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雨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革命性与批判性
——理解科学实践观的两个维度
杨得雨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实践观,从而也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意义,而唯心主义哲学只是抽象地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受到人类实践活动条件的限制。这就是说人的主体能动性不仅要受特定时代的条件限制,还要受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同时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初步形成。
实践;直观;能动性
我们要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缺陷首先要从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概念的区分谈起。远古的人没有接触到的天空,便是自在的自然,它不仅是人类认识的对象,同样也是人类接触的对象。而人化的自然概念与之不同,当今人类借助宇宙飞船接触到了月球便是人化的自然。这就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凡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改造后的自然,接触到的自然都是一个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也即是现实的自然。人们对现实和自然改造的对象和古代人所改造的现实和自然对象是不同的,也即是人化的自然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也就体现人类的认识对象经历了一个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逐渐过渡过程,而人化自然的变化又是一个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而逐渐深入的过程。如果我们把人化自然定义为是一个人改造后的自然,那么人化自然必定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变化。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和前人看到的是不同的。费尔巴哈看到的是在人存在之外,自在存在的一个自然界,在这个地方马克思有意声明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自然界不同并指出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自然界是和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的是这个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都是不变的,由此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对立状态,自然界只能是从理论上决定人的产生。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人的生存发展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我们要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系出来,那么这个关系就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5-6。即从现实和感性直观地去理解人和自然界,而不是从人的理性活动和人的实践去感性地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忽视了人的主观方面。
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1]3。马克思由此便说明了费尔巴哈在实践活动定义上的狭隘。当然,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虽然是实践的存在方式,但是需要指明的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只是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那么这个实践活动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把人的理论活动当作是认识活动是因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3。由此,费尔巴哈在理解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就没有从感性活动中来理解,而他只把人的思想的活动当作是人的活动。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看作是一个抽象和被动的关系,没有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更不能考察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从西方哲学的开端的存在论和本体论就开始解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希腊哲学找到“存在”;柏拉图找到“理念”;亚里士多德找到“实体”;中世纪找到“上帝”;笛卡尔找到“我思”;黑格尔找到“绝对精神”。我们先不讨论这些观念所表述出的是否是世界的本原,而要追问的是他们如何去证实、能否去证实它们是世界的本原。如果无法证实它们是如何产生世界的万事万物的,那么只能说这些“上帝”或者“绝对精神”等只是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思考出来的世界本原,我们也就可以认为这个被思考出来的本原自身并没有超出哲学家自身的观念,没有超出哲学家思考的范围。既然理性的能动性可以思考出来“绝对精神”,产生出万事万物,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理性无限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理性在没有现实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来改变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因为思想的能动性脱离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是无法实现它自身的能动性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思想的能动性是有一定限制的。人的能动性首先受到人的实践活动水平的限制,我们不能离开特定的条件来评估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现在人类可以登上月球,潜入海底。但是远古人类只是把这些现象想象成神话,这也说明了人类思想的能动性或者主体的能动性都要受到人类实践活动条件的限制。人的主体能动性不仅要受到特定时代的条件限制,还要受到人自身条件的限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的主体能动性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制约的。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动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1]3。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唯心主义抽象地发挥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一是抽象地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二是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而去考察人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之所以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作用的原因是唯心主义不能理解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自身,仍然没有把人的思想的能动性放到人的实践活动当中去考察人的能动性,仍然没有在实践活动中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费尔巴哈想要研究不同的思想客体,想研究“绝对精神”,想研究自然与社会。费尔巴哈在基督教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活动。在费尔巴哈看来他对实践的理解是把犹太人的经商活动看成是实践,而把认识活动、研究活动看成是理论活动,这也就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看成是人改造自然界的状态。正是因为费尔巴哈从犹太人的表现形式来理解实践活动,所以他只是仅仅从犹太人的经商活动去理解什么是实践活动。
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犹太人的经商活动去狭隘地理解实践,而唯心主义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则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生产角度来理解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前者在理解实践时的不同之处。
实践活动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这里分为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关系的活动以及阶级斗争等,这些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不同表现方式。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的意义,仅仅是用了一种形式去代表所有实践活动。马克思抓住的是实践活动的本质并指出不管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的不同形式。例如: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的活动;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都具有革命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是指在人的实践活动面前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定义,革命性强调的是发展是变化。对于为什么实践活动要强调发展与变化,马克思列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人一星期不劳动就会饿死,这就是从人的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论证了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一星期不劳动就会饿死还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随着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既然人的实践活动本身要不断地发展,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就不存在永恒,所以革命性就主要强调发展,反对永恒和一成不变。
正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所以人和人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类认识创造的社会形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人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社会形态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既然实践是具有革命性的,那么实践所创造出的一些事物都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人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都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它们都不具有永恒性。也都要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深化,这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革命性。
实践活动不仅具有革命性,同时还具有批判意义。如果革命性强调的是发展,那么实践活动的批判性就强调否定和质疑。马克思在揭示实践活动的本质中指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实践,不是所有的实践都具有革命性和批判的意义。我们知道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具有否定和反动的意义。马克思强调的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永恒的、不变的,事物自身一定会发展变化,而人在现实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了它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和动力,这也就奠定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础。它要求我们从实践活动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上去理解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去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抓住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从革命性和批判性上阐明科学实践观的合理性,并指出费尔巴哈的旧哲学不能彻底地理解实践活动,而唯心主义只能看到人和自然界抽象的关系。历史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旧哲学的出发点进入不到历史领域中。而唯心主义用思想寻找万事万物的本原的时候虽然强调人的能动性,但是这个被强调的能动性是没有受到制约的。因此只能停留在观念的范围内,没有走向实践活动本身。所以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5。由此马克思也就为我们指出了人要在改造实践活动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践活动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角度理解实践的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郜春霞]
2016-03-18
杨得雨(1988-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领域研究。
A811
A
1671-8127(2016)04-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