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苏区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6-04-12 01:34尹行创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陕南苏区

尹行创

(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陕南苏区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尹行创

(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从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陕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其中先于陕南建立了一块陕南苏区,陕南苏区一方面使红四方面军有了稳定的落脚地,一方面支撑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尽管陕南苏区存在时间不长,却在这中间起着基础性作用。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基础作用

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1935年3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的第二个大区域”。

从鄂豫皖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需越过千山万岭,这个千山万岭就是陕西南部,红四方面军在长途跋涉中经过陕南时,在陕南临时建立一块苏区,即陕南苏区,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部分主要是与四川接壤的镇巴、宁强、西乡、勉县、南郑五县,陕南苏区始于1932年12月底,止于1935年4月,历时二年四个月。

那么,红四方面军为何在陕南去开辟苏区和根据地呢?陕南苏区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前的落脚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是陕南的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符合那个时候建立苏区和根据地的基本要求。陕南苏区地处于中国东南和西北的结合部地区的秦巴山区,位置偏僻,山高林密,国民党统治力量较弱。对于革命力量相对弱小的红军来说有利于站稳脚跟,开展土地革命活动,当时的众多苏区包括中央苏区也基本上选在这样的地方。

其次是陕南有一定的革命基础。陕南的革命斗争早在清末就已开始,革命者曾积极参与了清末陕西的辛亥革命活动,之后,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转向了共产革命的道路,积极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经受过革命风暴洗礼的陕南籍在外地参加中国共产党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青年学生,陆续回到陕南,又在家乡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

为便于统一开展革命,1929年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就派员来到陕南,组成陕南共产党小组并与各县联系。1930年春,省委又在陕南成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在特委领导下,南郑、城固、洋县和汉中五中、女师、城固中学相继建立起了基层组织。同时,还建立了学生自治会、讨逆宣传委员会等群众性的外围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并以“抗捐税,减田赋”相号召,发动群众运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1931年陕南特委将工作方向由城镇转向农村,领导农民打击土豪劣绅,建立工农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1931年12月,成功的说服了汉中西乡县私渡、廷水、骆家坝一带当地的一股武装力量,使其转向革命方面,这是陕南农民武装之始。

陕南革命基础的坚实还可从主力红军来到后陕南人民的表现得到佐证,当红军一进入陕南商洛时,为支援配合红四方面军的斗争,中共陕西省委即时发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号召全陕一切劳苦群众,“在工厂里、在兵营里、在学校里、在街头上,全体动员起来,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要求工人罢工,“不替国民党制造一枪一弹去进攻红军”,农民“武装起来,攻白军,围剿民团,不缴租,不纳捐”;知识分子“罢课罢教来欢迎红四方面军”,白军士兵“哗变起来杀死你们的官长,带枪械投到红军中去”[1]。当红军进驻汉中城固县上元观地区后,该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张贴标语,欢迎红军。良好的基础是以后发展壮大的根本。

再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当时中国革命的政治发展局势有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接到指示的中共陕西省委迅速调整斗争策略,全部党员转入地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原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一些陕籍党员陆续调回本省,加强了农村地方上党的领导力量,并具体侧重于农运和武装斗争工作。

陕南革命的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深入的,到1927年9月,仅汉中地区约回来共产党员30余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陕南民众的革命重新燃烧起来,地方党组织先后在宁强、城固、南郑建立了支部,开展学运、农运,发行进步刊物。1930年2月,陕西省委派梁益堂到汉中,恢复建立了陕南特委,辖城固、洋县、宁强等县委,并在褒城、凤县、西乡、勉县等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在此基础上,11月在南郑城西南的龙岗寺召开了陕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南特别委员会,创办了特委的机关报《前驱》,翻印了一批马列主义书籍。在宣传上揭露和抨击地方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使党的影响重新扩大,群众运动稳步推进。

陕南党组织另一个重点工作是在白军中做兵运工作。1932年3月,陕南特委根据省委关于深入武装割据的指示,陈浅伦在西乡,和早在那里开辟农村工作的刘传壁、陈明伦一起,发动农民抗粮抗捐,随后着手组织武装,重点是改造地方民团,变其为革命武装,并卓有成效,不久成功地组织起七百余人的农民武装,这为陕南游击队和以后的红29军的成立打下了基础,极大地策应了红四方面军进入陕南和在陕南开辟苏区的斗争。

另外一点就是基于上述因素基础上红四方面军正确的战略移向:红四方面军全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中共在以大别山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是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之一,为革命的发展建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在面对蒋介石国民党于1932年8月到10月的大规模第四次围剿中,苦战不利,不得不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寻找新的立足发展之地。起初红四方面军主力沿鄂陕边境奋战,于11月初到达鄂皖陕边界邓县之南化塘,拟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的根据地。但敌优势兵力尾追而至,并三面围逼,此计划遂之放弃。

之后红四方面军决定经鄂陕边之漫川关入汉中,建立陕南根据地。不久红军按计划经鄂北、豫西到达陕南,可这时在张国焘的主张下转向北出秦岭,于11月27日,进入关中平原,到达西安以南和西南数十里的王曲镇、子午镇地区。尽管给西安造成了压力,但敌又增派了力量,反而阻断了红军的前进道路,对红军威胁更大,逼迫再次翻越秦岭改向汉中前进,红军广大指战员对这样盲目的逃跑政策极为不满。1932年12月9日经6个日夜急行军的红四方面军在小河口举行会议。这是西征以来红军总部举行的第一次师以上干部会议,对张国焘推行王明路线,以及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不明不白地无止境向西转移进行了尖锐批评,并建议恢复军委会,集体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会议的具体成果是组成了前敌委员会,委任曾中生为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纠正张国焘的错误,但也起了某些抑制作用,使张国焘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的军阀作风有所收敛,对以后川陕根据地迅速创建起了积极作用”[2]。

小河口会议是一次重要的决定红四方面军去向的关键性会议,在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确定了在陕西建立根据地的根本方针,停止了盲目西进,军事上获得了很大的主动权。敌人追击部队已被抛在遥远的关中和安康地区。至此方面军结束了历时两月,行程三千里的长途跋涉,摆脱了西进以来的被动局面。

在陕南建立苏区后不久,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又挺近川北,开辟了区域更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在这其中的过渡性作用十分显著。它使红四方面军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并扩大了影响,补充了力量。正是有了这样有力的基础性的支持,才有以后开拓更大苏区根据地的可能。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发展那么快,和陕西地下党的支援是分不开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及其陕南苏区的创立与发展,也为党领导下的陕西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甚为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特别加强了党对陕南国民党反派统治区革命斗争的领导,积极地支援配合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

这种基础性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南党组织对红四方面军在情报上、宣传上、人力物力上、军事上的全力配合。就在红四方面军翻越秦岭抵达汉中时,陕南地下党组织及时给红军总部送去了急需要的军事地图,同时发动群众,张贴标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红军的性质和政策。散发“欢迎红军的宣言”,以告市民告兵士书的小传单形式—千余件,大力号召当地青年参加红军。城固县委为保护红军安全过境,在自身武装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出击,牵制敌人主力。洋县县委也把支持落到实处,开展“一双草鞋运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积极投身其中,编织草鞋、背心,捐出粮食、肉类等物资。在红军的几次大战役中,陕南地方党组织发动人数众多的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救护伤员,运送物资,洗衣补服,体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成为战役取胜的重要因素。陕南人民还踊跃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据汉中地区有关县在建国初期的不完全调查统计,“陕南苏区建立前后共有4370多人参加了红军”[3],出现了许多父子、夫妻、兄弟以至全家几代人同时参军的动人情景,而这在陕南一带山地多,耕地少,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中可见陕南人民的倾力革命热情。

以后红军发展的事实证明在陕南去开辟苏区和根据地是非常正确的,红军在陕南迅速壮大,工农民主式的革命政权在十几个村建立,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倍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陕南山区的农民一经解放,他们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与反动派斗争中,红军始终受到陕南人民的热情支持。每当有战斗发生,当地群众“沿途送茶水、抬提架、运粮草,风云涌地支援红军。”“人们把战士们搀扶到家里,换下了破烂不堪的衣服,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又眼中含着泪水给我们洗脚上药。到了这时,我们这些挺过了那样艰难困苦的硬汉子,也都不禁流下了热泪。”[3]。正是这鱼水相融的建设,使红四方面军摆脱了困难,为以后更好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陕南苏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作用还体现在对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给予了密切而有效的配合,可以说解除了其后顾之忧。因为陕南苏区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苏区建立不久,蒋介石就急令在陕的十七路军孙蔚如部,川军刘湘、田颂尧等部在四川,围攻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面临敌优势兵力在击破几次围剿后审时度势,根据四川境内军阀混战方酣,无暇北顾,川北防务空虚,经济和地理条件较之陕南更为有利的实际情况,于12月15日在陕南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了“进军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和意义。此后,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向川北的大进军。

陕南苏区随之坚决地予以了配合:中共陕南特委发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发动群众斗争开展游击运动创建汉南新苏区》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动员雇农分配豪绅地主粮食、土地,游击队积极解除豪绅地主武装,组织攻击白军小部队,破坏敌人交通运输,抢夺敌人粮秣,配合红四方面军军事行动”[3],发动群众在西乡、城固、洋县、褒城、南郑、勉县、宁强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1月6日,红军解放通南巴后,中共陕南特委为更好地配合红军行动,作了《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建红29军的决议》。2月24日,以川陕边区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陈浅伦为军长、李艮任政治委员,在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中,开辟了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4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红29军以后与地方武装合编成“陕南游击队”,坚持开展游击斗争,减轻了川陕根据地的压力,有力地保障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北线边境的安全。

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后方支持,红四方面军出陕南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解放了川北通江等重镇,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不久建立了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可以说陕南苏区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是个十分必要的过渡,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1]傅钟.陕南党组织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的贡献.

[2]许世友.红四方面军经陕入川经过[A].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C].1987.

[3]陕西党史专题资料集(六)[A].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C].1987.

K263

A

1007-9106(2016)09-0126-03

*本文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编号:SLQ2015A-03)的前期成果。

尹行创(1967—),男,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陕南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