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新,何 红
(1.陕西理工学院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2.中国科学院 成都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3.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4.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尺度视角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与展望
王淑新1,2,何红3,4
(1.陕西理工学院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2.中国科学院 成都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3.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4.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发的经济效应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尺度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微观尺度下的民众效应从旅游发展的收入增加效应、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两个方面展开述评,中观尺度下的区域效应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两个方向进行述评,宏观尺度下的国家效应从国家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检验两个角度进行述评,最后从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与统计体系、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尺度视角;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一、 引言
作为综合型产业,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因其能够增加税收、外汇收入,促进投资、就业,带动前后相关联产业发展,驱动经济增长[1]而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分别由1995年的87亿美元、1376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569亿美元、30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6%、14.58%。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3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全国近30个省(区、市)将旅游业视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尤其是部分欠发达地区,其传统产业发展不景气,在寻求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选择开发地方景观资源,发展技术含量及产业成本相对较低的旅游业,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2]。
学术界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涌现出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成为近10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3]。所谓旅游经济效应是指由旅游消费引起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扩大经济再循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4],其影响过程表现为旅游不仅作为一个产业或经济部门对整个经济作出贡献,而且能够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传导渠道间接促进经济增长[5]。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研究对象的旅游经济效应结果表现出差异性,这些单项研究无法从整体上有效回答中国旅游业发展引发的经济效应,无法获得规律性认识。本文尝试从尺度视角切入,分析旅游业发展微观尺度下的民众效应、中观尺度下的区域效应和宏观尺度下的国家效应,其具体意义体现在,经济学视角下的尺度分析有助于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且同一尺度下的研究结果可以进行有意义的相互比较;同时,尺度概念具有人文地理学意义,是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宏观、中观、微观空间维度[6]。鉴此,本文基于不同尺度视角,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对象和参考,对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方法、研究趋向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旅游业发展引发的经济效应,为不同尺度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而且有助于认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规范研究方法与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 微观尺度下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效应
微观尺度下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效应研究主要围绕民众收入增加效应、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两方面展开。
(一) 民众收入增加效应
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增收方面,分析了不同地区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唐代剑和黎彦(2009)对浙江省3个乡村旅游点的调查显示,乡村旅游发展可带动农村就业率提高13.26%、农民增收12.17%[7];杨启智和向银(2012)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发现,有64.81%的当地农民通过在农家乐打工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80%,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且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途径[8];李瑞等(2012)的研究显示,河南重渡沟景区的开发让社区居民充分受益,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提升到2007年的近万元,远超同期河南省人均水平3851元[9]。上述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对旅游地民众增收效果明显,主要受益于旅游流量增加直接带动居民收入增加,而且带动特色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发展,促进乡村土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完善,通过推动集群的形成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实现“以农为本”向“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生产模式转换,逐渐实现小康目标[10]。尤其在贫困地区,微观意义上的旅游经济效应更容易与旅游扶贫联系起来,因为旅游业可以发挥独有的富民优势,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实现脱贫致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收入增加效应与其它国家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致性,如韩国乡村旅游政策的实施在增加非农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
中国乡村旅游民众增收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调查进行分析,其中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表现出问卷设计不规范,调查组织缺乏经验,样本控制缺乏科学性等问题[12];并且主要以小区域范围、短时间调查为主,而跨区域的综合调查、跨时间段的序列调查仍然较为缺乏,导致乡村旅游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然存在不足。近年来趋于增多的计量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获得了更具规律性的认识,如黎洁等(2010)基于社会核算矩阵账户法(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对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分析显示,2002年其对农村居民收入总贡献达到253.17亿元[13]115;肖宏伟(2014)基于面板数据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显示,2006-2012年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4]。
此外,旅游业发展不仅对农村居民具有增收、脱贫致富的效果,同时在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增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黎洁等(2010)基于SAM账户测算得到2002年江苏旅游业对城镇居民收入总贡献达355.30亿元[13]115;于正松等(2014)的研究显示,1997-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影响明显[15]。从整体上看,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增收研究较为充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居民的就业、增收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作用机制与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缺乏。
(二) 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
由于受到旅游地民众自身能力、参与意愿进而影响的参与程度以及旅游景区开发主导方式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收入效应具有差异性,如黎洁(2005)的研究表明,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3个农村社区42.8%的家庭没有旅游业收入,而33.4%的家庭50%以上的收入来自旅游业[16];周荣华等(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都江堰市7个行政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使农民收入不同程度增加,超过50%的农民收入增加3000-8000元[17];王一帆等(2014)对不同旅游开发形式进行的对比研究显示,社区主导型旅游开发对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质量和利润水平下降,而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但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18],尽管旅游收入增加的差异效应与西班牙的案例研究具有一致性,加利西亚地区旅游业发展使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受益更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内部不同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19],但应该充分重视如何发挥旅游业的普惠性,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措施,实现旅游业发展对不同民众增收的协调性,有效控制、解决旅游收入差异过大问题。
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呈现明显的收敛效应,如赵磊(2011)基于分省动态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的研究显示,1999-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能够显著减小城乡收入差距[20];袁智慧和王东阳(2014)对2003-2012年海南省17个市(县)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协整关系,旅游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1],但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呈现片段化的零散研究,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亟需开展系统化研究,明确乡村旅游在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发挥的实际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三、 中观尺度下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效应
中观尺度下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主要沿着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和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两个方向进行。
(一) 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
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主要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法(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Analysis,IOA)和剥离系数法对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不同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差异性,在旅游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或省份,成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如2002年昆明旅游业直接增加值为48.41亿元,占GDP比重为6.54%[22];2004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为314.1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8%[23],这些区域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通常作为支柱产业衡量标准)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或省份,尽管旅游业比较发达,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大多数不足5%,如2005年大连市旅游业增加值为83.22亿元,对GDP的贡献为3.9%[24];2002年江苏旅游业增加值为446.63亿元,对GDP的贡献为4.2%[25]。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尽管不同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现出差异性,但绝大部分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持续提高的趋势。此外,尽管涌现出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的系列成果,但因区域旅游统计体系不完善,旅游相关数据缺乏,导致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准确性不高,甚至对同一区域的不同核算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之引发的不利影响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与旅游业在区域旅游经济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明显不相称。
(二) 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
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研究者通过相关指数构建、协整分析、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以及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拉动效应进行了大量分析。对黄山等典型旅游城市的研究表明,旅游业与经济发展都越来越表现出良好的协调性,旅游业扩张有利于城市经济规模增长,每增加1个点产出,将带动城市经济总量增长0.171个点[26-27];对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省的研究表明,旅游业具有较高的产出乘数,旅游业影响力系数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28-31],大部分地区旅游业对GDP的拉动系数在0.5-1.5个百分点[32]29。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更大区域层面上,不论是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六省份,还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都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扩大经济增长效应,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33-35],并且西部地区12个省的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报酬系数为1.4278,旅游要素投入仍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36]。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拉动效应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如Paci和Marrocu(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欧洲179个地区1999-2009年国内和入境旅游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37]。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少研究在数据的采用与处理、指标的选择、方法的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忽视了数据的预处理过程,直接用于模型分析,如以当年价格核算的旅游业增加值,无法用作不同年度的直接比较;一些研究者在衡量旅游业的重要性时,采用旅游业总收入与GDP比重进行衡量,甚至有些研究者通过两者的比重直接计算旅游业的拉动系数,事实上,旅游业总收入并非增加值指标,将其与GDP两类不一致的指标直接比较存在不妥,且容易夸大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此外,因旅游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直接导致对数据要求较高、较准确的CGE模型在国内旅游领域难以实际应用,致使这一新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应用进展缓慢。
四、 宏观尺度下旅游业发展的国家效应
宏观尺度下的旅游业发展国家效应主要围绕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检验两个方面进行。
(一) 国家旅游业增加值核算
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类似,研究者主要采用TSA法、IOA法和剥离系数法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曾国军和蔡建东(2012)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893.71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4766.66亿元[32]26,而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业增加值由1994年的838.0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1565.67亿元[38];马仪亮(2014)的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67%[39]。相关研究尽管采用了当前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的主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方面的不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TSA法、IOA法、剥离系数法等研究方法本身具有一定差异性,不同研究方法对同一对象的核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当前我国旅游统计制度不健全,基础性的TSA尚未建立,统计数据的精确性、适用性难以保证。
(二)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影响检验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研究者采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倾向于自1985年以来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发展旅游业可以引致经济增长[40-42],一项254个地级市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旅游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地级市人均GDP增长约0.03个百分点[43];并且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呈现出持续增强的趋势[44],这一特征符合“旅游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即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欧盟27个国家旅游业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45]一致。但也有研究者指出,1984-2004年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关系[46],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尚处于“较弱”阶段[47]。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一是可能与旅游业发展的门限效应有关,在达到门限值之前影响不明显,而在门限值之后影响显著,武春友和谢风媛(201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当中国入境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低于2.36%时,入境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当该比例高于2.36%时,入境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48]。二是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数据序列时间不一致,而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数据预示着旅游业地位与作用经历着快速变化,或者采用关系不紧密的替代数据或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直接比较,大大降低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导致针对同一对象、同一时期的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从总体上看,宏观尺度下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检验一方面持续受到不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能够比较好地认知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局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两者相互关系的数理统计分析方面,出现了扎堆现象,重复研究频现,创新不足,而某些重要领域、重要方向却少人问津,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如旅游业发展经济效应的机制、路径与规律等问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缺乏深度,引领旅游经济效应的前瞻性研究成果缺乏,不能全面、有效地认识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研究因数据量较少,致使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回归时变量选择方面受到制约,直接进行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线性回归,忽略了控制性变量的参与,简单的线性回归形式可能无法准确评估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数据量不足容易造成研究结果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五、 旅游经济效应研究展望
针对当前研究不足,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需要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统计体系,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
(一) 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统计体系
在微观领域,实地调查过程中数据的准确、科学收集极其重要,需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认真组织实地调查,确保调查的规范性、科学性是相关研究者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跨区域的综合调查与跨时间段的序列调查应成为扩充研究样本数量的重要方式,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提供基本依据,推动计量分析精确度的提高和科学结论的提出。在宏观领域,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作为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的基础和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观尺度下的区域层面和宏观尺度下的全国层面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看研究成果仍然比较缺乏,完善的数据统计体系是进行统计计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当前亟需在国家层面上完善旅游基础统计体系,建立TSA体系,规范旅游统计口径,为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经济效应研究奠定科学、准确分析的基础。
(二) 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
规范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是得出准确结论的必要前提,徒有其形的伪实证需要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如果方法应用不当,可能得到有偏差、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不少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过程仍有较大的改进余地,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过程尤其是规范计量分析过程,以获得科学的认识和可靠的结论,这显得必要和迫切,需要通过数据处理标准化、计量过程规范化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充足的样本数量对提升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力求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弥补不足,其克服了不能完全控制截面的固有特征差异以及简单的线性模型无法刻画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复杂关系的缺点[49],越来越成为精确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计量分析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假设检验的应用,因为假设检验是定量研究与计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同时在应用经典计量模型时,为避免伪回归应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判断分析数据序列是否平稳、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并且采用不同模型的平均估计替代模型的选择估计,因为模型平均组合利用了不同模型的信息,可提高估计稳健性、降低估计风险[50]8。
(三) 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旅游研究创新动力不足问题突出[51],研究者应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在创新性、深度与广度上实现突破,如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如何获取真实信息是值得研究者充分重视的问题,其解决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性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减少调查对象的顾虑,获取客观信息;在应用TSA、IOA等方法对旅游业增加值进行核算时,如何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成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方向;旅游业的计量化、模型化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中观与宏观尺度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与国际旅游学界的研究趋势越来越表现出一致性,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正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应用日渐成熟,但模型选择估计往往具有较高风险,可能选择了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模型,导致较大误差[50]7。因此,针对研究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计量模型,提高计量分析的准确性应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此外,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时,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内容量身打造创新性研究方法,实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完全匹配,以创新性研究方法更好地分析研究内容。
(四) 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
尽管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不同尺度视角下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体系仍不完善,当前亟需对诸多遗漏的领域进行深入考察和探究。在微观尺度下,旅游扶贫的案例分析及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与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相比,旅游对城镇居民个体增收效应的研究明显不足,与其在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重要地位不相称,需要引起研究者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在中观、宏观视角下,如何准确、科学测度不同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旅游业增加值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随着中国旅游业规模快速扩张,旅游业地位日趋重要,旅游业发展将引发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亟需全面评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不仅包括旅游业在就业与增收方面的带动与拉动作用,还应扩展到旅游业引起的财政收入效应、区域发展的收敛效应,旅游业发展对其它产业的挤出效应,进而对经济增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系统考察隐藏在经济效应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开展卓有成效的前瞻性研究,扩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全面、有效认识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形成完善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
六、 研究结论
基于尺度视角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经济效应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分析表明,在微观尺度下,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均具有增收效应,但旅游业发展的民众收入效应具有差异性,同时旅游业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具有收敛效应;在中观尺度下,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近年来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宏观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总体看,相关研究主要存在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不完善,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结果不准确,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欠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创新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推动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的进一步展望,提高实地调查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统计体系,进一步规范旅游统计口径,为科学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提供基础;规范研究过程,实现模型回归前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重视分析过程中的假设检验与协整检验,充分利用不同模型的优势,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开发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方法,设计合理的分析模型,提高分析结论的科学性;进一步丰富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关注旅游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与拉动作用,而且关注旅游业发展引发的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全面评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以形成完善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YANG Y, FIK T. Spatial Effects in Regional Tourism Growt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4,46(2):144-162.
[2]WANG C, XU H.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2014(45):95-105.
[3]SONG H, DWYER L, LI G, et al. Tourism Economics Research: A Review and Assess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3):1653-1682.
[4]刘迎辉,郝索.TSA与I/O法评价旅游经济效应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0(10):18-22.
[5]HONZER M.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each Disease?[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922-933.
[6]刘云刚,王丰龙.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J].地理学报,2011(10):1368-1378.
[7]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122-125.
[8]杨启智,向银.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研究——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9):123-125.
[9]李瑞,黄慧玲,刘竞.山岳型景区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94-98.
[10]吴忠军,吴少峰.乡村旅游与壮族农民增收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61.
[11]HWANG J, LEE S. The Effect of the Rural Tourism Policy on Non-farm Income in South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15(46):501-513.
[12]惠红.关于我国旅游研究方法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0(12):10-11.
[13]黎洁,连传鹏,黄芳.旅游活动对江苏居民收入的贡献[J].人文地理,2010(1):76,111-117.
[14]肖宏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J].发展研究,2014(11):75-81.
[15]于正松,莫君慧,李同昇,等.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居民收入响应强度省际差异[J].经济地理,2014(12):188-193.
[16]黎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5(3):18-22.
[17]周荣华,向银,张学兵.基于IPA分析的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2(8):39-43.
[18]王一帆,吴忠军,高冲.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1):50-54.
[19]INCERA A, FERNáNDEZ M. Touris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Evidence from a Developed Regional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15(48):11-20.
[20]赵磊.旅游发展能否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1(12):15-25.
[21]袁智慧,王东阳.海南省旅游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8):96-99.
[22]李兴绪.昆明市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及影响力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6):65-68.
[23]张凌云,朱新芝.社会实验:旅游业对地区国民经济影响测度的一种简易方法——以“非典”时期的北京为例[J].旅游学刊,2010(6):32-36.
[24]李作志,王尔大.旅游卫星账户的模型研究——以大连旅游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0(11):26-33.
[25]黎洁.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3.
[26]丁红梅.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7):81-87.
[27]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3:139-166.
[28]崔峰,包娟.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10(3):13-20.
[29]黎洁,连传鹏.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社会核算矩阵的2002年江苏旅游乘数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3):30-35.
[30]张世兵.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7):182-186.
[31]程晓丽,王逢春.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4(3):182-186.
[32]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5):23-31.
[33]刘佳,赵金金,杜亚楠.沿海城市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7):172-180.
[34]周志宏.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12(2):126-129.
[35]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旅游科学,2008(5):23-32.
[36]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3):47-54.
[37]PACI R, MARROCU E. Tourism and 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J].Regional Science,2014,93(S1):25-50.
[38]张小利.基于旅游业增加值测度的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分析[J].经济经纬,2014(3):72-77.
[39]马仪亮.中国旅游卫星账户2007年延长表编算研究[J].旅游学刊,2014(1):47-54.
[40]MA T, HONG T, ZHANG H. Tourism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Urba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1):74-80.
[41]瞿华,夏杰长.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8):106-113.
[42]赵磊,方成,吴向明.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J].旅游学刊,2014(5):16-30.
[43]张攀,杨进,周星.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经济管理,2014(6):116-126.
[44]陈刚强,李映辉,胡湘菊.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14(1):167-178.
[45]LEE J, BRAHMASRENE T.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Panel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J].Tourism Management,2013(38):69-76.
[46]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J].旅游学刊,2012(10):20-26.
[47]杨勇.中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101-107.
[48]武春友,谢风媛.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76-83.
[49]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地理,2010(2):311-316.
[50]张新雨.使用统计建模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J].旅游学刊,2010(12):7-8.
[51]石培华,冯凌.中国旅游研究30年:成就、挑战与使命[J].旅游科学,2010(3):75-84.
(责任编辑傅凌燕)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China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from the Scale Perspective
WANG Shu-xin1,2,HE Hong3,4
(1.RegionalEconomicsandSocial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Sh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China; 2.ChengduBran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engdu610041,China;3.School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Sh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China;4.SchoolofTourismandEnvironment,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Key words:scale perspective; tourism industry; economic effect;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
Abstract:China tourism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1990’s, which brings about close attentions to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from the scale perspective, commenting on the tourism populace effect of income increasing and tourism income difference and convergence from micro-scale perspective, reviewing the regional effect of tourism value-added measurement and the pulling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on economy from meso-scale perspective, commenting on the state effect of tourism-value added measurement and effect test of tourism industry on economy from the macro-scale perspective. Then the paper prospects tourism data collection improvement, scientific regulation of research process, innova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ystem.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5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尺度视角下旅游业发展的效应测度研究”(2014M560731)
作者简介:王淑新,男,讲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何红,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6)06-0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