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寒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无围之城
——存在主义视角看《围城》
袁寒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素有“新儒林外史”美誉的《围城》,在其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辛辣入骨的讽刺艺术的背后,隐藏的是钱钟书对人类这一“无毛两足动物”的更深层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人的存在感的缺失、自由选择的悖谬、世界的荒诞等存在主义思想无一不在《围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围城;深层意蕴;存在主义
《围城》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品不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风趣贴切的比喻手法、辛辣入骨的讽刺艺术赢得读者的赞叹,也因其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无情鞭挞展现了浓厚的文化批判意味,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但通读全篇掩卷深思,我们会深深地体会到,在社会现实揭示和文化批判的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其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是《围城》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的根本。和卡夫卡的《城堡》中主人公K无法到城堡赴任的意蕴相同,“城”成为人的生存困境的代指符号。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就在“出城”——“进城”间困兽般循环往复,无休无止。进城、出城之间,无不体现了作者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存在主义思考。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钱钟书和存在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学者的身份又使得他对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有很多切肤的感触。他对人的存在思索从某些方面深受存在主义影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其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自身并没有本质可言。一个人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行动来证明,人的存在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因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关于“我是谁”的思考从来就不曾停止过。人们也往往试图通过自己不断的行动来确立自己所以成为自己的本质,为自己的存在找到现实的依据。而方鸿渐作为《围城》中的主线人物,其在求学、爱情、职场、婚姻、人际交往中囚徒般的追逐、挣扎、反抗,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确立自己的本质,但他失败的人生经历却为人的存在困境作了最好注脚。 “你不讨厌,可是却全无用处”是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准确概括,也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好的总结。
求学生涯中,方鸿渐 “是个无用之人,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毕业后,承点金银行周经理资助,赴欧洲留学,读的却是中国文学专业。学国文而出洋留学本已十分滑稽,可方鸿渐到了欧洲后,“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几年下来,只是随便听了几门功课,虽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1]76。最后,为给挂名岳父和父亲一个交代,在爱尔兰人那里花三十美金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也算是为自己赤条条的精神裹上一块遮羞布。中西文化共同哺育出来的方鸿渐,归国之后学业上的成果,也无非是在面对国人演讲时,大谈西洋文化带给中国的鸦片和梅毒。及至到了三闾大学任教,也只落得个需要点名才能留得住学生的境地。
爱情生活中,方鸿渐更是一个惨败者。在高中读书时,因和本县姓周的银行经理结为亲家,听凭家人安排了订亲。但并未和未婚妻见过面。到了大学,懂得了男女风味,也曾想反抗父母之命,却被父亲回信痛骂一通。信中一句“若执迷不悟,吾将停止寄款”的威胁更是把方鸿渐吓矮了半截,不得不回信讨饶。留洋归国途中,方鸿渐因鲍小姐一句“你教我想起了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被轻而易举地诱惑了,殊不知自己只是鲍小姐打发旅途空虚和寂寞的工具。回到上海后,面对苏小姐有点咄咄逼人的爱情攻势,天性善良的方鸿渐碍于情面不知道如何拒绝,却在与苏小姐若即若离的交往中遇到了唐晓芙。但由于苏小姐的从中作梗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去三闾大学求职途中认识了一个外表柔弱,实际内心却很有自己的主张的孙柔嘉,懵懵懂懂中和孙柔嘉走进了婚姻的围城,却因方鸿渐不擅于世故人情不仅没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反因两个人都如同刺猬一般求暖不得却彼此伤害,最终被弄得疲惫不堪。一个原本对爱情充满了想象的方鸿渐,最终终于明白:“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两人的婚姻最后以孙柔嘉的离家而告终,只留下家里落伍的计时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生种种往事搬出来一一细数……
职场中的方鸿渐更是输得一败涂地。归国后先是承蒙挂名岳丈照顾在点金银行做事,因不讨挂名岳母喜欢被岳父委婉停职。失恋兼失业的方鸿渐无奈之下抓住三闾大学这根救命稻草。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因自己没有博士学位的头衔被低聘为副教授,校长高松年又借故“暂时没有哲学系,国文系教授已经够了”给了三个钟点的公修伦理课。鸿渐对论理学素乏研究,手边又没有参考,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眼中瞧他不起,认为鸿渐的地位比教党义和教军事训练的高不了多少。因为伦理课说的是“废话”,教伦理学的当然是“废物”而天真懦弱的方鸿渐既不善于欺骗,又不精于心计、不通于人情世故,无力应对同事间的排挤倾轧,最后校方却连个聘书也不肯下,只得灰溜溜地“下堂”。
就这样,方鸿渐从一座“围城”冲出,又陷入另一个“围城”。进进出出之间,人早已是身心俱疲、万念俱灰。内心的孤独,希望的破灭,自我的迷失,人生的虚无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让人心生恐惧和绝望。
萨特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曾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摆脱一切非理性世界中荒诞外在力量的压迫,进行绝对的自由选择,而不是违背自己的“自由意志”,服从别人的意志。人被抛入尘世就是孤立无依的,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自己决定,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听从自己的内心,在自我选择中获得个人价值。从《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的“自由选择”是苍白乏力的。一方面,是由其自身性格造成的。方鸿渐出身于乡绅家庭,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方鸿渐不仅跟着父亲学习过“之乎者也”,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及中庸之道想必也浸润不少。因此,总体来说,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既有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良知和正义感,又有传统文化所熏染出来的酸腐知识分子的慵懒懦弱。而出国留学的四年中所谓的民主自由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身上也仅存下了人本性中的自私和冷漠,这就使得他在面对身边的尔虞我诈、倾轧排挤以及自身遭遇精神危机时,不仅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怯懦、迷惘和退缩,同时还有一种随遇而安、放荡不羁在其中。面对困境,总是缺乏应有的抗争,选择的是逃避和游移。这表现在他求学、感情、求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其二是自由选择而不得的尴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中并非没有过反抗,但除去在和爱尔兰人关于博士文凭的交战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外,其他均以失败而告终。从一开始的听命于父母之命的订婚,到首次反抗包办婚姻的被要挟,从不得已买了个欺世盗名的假文凭到因不愿欺世盗名而被高松年低聘为副教授直至被解聘,从遇到唐晓芙时的热烈追求到两人的冷眼相向,从被孙柔嘉煞费苦心地拉入婚姻到婚姻生活中的各种背离直至最后的逃离,种种经历当中,方鸿渐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只孤舟,被生活的风浪冲击着、颠簸着、裹挟着,除了随波逐流,没有丝毫还击之力,所有的结局好似宿命一般无可遁逃。这生活的风浪来自于身边的亲人、朋友、对手,还有永远无法躲开的社会既定的文化束缚。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个人的自由选择与客观世界约定俗成的框架形成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身处其中的方鸿渐如浮萍般无依无凭、飘忽不定,最后只能是陷入无边无际的自欺欺人的沼泽之中[2]129。
“世界是荒诞的”,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的矛盾冲突,导致了人的存在就是悲观、失望、痛苦、纠结。《围城》这一题目的本身其实就意在告诉我们一个生存的真相:“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围城”之围带给人的是束缚,是困境,是压抑,是限制,但人自我选择的自由却是要促使人不断地去逃离,去突破,去反抗,去挣脱。两难的境地必然带来荒诞的结局,在追求自由中失去自由,在寻找自我中失去自我,在确立本质中失去存在的意义[3]79。
方鸿渐自身便是一个荒诞的产物。对未婚妻本是不由自主地厌恨,在听闻她长逝的消息后也是有犯人蒙赦的快活,却假装悲情地去了一封慰唁的长信以寄托本无可存的哀思。本痛恨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认为它“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却又担心“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遂向爱尔兰人买了张假文凭;本是弄虚作假欺骗岳丈、父亲,却又以“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让他们失望么?”[1]136来自我安慰这是自己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本身就是一个由荒诞的时代造就出的反抗荒诞、又归于荒诞的人物。人存在于这个满是荒诞的世界,就永远无法摆脱荒诞的命运。荒诞才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本相。
纵观《围城》整个情节发展,从一开始选择“走出”上海,到最后又回到出发点——上海孤岛,方鸿渐的人生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可以说就是一座人类宿命的“围城”——一座“无围之城”。你看不到“城”之“围”,却无时无刻不在“围城”之中。城与城之间相互关联,牢不可破。人在围城之中,犹如面对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物之阵”,左冲右突,最终也免不了失败的悲剧结局。至此,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存在、关于自由选择、关于世界的荒谬成为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宿命。正如方鸿渐在看到“火铺”时所想到的, “适才火铺屋后的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都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撇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1]325
[1]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J].文学评论,1982(10).
[3] 欧阳钦.荒诞与虚无中的绝望抗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
[责任编辑袁培尧]
The Fortress without Besiegement:OnFortressBesieg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YUAN Hanying
(ShangqiuPolytechnic,Shangqiu476000,China)
TheFortressBesieged, known as the new version of the scholars, showed sharp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overtone with the help of humorous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spicy satire art. All these existential thoughts, such as the lack of human being’s existence, the paradox of freedom of choice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d, suffuse this important book thoroughly.
FortressBesieged; deep implication; existentialism
2016-03-16
袁寒英(1971-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7.42
A
1671-8127(2016)04-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