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声音的“月光宝盒”
——浅谈广播纪录片的制作与发展

2016-04-12 07:44:47曹秀霞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0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城呼和浩特纪录片

曹秀霞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打开声音的“月光宝盒”
——浅谈广播纪录片的制作与发展

曹秀霞
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0

声音是广播纪录片唯一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电视荧屏百花齐放,面对激烈的竞争,广播人如何做好纪录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广播纪录片如何发挥声音的魅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作简要阐述。

广播纪录片声音蒙太奇

如今,我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电视荧屏百花齐放,与各种类型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相比,纪录片只占很小的市场份额,但却独树一帜,无法替代。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此纪录片画面、解说和音乐之间相互配合,让我们透过各地美食,领略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如果没有画面,还能如此的吸引眼球,占领市场吗?广播人面临着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让声音再造辉煌,是每位广播人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蕴含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声音的力量

做声音是广播人的特长,在岁末年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我们的耳朵叫醒,让声音破茧重生。作为广播的龙头老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强力出击,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特别制作了纪录片《致我们即将消失的文化印记》,同时,纪录片慢慢将焦点对上各地方言,如《上海的腔调》、《神谝陕西》和《粤语铿锵》,试图找回故乡的声音,续写缕缕乡愁。“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这些地方性的童谣,在全国各地都家喻户晓,通过声音的重组剪辑,再搭配上沪剧、秦腔、粤剧等地域性特色文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置身在上海的弄堂里、西安的城墙下、广州的花园里。这些声音蕴含各地的特色文化,深深的留在怀旧人的心里。

每集七分钟左右的广播纪录片,配有近1500字的解说词,还要采访十几位当地的市民,除此之外,还有几十段独具当地印记的音乐。没有了画面作补充,若想制作出出彩的广播纪录片,就要在解说词和采访同期声上下足功夫,做好功课。解说词丝丝入扣,文章从始至终都采用了听众耳熟能详的童谣,有很强的代入感,随后转入正文,使用第三人称,用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听众畅游在声音的世界。在广播纪录片中,现场采访同期声的运用,也匠心独运,可以说每一个采访对象的声音,都极具有代表性。在《神谝陕西》这一集当中,出现声音的就有唱了40年秦腔的梅花奖得主李晓峰、《疯狂陕西话》的节目主持人卓雅、土生土长的西安娃王军、黑撒乐队主唱王大治、陕西戏曲研究院的邓卫峰,通过对这些采访对象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代表,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加入,这一集纪录片熠熠生辉,十分成功。如果说节目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文字的力量,那么节目的成功就取决于于采访对象声音的力量。

二、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辑,深挖声音的魔力

声音的魅力在哪里?有很多曾经被埋没的好声音,通过广播纪录片《致我们即将消失的文化印记》,再次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不同的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觉,已经记不清楚身心多少次被震撼,眼角多少次被浸湿。一部好的广播纪录片,不仅需要整个团队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更需要节目具有创新性,通俗的讲就是要有可听性。蒙太奇的手法不仅存在于电视画面制作中,也同样体现在声音的剪辑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赋予了声音第二次生命,它可以利用音调的高低、音响的效果和语速的快慢为广播纪录片增色添彩。例如《铿锵粤语》这一集当中,音响的运用恰到好处,增加了听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篇融入了粤语里面蕴藏着香港流行文化,粤语歌曲里饱含着的古风和情义,填补了听众的文化想象。娓娓道来的解说词,唤醒了每一位听众对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深沉记忆和深厚情怀。

一期精彩的广播纪录片,并不比电视纪录片粗糙,它将声音做得华丽,做到极致。如果想要打开声音的“月光宝盒”,在电光火石当中,继续深挖声音的魔力,就不要怕声音过于单一,只要把简单的东西做精做细,那么就算是纯粹的声音,也能磨练成一柄利剑。

三、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记录时代变迁

《印象青城》节目开播于2007年,是呼和浩特地区所有媒体中唯一一档记录并讲述呼和浩特400多年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的节目,从开播至今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整理青城文化,从学术和民俗的角度对呼和浩特历史文化中即将被大家淡忘和快要消失的老城故事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并先后采访了青城满族历史学家佟靖仁、当年走西口来到呼和浩特在兰家大院德余泉货庄做伙计,如今已经是马头琴制作大师的张纯华老人、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等等,为后人了解青城的发展、变迁留下了珍贵的声音记录。

一部好的广播纪录片,在时代的象征、文字的梳理、声音的连接、音响的代入等方面必须完备,这也正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纪连海先生所说:“《印象青城》是呼和浩特历史的百家讲坛。”《印象青城》走访了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多家老字号和民间文化遗址,如老字号崔铁炉、豫芳照相馆、大有恒地毯厂、王记元宵、言记糕点铺、德泰玉老药铺、德华兴鞋店等等,深受青城广大百姓的喜爱,收听率在各频率同时段中占据首位。

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说,纪录片就是要“听从灵感,再现往昔”,这对于广播纪录片来说,也需要我们毫不遗漏地记录下我们感受到的一切。广播是一个静谧的世界,一个文艺的字眼,声音的律动仿佛流沙一般,让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用声音留住这些晶莹的瞬间。

责任编辑:孟宪超

J952

A

2096-0751(2016)02-0003-02

曹秀霞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青城呼和浩特纪录片
呼和浩特之旅
青城秋色
金秋(2020年16期)2020-12-09 01:41:46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我爱家乡青城美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6
咏青城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2:56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呼和浩特
草原歌声(2017年4期)2017-04-28 08:20:43
青城道味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