迅先生很好地把个人体验和情感融入了散文诗中,让整部作品更加慷慨激昂,并且富有自己的旋律,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文风,在辛辣之中透漏出无奈,无奈之中还带有反思,正如先生弃医从文的过程,希望文字可以拯救国人的思想,帮助社会建立另外一种思维模式,更好地理解民主和自由的意义[2]56-60。

(二)情感性人生体验对于创作的影响

任何作者,无论是文豪,或是一些单纯的用文字记录的人,使用文字的第一反应便是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情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人可以快乐可以忧愁,同样也可以担忧甚至是愤怒,这些不同的情感在不同作者笔下表达的形式不一样,针对鲁迅先生而言,其情感是热烈的,对这个国家忧心忡忡,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拯救这个麻木不仁的国家。笔者一直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情感热烈的人,在漆黑而又漫长的夜里,在铁屋中睡熟的人的梦里,还有一个人在搏杀,在尽情呐喊,即使把喉咙喊破,而声嘶力竭,仍然叫喊不休。这是一个时代的脊梁,他代表了一个苦难时期中华民族的傲骨,横眉冷对,绝不屈服,即使内忧外患,仍然让人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这便是鲁迅先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心结,据此,鲁迅先生进行了《野草》的创作,将情感尽情迸发。“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便是鲁迅先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热烈,虽然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先生仍然是关心国家命运的。他更加关心年轻人的思想,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往往表现得十分具体,但是先生不希望自己的思想影响到后来的年轻人,《野草》之中诸多诗篇都带有这样的情感,尤其是前文引用的《影的告别》更是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先生的情感,只有体验和感情才是这个世间最美的修辞,有幸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诞生了先生这样的人,让后人在时代变迁之后仍然可以读到这样的诗篇[3]4-10。

在《野草》之中鲁迅先生表达了那种炽热的情感,同样也带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觉,这种艺术感觉帮助先生在一段时间之内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文字灵感,帮助鲁迅先生在一个时期内完成了多篇好作品。鲁迅先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孤独者,而这种孤独注定会成就伟大[4]19。莫里斯·布朗肖说过:艺术家都是伟大的孤独者。只有孤独才能独自舔舐伤口,这种舔舐的过程孕育这伟大之处。

(三)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创作的影响

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这种群居模式如果放大来说,便是社会。每个人生活在世间,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生活,这种生活模式往往带来的便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先生不算达者,但是作为一位思考者,他接受了民主和自由理念的影响,深深知道民主和自由的可贵,正是这个原因,他对于生活的思考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更为痛恨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也同样痛恨麻木不仁的国人,可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体现了其一段时间对于社会的思考,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这种思考展现的形式正是先生笔下的一篇篇文章[5]220-233。

对于社会的思考,首先应该包括对于社会历史的思考,鲁迅先生深恶痛绝旧社会的各种制度,尤其是封建社会之中的各项章程,鲁迅先生早期发表的作品《狂人日记》,这部作品痛斥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同样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之中都带有了对于陈旧习俗和陈旧历史的思考,例如《药》中被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的血被人用来做人血馒头了,只是为了救治儿子的肺痨。这种麻木便体现了先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并且对于麻木不仁的看客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其次便是个人在社会之中的体验式的思考,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之中,鲁迅先生同样如此,先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会愤怒,会沮丧,会快乐,也会悲伤。这些情绪都组合在了一起,共同组合成了鲁迅先生这样一个人。鲁迅先生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必然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在鲁迅先生作品之中,往往会出现鲁迅先生对于时局的看法,这种人生体验构成了鲁迅先生笔下最为重要的东西。在一些论战中,鲁迅先生经常以笔为枪。鲁迅可以替学生游行进行呼喊帮助,同样也可以作文怀念一些自由斗士,为此被当局通缉也在所不惜。鲁迅先生本来可以在那个社会活得很好的,他可以成为教师,同样也可以作为当时社会中的上流人物,但是他的思想告诉他,享受是一时的,但是对这个国家毫无意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先生生活在黑暗现实之中,有着很惨淡的人生体验,但是也对于社会进行了深入思考,先生的不屈也只能在文字中留待我们细细的感悟了[6]45。

最后便是思想情感对于创作的帮助了,前文也提到了情感,但是那种情感往往是社会之中带有的,而这种思想情感只存在于思想之中,鲁迅先生在接受一些外来先进思想的熏陶之后,逐渐诞生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支持先生进行创作的主要动力,很好地帮助先生对于社会进行反思,并且对于个人进行了成功思考,任何人生体验也好,对于社会的反思也罢,都是对于自我人生的一种调节模式,更好地帮助其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相信先生将之取名为野草,也寓意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希望,野草生长在苍茫大地之中,野草最为繁多,同样生命力最为旺盛,即使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也会再次生长。相信先生在这个时期是怀有希望的,更希望的便是降临一场大火,烧他个干干净净,只等春天再度来临,野草再次生长繁茂。这种情感构成了《野草》的主要思想情感[7]129。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丰碑式的人物,即使在很多年后再次读起,也让人感觉到那种辛辣的笔力,如果说李白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么鲁迅先生也绝对当得起“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的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所以在新的时期更应该明确鲁迅先生的积极思想,并且进行有效的传播继承。

三、结语

《野草》是鲁迅先生一部著名的散文诗集,取名野草,鲁迅先生以野草自比,希望盼来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毛主席评价鲁迅先生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先生也绝对当得起这些评价。“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一句话道尽了鲁迅先生的百般思绪,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情怀。本文对于鲁迅先生的创作经历和人生经历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鲁迅先生,继承其精神,并发扬光大。

[1] 王瑞振. 创作环境对《野草》“梦”的意象生成的影响[J]. 语文学刊, 2009(9).

[2] 孙玉石.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J]. 语文建设, 2009(01).

[3] 黄健. 灵魂的独语:《野草》鲁迅的心路历程[J]. 名作欣赏,2010(18).

[4] 贾庆成. 小议鲁迅《野草》研究[J]. 短篇小说, 2013.

[5] 孙伟. 汉画像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4(01).

[6] 王磊. 从鲁迅作品《野草》看尼采的超人哲学[J]. 传奇, 2011(06).

[7] 崔绍怀. 大胆的尝试可贵的探索:论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2).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4-22

陈英(1978- ),女,河南民权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I210

A

1671-8127(2016)04-0072-03

猜你喜欢
野草鲁迅创作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鲁迅,好可爱一爹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一墙之隔》创作谈
鲁迅《自嘲》句
创作随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