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野树(2009年一线教师研修班学员,童蓓蓓好友)
不一样的史怀哲
——童蓓蓓的一堂课
文_野树(2009年一线教师研修班学员,童蓓蓓好友)
小朋友陆续进了教室,十分钟后新一课就开始了。
小狐先检查同学们的文具和笔记本是否齐备,帮助忘带东西的小朋友补全装备。接着,她在白板上写下“非洲——史怀哲”,然后让小朋友们记录问题:
1.非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故事记录了史怀哲童年哪几件事?
3.他为什么愿意用一生来帮助非洲获得改变?
小狐叫起一位同学,请他来复述所记录的问题。
复述完毕后,扬声器里传出一个台湾腔调浓郁的男声,开始讲述史怀哲的童年故事。
其实,中国人对史怀哲是非常陌生的,除了在高二时读过他的《敬畏生命》外,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一般会形容他“抛下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头衔而到非洲行医”,却很难意识到,他是为了帮助非洲获得改变而努力得到这些学位。我们会记得他全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会记得他是演奏巴赫的管风琴顶级大师,却不会想起他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是永恒的上帝。在倾听史怀哲童年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用看小伙伴的眼光来看这位“伟人”,时空距离在瞬息间就被打破,他们还听到了一句闪闪发光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
“嗯,狮比兽更为有福。”一位小朋友们肯定地点点头。
在大家的笑声中,小狐发下《史怀哲自传》的节选。小朋友们开始研究史怀哲是如何帮助非洲获得改变的——当然,首先要改变自己。
上午课程结束,在午餐时我和同伴迫不及待地向小狐提问。
说起学生成绩,小狐牛×地说:我们不应试,不负责。随后她就笑了,说:“学业上不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跟健康饮食和锻炼身体一个道理啊。常常阅读经典,思考真问题,操练文字和语言,怎么可能不提高呢?”
说起其选择课堂分析文本的标准。她说:关键是文本要经得起细看;而且文本要有儿童趣味;文本涉及话题要有价值;文本不能太长……
听着小狐的描述,羡慕着她们能够独立自由地去开发教材,教自己认同的、用自己想用的材料教。同时,我也很佩服他们面对教材困境,试图用自己的勇气、智慧、穷觅狂搜、精挑趣选,努力编排出有趣有料有种的儿童教材,构建出迷人课堂。
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课堂环节还过于封闭,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且是坚定不移进行的。教师用自设问题限制了有价值议题的自由产生,教师确立的精彩议题和活动应该尽量以备选形式出现。
比如我看完文本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地人为何把史怀哲看成危险人物?假如我是学生,这个问题不在教师观照预设范围之内,又没有自由提出的专门环节安排,便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疑惑。因此,可能一些相当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无法展开并交流。
当然,在初步阶段,以教师为主导设计出极具价值的问题和活动,并以之作为课堂内容的核心和轴心,基于策略和效率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错的选择。再假以时日,当学生的自我真正苏醒过来,则可以在更自由的形式中让学生展现自己,挑战自已,疯长自己。那个时候我觉得课堂会更优秀,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