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农村“十二五”:新农民、新气象、新收获

2016-04-12 07:44:47徐曙光董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十二五农村

徐曙光董 健

1.扎兰屯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扎兰屯市 162650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喜看农村“十二五”:新农民、新气象、新收获

徐曙光1董健2

1.扎兰屯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扎兰屯市162650
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篇生动大作,既被历史所深刻铭记,又被新农村新农民的新气象、新收获精彩点缀,更为中外各界所瞩目点赞。记者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启之际,驱车赶赴距离国家农业大县——内蒙古扎兰屯市区37公里处的中和镇,就农村现代化建设、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三农亮点话题实地采访,定格美好瞬间。

选择采访中和镇一是因其境域南与黑龙江省接壤,东与成吉思汗镇、西与蘑菇气镇和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相连;二是因其交通便利,111国道和省际通道横贯东西,是扎兰屯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向南可经过金边壕进入黑龙江境内;三是该镇面积1026平方公里,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46万亩,已成为扎兰屯市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隆冬时节走进位于扎兰屯市区西南、拥有5.13万人口和9780户的重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平坦、村容整洁、房美墙靓,立即让人忽略了刺骨的寒冷和冬日的萧条,反倒是欣欣向荣与兴旺发展瞬间进入人们眼帘,给人以兴奋、让人感觉温暖。

中和镇负责人(库堤河农村社区主任)李宏向记者介绍了该镇“十二五”期间工作:“我们中和镇以富民强镇、科学发展为统领,依托十个全覆盖、三新示范工程为契机,下大气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这其中我们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重点以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向农牧结合的多种经营为主,一是中和镇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以前农户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增收,向集约化统筹经营转变,旨在减少资源浪费、集中优势、减少费用。抱团增收是给大家搭设的一个平台,积极成立一些专业合作社,使他们形成资源、信息和市场共享,统一打造市场,这当中优势很多,从维护权益到资源共享、拓宽渠道,不是以单独个体出去闯市场,抱团增收更有竞争力,能实现集约化共赢。二是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把有限零星的土地,集中到少数有经验、有能力、有增收意愿的大户手里,由他们去统一集约化经营;这其中有些土地变成集中连片,有利于推广新技术、使用新农业设备;集约化经营使资源集中到一处,资金实力达到统一,大户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搞一些农业现代化项目,购买现代农业机械,既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一个作用是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力能到一些大城市创业、增收,成为产业工人,最终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和镇不管从产业机构调整方面,还是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发生很大转变。”

今年48岁的候志文是该镇光荣村七组农民,他们一家五口是所在地区旱田改水田土地流转成功的典型。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拘谨的候志文,在谈到水稻收入时还是开心地笑了:“我家是2013年土地流转的,原因是瞅着甸子地种旱田不得粮,就改了水田。现在的400亩水田都是承包别人的,种的都是水稻。今年水稻连本带利一共卖了40多万块钱,纯利润也有20万元,到手的都是现金,比较满意。今年旱田每亩地收入600多块钱,水田每亩地收入千余元。6月份涨水给淹了些,要不今年水田每亩收入能达到1500块钱;要是今年没水灾,纯利润能达到30万元。土地流转合同是2013年签订的,到2023年终止。种田全是机械化,有大型大马力机械、水稻插秧机、654铲车、插秧机、育苗机,翻斗、汽车那些就不用说了。设备花了30多万元。水田投入本钱比旱田大,收入比旱田多一倍,旱田今年一亩地收入600-700元,利润只有200-300元,水田去了本钱收入也有700来块钱。我、媳妇、儿子、孙子,全家人都挺满意今年的收入。每到农忙时我们全家人一起上阵,秋收时俩人上地就可以,一个往回拉、一个收。水稻销售不难,比卖苞米省心。大米厂直接上门来拉,今年价钱是每斤1.42元,比去年贵2分钱,涨的虽然少、但还是高兴的。来年种植结构我不作调整,就是打算把电安上,用柴油的话一年得3万多元。就我家实际情况看,土地流转挺好的。种旱田一年能收入几个钱,我家改水田后头两年因本钱太大,买设备就花去30多万元,收入不行。现在本钱都回来了,下一年就是净挣了。如今,设备都齐了,啥也不少。十个全覆盖水泥路修到我家门口,它让我家也有好大变化,道修了、房修了、户户通、电话都有,网线都拉上了,啥都有。‘十个全覆盖’让俺家生活好了、条件好了、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都提高了。”

今年51岁的王吉成是绿源奶牛合作社场长,他向记者详细讲起当初建设奶牛合作社的初衷,以及4年多来的努力运作和所见成效。他娓娓道来养殖生产现代机械化带来的好效益。“我们成立奶牛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保障扎兰屯市奶牛保质量,扩大再就业,发展方方面面的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节支。劳务和青贮这块,头二年经验不足运作效果不算太好。自从去年11月份与现在的饲养方式、模式接轨后,效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4年里,在养殖机械化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原来我们场有22人,现降为13人,主要依靠配方饲养、机械化操作和标准化模式这几大项。现在清粪、饲草料,全是用的TMR,清粪车、饮水、挤奶、清洗等方面全是自动系统,现有设备进口和国产各占一半。明年我们场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些增加,如青贮取料、打料车消毒。都要实行半机械化到全自动化。2012年12月份我们在场区内外安装了多个视频监控探头,在同行中我场是较早安监控探头的,原因是现代饲养模式离开现代科技化手段根本就不行!第一它便于观察牛的趴卧情况、饮水情况、吃草料情况、牛发情和繁育以及人员操作等方面必须及时掌握,这是走现代化集约科技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它就等于瞎子一样,此举让我们在减员增效的同时,还享受到现代化果实的甜蜜。目前受国际奶价影响造成奶价下滑,所以只能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这方面做文章,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饲料。同时要发展当地优势,从吉林农大聘请的专家甄博士免费来给我们场做配方,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像玉米秸秆、豆秸、水稻秸秆、麦秆、啤酒糟、麦麸、豆渣都是非常好的饲料来源,这都可以作为我们场的牛饲料,不像以前追求进口苜蓿、大豆蛋白粉了。甄博士是东北片区技术总监,每三个月来一趟,带来国际最新的养牛新技术、新理念,全力为我们做好技术后方保障。为拓宽和掌握最新国际、国内养牛信息渠道,我多次外出参加牛奶销售方、饲料供货方举办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我们养殖场在近5年时间里取得许多成效,一是减员增效;二是在国际行情不好情况下,我们把单位公斤奶成本做到1.94元,这是一个盈亏点,如果超出2.20—2.40元就不挣钱了;如果降到两块,就有利可图了,利润点还非常高,达到1∶1.73左右。我场现在全部员工是13人,一岗一薪,我既占股东又是场长、工资是4000元每月,有的员工工资是5000元每月,因为他们是兽医和TMR操作的技术人才;一般饲养员工资每月在2200元至2400元不等。通过多次培训学习,我们对国家新出台的奶牛养殖扶持政策有所了解,并对这行的前景十分看好。以前是粗放型饲养,现在搞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饲养。特别是现在有饲料方提供的免费高技术团队支撑,双方强强合作、互利共赢。在合作社近5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享受到了国家惠农泽牧政策: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在退耕还林后续保障方面给我们3百万元,建了三栋非常好的场房。我们厂的牛奶质量有保证,属于订单销售给蒙牛乳企,销路有保障,无后顾之忧。所以说,要想发展奶牛养殖,就要搞集约化、工厂化饲养,好处一是提质提量,二是保证国际国内品质指标,能杜绝一些传染源。我场现有413头泌乳黑白花奶牛,均价在每头1万至1.2万元左右,都上了保险;每头牛都有户口,照片、编号齐全,扎兰屯市及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有这些资料。我认为牛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就给你产奶,进牛圈就能看出来,我怎么都行,你们外人就不行,这就是有感情。此外,防疫工作由当地牧业站和牧业局,与场内部兽医共同合作,每年两次,消毒坚持每天三遍。外来车辆及人员是不可进入场区内的,因为我们严格出入制度,确保牛的卫生、安全万无一失。我为了事业和集体放弃合家团聚心有愧疚,奶牛养殖场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家,把其当成家方能干好事业。我把牛看成我的合作伙伴,合作好它们就会产生效益。我心中只有一个字:牛。我家有地但没时间种,土地流转承包他人了。我在当地生活50多年了,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记者所到农家听农民群众聊得最多、最开心的就是“十二五”期间最强势效果的“十个全覆盖”给农村及农户带来的巨变。百姓们开心的爽朗笑声、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关不住的“话匣子”,户户通“广播”着新农村的新气象,以水佃沟村今年34岁刘丽为代表的在外成功创业的返乡者,积极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们以实际行动掷地有声地回应了家乡黑土地的亲情召唤,更使祖国北疆农村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征程中增添了魅力步伐。刘丽说:“早些年我从学校出来打了6年工,攒下一定基础开始创业做公司,一干就是六年。和老公结合后,我老公在成都也有自己公司,我们两口子是两方面赚钱。现在我们孩子也大了,我们慢慢就转移到一处,去成都发展,因为老公的家在那边。今年赶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新农村,我老爸有回乡建设的想法,因为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就把这事和老公说了,并得到赞同,所以我们两口子齐心合力回来给父母盖了这座房子,总投资近60万元。为使父母生活方便,在用水方面,也不污染到周边邻居的情况下,我们在房后建了一座很大的蓄水池,污水从下水管直接排进自家院的蓄水池里,干净卫生,父母很开心。我们在外这么多年,真心希望回村干点实际事儿,我支持父母在新农村建设的好时机回来,跟着政策走,好好把家建起来。这样做改善了父母住房条件,以前老房子没暖气、烧炉子,现在新房全部安装了暖气,保障了温暖;十个全覆盖让家里有了非常好的网络,马上还要更新为光纤,55英寸大电视还看上了超级清晰的联通网络电视,信号也很好,父母非常开心。另外,村里把路、墙都给修了,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脚上再也不沾泥了。我们在外面压力特别大,回家后睡觉踏实,连空气都感觉好。可能因为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虽然出去多年,依然亲切。以农民生活标准来说,我觉得家里小康了。父母都60多岁了,我不让他们种地了,我希望他们永远健康,接下来的事儿就由儿女来干。”

刘丽告诉记者,之所以她能为家里投入这么多,是因为她有个好丈夫。刘丽丈夫陈凯说:“岳父母和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感情都非常好,老爸心愿是叶落归根。我们现在有经济、有能力、有条件,所以就给父母盖好房子,让他们安度晚年,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做的。”

刘丽的父亲在表达满足、开心的同时,也对比着今昔变迁。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爷子,非但未被半辈子农活劳累压弯脊梁,反而更因底气十足而显得腰板儿倍儿直。在刘家150平方米的主房内,全家老少三代围坐在沙发里,一边吃着水果、零食,一边看着挂上墙的55寸大电视里播放的联通网络电视节目,其乐融融、亲情满满,尽享天伦之乐、尽道幸福生活。刘丽父亲刘俊芳说:“我们在生产队时一天挣几毛或一块来钱,两块来钱顶天了。从土地承包给个人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是很满意。这十个全覆盖对我家影响可大了,脚不沾泥了,水啊、电啊,都比以前条件好了。有线电视、电话、手机都用上了,并且还上网了呢,全都是现代化的。土地流转后我家生活有改变,解放了劳动力,让我们享清福了,孩子们在外工作生活挺好的,还给我们买了大皮卡。老俩口身体好,孩子们也都开心健康,我对生活现状很满意。”

记者此行采访中还遇到了该镇农民潘广才,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今非昔比了。本就得天独厚的空气好、无噪音条件,再加上如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好,村民不仅不愿到城里居住了,反而更享受田园生活的舒适。潘广才说:“十个全覆盖这个政策下来之后,老百姓干劲儿就更足了。道路宽敞了、房子明亮了,现在让进城谁都不去,因为城里楼房太多、过马路费劲,就想过新农村的惬意生活,盼着国家好政策永远这么执行下去。”

在中和镇近一天的采访,让记者看到了这里展现的“十二五”以来农村的新农民、新气象、新收获缩影,画卷虽不长,但内容布列实实在在;与此同时,记者还在这里感受到了北国新农村展望“十三五”的新气息,催人奋进,给人信心。

责任编辑:张一静

徐曙光扎兰屯广播电视台编辑
董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十二五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赞农村“五老”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