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

2016-04-12 10:1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生产力本质

黑 娟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

黑娟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江泽民强调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胡锦涛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到习近平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这一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具有认识的进程性,又具有认识的内在规律性。

社会主义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过程。关于每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学界之认识和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是,把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的认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尚不多见,并缺乏学术纵深。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面对国内主要矛盾和来自世界资本主义的威胁以及国内围绕改革开放姓“资”姓“社”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情况下,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中,做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系统化、明确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创新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这一判断既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性,又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特殊性,因为,邓小平的这一判断主要是以解决当时中国物质层面的问题为出发点而提出的。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时,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非以往的阶级斗争矛盾了。毫无疑问,不发达的生产力成为这一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指出全党的工作重心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仔细研读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重要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不难发现,它囊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为出发点,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主要任务。然而,社会主义需要有自己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存在和发展,这个基础变得越雄厚,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就越强大,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就会越小。若想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必须要从发展生产力着手。第二,规定社会主义行进的方向和要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剥削现象,是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欲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前提是要有相对发展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发展了,才会有足够的物质财富,进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由此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客观条件。第三,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因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条件,使该目标的实现变为可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然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共同富裕并非是简单地变革生产关系所能达到的,它需要有发达的生产力。把共同富裕概括进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他们从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问题出发,开辟出了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即发展生产力。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谈话时曾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313。不难看出,邓小平正是在面对当时我国人民亟须解决的物质问题时,做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顺应时代要求的判断,从物质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回顾我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冲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之束缚,是在结合当时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的基础上提出的,做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的、完整的、符合现实的概括,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即: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判断,不是简单地以社会主义的表面特征为参照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定义的,而是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把握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概括。这一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依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解决当时我国人民群众未解决的物质问题而提出的,是我国当时实际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人的素质的提高在新技术革命要求下的社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179。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上有了新的飞跃。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例如: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两极分化的消除,共同富裕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同时这些也都是针对不同时期人的需要而提出的,这些规定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为,社会发展的参与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在社会发展中不容小觑。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就发挥不出来,也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想真正被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和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在这一环境下,人的社会交往空间不断扩大,自由择业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在整体上要求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心理和能力两个方面对人提出要求,这些现代素质的培养要求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在政治上、物质上、精神上生活得更好。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之于我国,可谓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发生和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对于作为主体和承担者的人,更是影响深刻而巨大。首先,企业和从事劳动的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择业和自主经营的特点使人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进而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要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即需要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能力能在各个方面上展开,其中包括专业能力、交流意识和独特的创新能力等。其次,人的平等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各交换方等价交换,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公平竞争。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下,个人社会不再强调出身和权力,而是强调每个劳动者都能实现自己对职业的选择。劳动者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勤奋劳动、努力学习,储备多元的、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这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个性、潜在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由我们所处的宏大的社会时代背景所决定,它在这一时期被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江泽民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当中,适时地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前行之后,并不会变得越来越简单,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会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对和谐的向往会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这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进入21世纪,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怎样通过理论创新化解矛盾、增进和谐、推动发展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14。 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即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于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入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事关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而提出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需求的,它的提出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5]5。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对社会和谐造成威胁,片面强调经济的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和谐精神却被打破了,它反过来又增大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成本,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进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然而,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发展方面,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的思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迈进时,是该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国家,有可能会出现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稳定问题不断突出等问题,即进入“矛盾凸显期”。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矛盾倍增、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滞后,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胡锦涛执政时期,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 000美元,恰处于未曾有过的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矛盾相互冲突。为处理好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问题,我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在现实生活中,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政治利益分化、经济利益矛盾激烈和文化价值冲突等等。针对可能出现的这些利益矛盾问题,我们党也需要在化解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

四、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判断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使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使用各种手段保护部门垄断,从而使主管部门坐收渔利,产生腐败。此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配套、完善均需要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政策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新旧体制的共生并存,管理上必然会出现空隙,一些权力的持有者趁机从中谋取私利,滋生腐败。

因此,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即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表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他在多篇重要讲话中,都专门做了重要论述,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不能接受的腐败问题。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更是强调要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范,加强纪律建设,坚持不懈落实中共八项规定精神,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势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针对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严峻形势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做出的重大决策。因为,打好反腐败这一战,必须要从管理我们党入手,必须实现党的制度化管理。

习近平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7]66。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要把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离不开党的领导,共产党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经历选择、坚持、完善等实践过程中,市场经济不仅主导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生成,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亦具有深远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政治权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重点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8]118。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8]118。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判断,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究的基础上,把这一认识拓展到上层建筑和政治领域,是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政治领域根本特征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也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问题上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伴随社会主义始终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人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命题,内容不断深化和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仍将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而把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郜春霞]

The Party’s Cognition Course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HEI Juan

(College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at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as to liberate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eliminate exploitation, eliminate polarization,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Jiang Zemin) stressed that put forth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a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arx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society. (Hu Jintao) believed that social harmony wa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presented that leading of the party wa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course, we can fin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experienced a constant process of rich and development. This process is of inherent regularity on cognition as well as process.

essence of socialism;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harmony society; leading of the party

2016-03-28

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KS012)

黑娟(1989- ),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D61

A

1671-8127(2016)04-0020-04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生产力本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