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顾乃康
(1.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80)
货币错觉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在1928年提出,Fisher(1928)将货币错觉定义为不能够意识到美元或任何其它货币的升值或贬值;Leontief(1936)用数学逻辑定义了货币错觉,他认为货币错觉违反了经济学中的同质性假设,即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只是依赖于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不受商品的绝对价格影响,那么代理人就可以被认为不会受到货币错觉影响;Patinkin(1965)给出了类似的定义,他认为如果代理人对商品的超额需求不仅仅取决于其相对价格和实际财富,则该代理人将会被认为受到货币错觉影响。货币错觉与代理人的主观心理判断和决策偏见紧密相关,
古典经济学对货币是这样认识的:货币只不过是附着在实体经济大厦上的一块幔布,只有实际的经济变量才会最终影响到人们的决策。Tversky等(1981)用心理学专业术语框架效应来解释货币错觉现象,“框架效应”是指将相同的决策问题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表述,其结果可能会致使代理人行为选择发生本质的改变;Shafer等(1997)表明代理人的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问题的表述方式是在名义变量下还是在实际变量下强调。如果问题在名义变量下强调,则代理人希望避免的是名义风险而非实际风险;如果问题在实际变量下强调,则代理人的表现恰好相反。
货币错觉属于经济心理学的范畴,在货币错觉现象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支持货币错觉的,认为宏观经济研究应该在假设人们受到货币错觉的影响下进行,而另外一派则对货币错觉持完全反对的意见,认为货币错觉违背了经济研究的原则,应该坚决地予以摒弃。
支持货币错觉假说的经济学家有:Shafir等(1997)研究发现货币错觉充斥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社会中习以为常的一种现象,人类会受到货币错觉影响,并且可以预期货币错觉也会影响到其他人;Blinder(2000)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事实上,我是被说服了——的确,我也已经被说服了,货币错觉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Fehr等(2001)得到的结论是货币错觉虽然可能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影响有限,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总体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Akerlof(2002)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货币错觉是人类决策中众多潜在的异象之一,宏观经济应该在人类受到货币错觉假说影响的框架下进行。”
而对货币错觉假说持反对意见的经济学家中有两位在世界范围内极富盛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是弗里德曼和托宾。Tobin(1972)曾经尖锐激进地批评道:“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没有比犯下假设人类受到货币错觉影响更大的错误”,他甚至偏执地认为那些著名的经济学期刊就不应该发表那些与货币错觉有任何关联的论文;Friedman等(1990)在巨著《货币经济学手册指南》中甚至都懒得提起货币错觉这一经济学术语;Hewitt(1987)则更加理性地分析了许多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强烈地反对货币错觉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微观经济理论强调的是经济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从而可以用优化模型模拟现实经济体,第二是它与标准经济研究中的核心一般均衡论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Hewitt(1989)认为货币错觉现象可以在给学生们上经济思想史课的时候提供一个探讨的视角,却不应该出现在实际的经济研究过程中。
近些年来,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勃兴,经济学家们的视角开始再次关注货币错觉现象,尤其是将货币错觉与资产定价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成为近年来一些期刊热捧的对象,具体而言,可以将目前国内外关于“货币错觉”实证研究的文献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事后经验检验来得出结论。这些文献主要是围绕股票和房地产两大市场来展开,Modigliani(1979)首次提出了资本市场领域的货币错觉假说,也即著名的“Modigliani假说”,在他看来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并不一定理性或者说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是理性的,会受到一种主观上的心理错觉的影响,在对股市估值的时候,没有能够正确区分通胀的变化只会影响到名义红利增长率变化,而对实际红利增长率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在通胀上升时期,名义的贴现利率也跟着上升,但非理性投资者会用这种上升的名义贴现率去对未来不变的名义红利贴现,这种贴现的结果,无疑会造成股票估值缩水。Campbell(2004)通过它构建的将戈登模型泰勒逼近,对数线性化后得到随时间序列变化的动态戈登模型,并配合一种叫向量自回归的计量经济技术,对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开展实证研究,他的结论是美国股票市场历史上的绝大部分错误估值可以归咎于投资者受到货币错觉影响。 Cohen Polk 等 (2005)、Chaowei(2007)、Jacob Thomas(2007)、Brunnermeier 等(2007)、刘仁和(2009)、陈国进(2009、2011)、张宗新和朱伟骅(2010)等在这一领域做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第二类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直接对调查者访谈进行实证研究。这类研究的集大成者是Shfir等(1997)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表述方式(即所谓的框架效应)的来自个体层面(具体包括收入、交易以及签订契约等)的深入调查,其结论支持“货币错觉”充斥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对美国居民而言,“货币错觉”是一种普遍现象,Shfir等(1997)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名义变量包裹的数据海洋中,名义变量的获得远远比实际变量的获得容易得多,用名义变量去思考经济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而且省力。Svedsater等(2004)也通过涉及金融领域的调查问卷证明了“货币错觉”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货币错觉”也会影响人们在投资领域的决策判断,当代理人在对金融市场的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关键的财务信息做出决断的时候,他们通常倾向于关注名义变量而非实际变量的变动。Lubian等(2008)对维也纳大学的大学生们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经济系三年级大学生与5个不同系一年级新生:经济系、法律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外语系和旅游系。所有学生在第一周上课之前完成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经济系和数学系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理性思维,有更大的能力抵御“货币错觉”影响,而这是因为选择性偏见的存在。
第三类是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式,借助博弈论的思想在一个更为科学的系统中进行研究。Tyarn等(2001)从分析引起名义惯性(Nominal inertia)的原因入手,探究“货币幻觉”是否对名义惯性产生影响。他们采用价格设定博弈(Price setting game)来设计实验,每一次价格设定包含货币变动前 (Preshock)和货币变动后(Post-shock)两个阶段,为了研究货币错觉对价格调整的影响,研究者要求被试设定货币变动后的均衡价格;Tyarn等(2008)用一个新实验检验一个纯名义冲击的特殊形式是否会影响实际资产价格,假设资本市场受到一个外部冲击——名义资产的膨胀或者是名义资产的紧缩,保持实际资产价值不变,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外部冲击会影响实际资产价格,也即表明货币错觉会影响实际资产价格,并且这种影响的效应是不对称的,在受到名义资产膨胀冲击之后,名义价格快速向上调整,没有观测到实际影响;然而,在受到名义资产紧缩冲击之后,名义价格表现出相当大的惯性,实际价格缓慢调整,不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实际水平;Bakshi(2009)通过对大学里接受经济学教育的学生做实验,发现虽然接受严格的经济学训练,人们仍然会受到货币错觉的影响。效率损失的潜在原因是由于代理人不能揭开货币的面纱,从而偏离均衡效率所致。这种偏离是由于代理人受到货币错觉影响,而损失的效率即为货币错觉的成本,货币错觉会持续影响实际效果。
货币错觉是一种宏观经济异象,属于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范畴,学界目前普遍把它归类于行为金融学,类似的异象还包括:羊群效应、异质信念、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等。关于货币错觉的研究经历了两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也是与经济学的发展推进有着较大关联性的。经济学的早期是被以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思想统治的,古典经济学一直信奉着价格配置资源、市场自动出清、政府是经济领域的“守夜人”的理念,因此,在这一时期,甚至没有经济学家提及货币错觉概念。货币错觉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费雪在1928年首次提出的,提出这一概念几年之后,刚好赶上经济“大萧条”,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怀疑、批判,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学界,亟需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并破解当时的经济困局,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诞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心律基础上的,而且不再追求优美华丽而又与现实脱节的数量经济模型,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货币错觉理论得到了第一次大的研究突破,经济学家们在这一时期对货币错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内涵界定。二战之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圣经,在各国的经济实践中被广为应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滞胀局面,使得凯恩斯经济理论也无从应对,于是经济学开始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理论流派得以发展与共存,包括:新古典理论、新凯恩斯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货币错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大的飞跃,尤其是行为金融研究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完美解释与精准预测,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货币错觉研究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经济学家们在这一时期对货币错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
尽管当前关于货币错觉的研究,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并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从全世界可以搜集到的货币错觉研究文献不在少数。Tyran(2007)在权威杂志《科学》上发文介绍货币错觉对股票市场与住宅市场的影响,这表明货币错觉假说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重视,但是主流经济学并未真正接受和认可它,认为货币错觉不是经济科学的范畴,有关货币错觉的研究还有一段很长、而且很艰辛的路要走。货币错觉研究在未来至少还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突破:
第一,货币错觉是经济行为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短期现象,在长期人们会自动调整、修正他们的预期,并逐步回归到理性轨道上来。货币错觉会自动消失,然而具体是如何界定长期和短期的,有没有科学的方法证明货币错觉是一种短期现象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突破。
第二,虽然大量的实验证据和实证检验了货币错觉现象的普遍存在性,然而关于货币错觉对现实经济造成的影响,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失业的影响、对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等,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文献,这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一个关键领域。
第三,当前关于货币错觉的研究仍然以实证分析为主,是一种事后检验,而关于货币错觉现象的理论基础还相对较为薄弱,现在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心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在观察货币错觉时的视角又往往不太一样,因此,货币错觉理论大厦的构建还有待经济学家们未来去开发。
[1]Fisher, I., 1928, Money Illusion[M].Adelphi, New York.
[2]Shafir, Diamond, and A.Tversky, 1997, Money Illus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2(2), 341-374.
[3]Blinder,A,2000,Comment on Near-Rational Wage and Price Setting and The Long-Run Phillips Curve[J].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2000(1):50-55.
[4]Fehr.Tyran, 2001.Does money illusion matt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 (5),239-1262.
[5]Fehr.Tyran, 2007.Money illusion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J].Games&Economic behavior,8(2),46-268.
[6]Akerlof, .A.2002.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3):411-433.
[7]Tobin J·1972·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 (1):1-18·
[8]Howitt,1987,Money illusion, i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Norton,New York.
[9]Howitt, P., 1989, Money Illusion, In the Money Eat well[M].Norton, New York.
[10]Modigliani, F., and R.Cohn, 1979, Inflation, Rational Valuation and the Market[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37(3), 24-44.
[11]Campbell and Vuolteenaho, 2004, Inflation Illusion and Stock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94(2), 19-23.
[12]Cohen, R.B., C.Polk and T.Vuolteenaho, 2005, Money Illusion in the Stock Market: The Modigliani-Cohn Hypothesi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0(2), 639-668.
[13]Chao Wei and Frederic Joutz, 2007, Inflation Illusion or No Illusion: What Did Pre-War and Post-War Data Say?Working Paper,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2), 59-78.
[14]Thomas Jacob and Frank Zhang, 2008, Inflation Illusion and Stock Prices: Comment,Working Paper,Yale University.
[15]Chen, C., P.Lung and Wang, 2009, Stock Market Mispricing: Money Illusion or Resale Op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4(5): 1125–1147.
[16]Fama, Eugene,1981, Stock Returns, Real Activity, Inflation and Mone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4), 545-565.
[17]刘仁和、陈英楠、程昆,2008,货币幻觉对资产价格影响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8):89-93.
[18]陈国进,2009,再售期权、通胀幻觉与中国股市泡沫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5):112-123.
[19]张宗新,朱伟骅,2010,通胀幻觉、预期偏差和股市估值[J].金融研究,(5):83-92.
[20]Brunnermeier Markus and Christian Julliard, 2007, Money Illusion and Housing Frenzie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2), 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