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内涵、特征及功能解析

2016-04-12 01:34江洪明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者德育政治

江洪明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基于时间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内涵、特征及功能解析

江洪明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与其它教育时间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一个内涵独特、特征鲜明的范畴,具有保证、管理、发展、增效等多重功能。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时间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用日渐彰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对被遮蔽了的时间范畴给予应有的关切,并将自身置于时间坐标轴上,因时而变,适时而动,与时俱新,运用时间杠杆,激活和强化时间功能,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

时间学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功能时间效益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世界中一切事物和世界本身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或久或暂的时间持续过程。作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标志事物运动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时间学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时间观指导下,研究时间的性质、结构、形态、特点、计算、管理和使用的一般规律,创立于1992年,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的金哲、陈燮君等。在即时网络时代,将时间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机对接起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内涵、特征、功能,有助于增进其时间效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内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存续的基本方式,是其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标志其活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顺序性的范畴,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简称德育)影响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特定空间。它由德育活动塑造形成,同时亦塑造德育活动。现代性德育时间是指以钟表和精密计时器为标准测量工具,以学制年限、学年、学期、总学时、周学时、学日、学时、钟点等为主要载体,强调德育目的现代取向的现代性时间;[2]是由德育的时轴、时间长度、时态、时间本质、时间类型、时间规律或时理、时间特征、时间结构与时间功能、时间层次、时限、时隔、时频、时间密度、时间精度、时间节奏、时间周期、时域、时序、时速、时链、最佳时区和最佳时机、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微时间或碎片时间、时差、时效、时间异化、时间演化、时间伦理等部分组成的连贯的整体。可以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特定空间”作为德育时间理论体系逻辑起点或起点范畴,把德育时间效益作为逻辑基点、中心范畴或重点范畴。这一体系还包括时间化合物和时间渗透于德育活动系统诸要素中形成的一系列范畴。譬如主体时间范畴(时商、时间观念、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人格、时间境界、时间自由、时间治理能力、时间反求与预测、时间战略与韬略、时间愿景、年龄特征、代际关系、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客体时间范畴(教育资料信息时态,含教育资料信息过去式或昔时教育资料信息、教育资料信息现在式或即时教育资料信息、教育资料信息将来式或未来教育资料信息;过去教育资料信息完成时态、教育资料信息正在生成时态、教育资料信息将来完成时态等);介体时间范畴(时间手段、时间技术、时间制度、时间科学方法论、时间评价、时间管理和时间教育等);环体时间范畴(天时、时势、时代、时政、时尚、时间文化等等)。

与其他教育时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意识形态性。不同于一般纯知识性的教育,德育以“传道”为首要任务,而不仅仅是“授业”,它承担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使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虽然德育包含部分非意识形态内容,但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而德育时间的本质是德育实践,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总是反映着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着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其总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要把解决一定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任务。二是遍括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义与狭义、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主渠道教育与日常教育、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直接与间接、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其对象有广泛性、内容有广博性、方式有多样性。德育普遍存在于国家事业、社会系统、日常生活领域中。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人的思想,哪里就有德育。[3]而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统摄万物、渗透一切。所以,德育时间具有遍括性或全员性,在理论上涵遍括尽所有社会成员,不仅青少年、领导干部,军队、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的其他社会成员都在显性或隐性的德育时间里熏陶、浸润、生存和发展。当然,其中的思想性、政治性、系统性、理论性程度迥然各异。三是长期性。德育时间贯穿人生始终,具有全程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德育工作周期长,需要做到静心养性。人性的复杂性、流变性决定了德育是慢功夫。“慢工出细活”。教育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坚韧、宽容和定力,才能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正道。四是滞后性。德育往往不是一经开展,就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德育时间效益不像其他活动的效益那样直观外露,很多时候它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德育时间效益呈现期较长,常常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特别是在人生变故发生后更能体现其价值和作用。无论是内化效益抑或是外化效益,均需要累积一定的时间和具备一定的客观外部条件之后才能显现和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功能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德育活动与其持续时间化合的产物,其功能是指德育时间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离开德育活动,就无从研究德育时间功能。但是,这并不是说德育活动的功能就是德育时间功能,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排除两者之间的差别。前者是指德育活动本身的作用,后者则是指德育活动因时长不同或时构的不同而发挥的不同程度的作用。前者侧重探讨德育功能的质的方面,后者则是指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德育功能因时间的长短或时间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量的差异。前者具有多方面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后者仅是前者其中一种的量的规定性。[4](84-85)后者的功能主要是:

1.保证功能。德育时间不仅是德育存在和运行的基本形式,而且是贯穿德育过程始终的内在规定性。离开时间,德育活动就无从开展。根本不经历时间的德育是荒诞的。渗透在各项业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抑或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其目标的实现都毫无例外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德育过程包括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各个环节都须臾不可离开时间。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时空秩序设置是现代组织的核心,一个时间表就是一种时空秩序设置。所有组织都围绕着时间表来运转,只有通过时间表,时空中前后相继的活动才得以筹划和有序开展。[5](P215)值得指出的是,现代性教育时间是构筑现代学校的基础性条件。在作为现代组织的现代学校中,“时间表是用来组织行动环境中的时—空序列的,其作用是将之组织在具有物理空间边界的场所中,使活动的有序性能够通过对个体的监视而得到保证。”[5](P226)

2.管理功能。时间是事件发生的次序,也是一种接续的秩序和衡量物质运动的重要尺度。社会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协同节律和公共规则,是蕴涵权力性、强制性的客观规范,具有管理功能。“时间是一个社会和组织生活的本质特征,是我们重要的组织工具”。[6]“时间是秩序的核心。”[7]只有在能管理时间的时候,才能管理一切。德育亦然。时空的基础设定是德育管理的前提。国家和各级教育决策和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颁发与劳动时间、法定节假日、双休日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学制年限、教育教学实施方案、计划、教育时间频率、学分学时等。其中关于教育时间的硬性规定,对德育活动起着管理规范的作用。蕴含于法律法规、下发文件、校历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等之中的时间制度安排,是德育管理部门对德育行为进行预测、配置、组织、指挥、协调、干预、控制、规约、反馈、矫正的重要手段。时间管理是德育管理的关键,它能够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的时间观念,磨砺时间心理,陶冶时间情操,提高时间素质,增强科学运筹和精密安排时间的能力,使德育活动质量、数量和速度均有提升和增加,耗时更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

3.发展功能。德育时间的长短对受教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时间的投入量至关重要。具体而言:第一,长时间的德育成效的积累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不论是思想政治道德认知的形成、情感培养、意志锻炼、信念确立,抑或是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历经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系统、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过程。古语“从善如登”、“积善成德”等,表明累积善行在修身立德中的重要性。没有长时间的德育成效的量的积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就无从形成和发展。第二,长时间的德育是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个体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内化。所谓内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看,是把一定的精神文化经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4](P90)内化是一个持续的时间性过程,既发生着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转换,同时亦是一个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高度内化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假思索的习惯性行为。愈是高度内化的素质,愈是不需要意识活动的参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较长的德育时间,这种内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受教育者不仅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德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及其传达的信息,都要经过受教育者理性过滤与非理性过滤相互交织的洗礼之后,才能到达他们的灵魂深处,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内化本身作为一个彰显时间性的存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德育的时间性,同时也就要求德育者要深入的分析该过程,在时间规律的指引下实施德育,以提高时效性。第三,长时间的德育是减少德育过程曲折反复性的重要条件。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是一个迂回曲折、不断反复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过程。德育必须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即时网络时代,由于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到教育影响外,还随时受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自发影响,而且其思想认识常受情感情绪所左右,加之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思潮、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新旧思想观念等矛盾冲突和斗争始终贯穿其中,故受教者只有接受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德育,才能减少曲折和反复,达致“虽离师辅而不反”的层次。不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和多次回合较量,革故鼎新、新陈代谢的德育过程是不能完成的。只有经过持续反复的强化,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意识才能能固化为内心的一种信念和信仰,这就是德育导向活动中的反复强化律。所谓强化,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主要是指“得到鼓励或符合理想结果的行为将会重新出现”[8]。反复强化是人们的思想在内化——外化——内化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认同和自觉的践履的重要条件。而反复强化是需要耗费时间的。第四,相当数量的德育时间是个体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要求。个体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能动的社会化过程。一定的环境会使个体思想政治道德达到并超出一个临界状态,实现思想政治道德系统的质变。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之下,主体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习惯常常把一些单个行为协同起来,自动作出一系列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简言之,思想政治道德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思想政治道德行动的过程,是个体从不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行动转化为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突破点,是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的质变指标。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在习惯形成过程中,重复和练习是一个关键。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是无法实现的。[4](P92)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而言,要形成并巩固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至少需要21天。在21天中,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方能产生效应。不仅如此,作为“德之资”的“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杰出才华的形成、技艺的至臻完美、大师巨匠的脱颖而出都需要足够长的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的时间和日增月益的积淀。瑞典科学家提出的“十年法则”认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假如每天练习3小时,每周练习7天,那么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的练习量。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也认为:无论你是谁,只要坚持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都可成为某领域的专家。

4.增效功能。不仅德育时间投入量的多少对德育的效益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教育者时间素质能力及其在施教活动中对时间规律、时序、时隔、时构、时间密度、时间节奏、时机等实际掌握、运用和处置状况;教育者学历年龄和从教经验;受教者年龄特征、时间意识和时间行为特点;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代际和谐程度;教育内容的时代化、时尚感和课程教材出版年份、修订状况;教育工具手段方式方法的现代化程度、教育设施设备和场地的使用年限、新旧程度及更替频率等介体状况;社会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基础、现实发展时间速度效益及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家庭代际关系、校史和办学时间积淀、校园时间文化氛围、学校时间制度及其执行程度等环体状况都对德育的效益具有制约影响作用。其增效功能集中表现在施教者时间能力素质对时效的增进上。第一,施教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付出往往可以使受教者收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教益。施教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中遴选出最科学、最精粹、最有针对性的精神文明精华,融入时间结晶形态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受教者,并综合运用教育环境、各种教育手段工具、组织机构、政策措施,统筹使用知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幽默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交往的力量等合力,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放大和倍增教育效益。通过一次短暂而成功的德育,受教者能够在教育者直抵人心的哲理启迪、温润心灵的人文熏陶、无须争辩的事实呈现、形象生动的生命叙事中体悟和内化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价值观,并长期用以指导之后的人生历程,这种人生价值观甚至经过代际传承得以弘扬。“一次讲课、终身受益”就是典型例子。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述一个有30多年教龄的教师用一生的智慧准备一节课的故事。基于台下精心的准备和长久的艰辛磨砺积累,教育者台上瞬时的出彩表现能够给受教者以宝贵的人生启迪。第二,优化德育时间结构可以增进德育时效。德育时间结构决定教育时间的功能和效益。唯物辩证法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优化德育时间系统结构及其要素,促进宏观“国本”时间、中观“校本”时间、微观“教本”时间和“生本”时间的和谐化、科学化、人本化和高效化配置,就能够激活和放大其功能,促进教育时效的提高。第三,在受教者身心负荷限度内尽可能提高德育时间密度,能够增进时效。合理的教育时间密度能使每个受教者在教育者激励引导下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求知渴望主动探求、主动发展,并形成一种紧张感,比较充分地发挥学习潜能,全面调动和运用学习器官,形成学习的整体效应,并且整个学习阶段基本保持学习负担的适度平衡。第四,和谐的教育时间节奏能够促进受教者健康和谐发展、教育时效的提高。与受教者的生命节律协调一致、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符合民族心理节奏特征的快慢适宜的和谐德育时间节奏,能够给受教者强烈的情绪感染,激发其求知愿望和进取精神,促进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克服疲劳或疲劳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德育活动效果效率,确保德育任务的完成。第五,适当的时隔能够增进德育时效。时隔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常言亦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强调德育的连续性的同时,又善于运用时隔理论和方法,欲扬先抑,欲进则退,劳逸结合,使持续与间歇并举和交相辉映。如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整、间歇、喘气,养精蓄锐;通过学习进修培训,更新知识,完善能力素质结构,可抑制职业倦怠;教育时间安排上适当间隔,可保持和增强教育信息的刺激功能,避免审美疲劳等。第六,合理的德育时序能够增进德育时效。有序与无序经纬交错、辩证统一的德育时序既有助于完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的德育目标,又有助于促进受教者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各有鲜明个性的人。理想的德育时序应是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者学习心理序列合辙同轨、双序并进、同频共振,注重优化教育时间起点、过程和终点,强调过去、现在、将来三者的多向往返思维运动。第七,自觉掌握和娴熟应用德育时机形成、捕捉、创设、利用的一般规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在施教活动中获得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效。德育时机蕴藏着巨大能量和价值,教育时机出现之际,受教者有着获得指导的饥渴感,主动精神精神最强,心理准备亦最充分。教育者应机而教,只需以较少时间巧妙地加以点拨,就能使受教者茅塞顿开、幡然醒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第八,时限是一种重要驱动力。对教育时间的预先限定和严格督查追责能够驱动教育者强化时间意识,调整用时外延量、节奏快慢和教育内容内涵量,按照时间表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教育目标任务。第九,科学的时间教育尤其是闲暇教育能够增进德育时效。时间教育提高受教者时间素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受教者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其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主动地、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重要路径。时间基本知识教育能够提高受教者对时间本质、性质、价值和时间利用规律的认识;珍惜时间的心理品质教育能够深化和稳定受教者时间情感,增强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严防“时间窃贼”,克服“时间病”;时间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受教者学会珍惜自身的时间、尊重他人时间、遵守社会时间。第十,得当闲暇教育和自由时间本真功能的发挥能够提高德育时效的持续和实现程度。目前我国已进入休闲时代,对休闲知识和技能、休闲与人生意义、休闲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宣传教育,有助于丰富受教者闲暇生活,健全受教者人格,促进自身休养生息、愉悦身心和自由发展,提升精神境界、幸福指数和休闲文化层次。这对延续、巩固和扩大德育时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结语

时间的功能是双重的。它可成全一切,也可改变一切、摧毁一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兴利除弊方为不二选择。时间功能发挥程度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时间观念、时间态度、时间素质和时间制度环境等。谁藐视时间,时间也会藐视他;谁放弃时间,时间也会放弃他;谁驾驭了时间,谁就把握了生命的历程和活动的主动权。将时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是正确选项。时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间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时间功能是变化发展的,时间价值在不断递增。教育者时间意识和时间行为的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周易》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汉代桓宽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宋代教育家程颢、程颐亦说“不日新者必日退”。习近平曾赞赏儒家学说关于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的观点,并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做工作要顺应变化,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不断开拓创新”。他还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时间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用日渐彰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对被遮蔽了的时间范畴给予应有的关切,并将自身置于时间坐标轴上考量,因时而变,适时而动,与时俱新,运用时间杠杆,激活和强化时间功能,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2]胡振京.论现代性教育时间构建[J].教育研究,2014(8).

[3]孙其昂.德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6.

[4]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5]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英]理查德·惠普,芭芭拉·亚当,艾达·萨伯里斯.冯周卓译.建构时间:现代组织中的时间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7][英]芭芭拉·亚当.金梦兰译.时间与社会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6.

G641

A

1007-9106(2016)09-0149-05

*本文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时间学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立项文件号:桂教科研〔2014〕8号,项目编号:YB2014327)研究成果。

江洪明(1966—)男,法学硕士,广西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猜你喜欢
教者德育政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