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平县贝墩镇贝墩学校强新教学点 朱 燕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文和平县贝墩镇贝墩学校强新教学点朱燕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设法创设尽可能多的课堂对话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事实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维持对话,让课堂 “对话”展现生命的精彩。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应该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这样的对话方式开始。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随意生成的疑点,借助这些疑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通过对话提升课堂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 《李时珍》一课的第2自然段中提到:“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习到这里时,学生可能会问:“李时珍既然知道良方,他为什么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种质疑,引导全体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通过讨论与同伴对话,以此来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有限,其阅读对话质量有时会出现与文本真正含义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本着“珍视孩子内心独特感受”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在理解上的某些浅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有序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断发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 《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有个别学生提出意见,说田忌这个人比较狡猾,他不守规矩,不守承诺,本来大家已经约定,要同等次的马相对应进行比赛,但他没有做到,他这样是胜之不武!出现这样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师可以首先要适时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本身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与态度,使学生能够正确解读文本读懂文本事实和作者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生充分表达的好机会。
所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 “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渗透了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其返朴归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内所学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眼于增强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能力。它能够使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从而将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再由课本引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例如教学 《可爱的小蜜蜂》一课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为什么说成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呢?”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进行讨论并解答:“蜜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处?”这样的问题。因为问题间架设了生活的桥梁,学生的思维就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精彩对话由此展开。有的说,蜂蜜可治疗便秘;有的说,喝蜂蜜可强身健体;有的说,蜂蜜可增加家庭财富;还有的说,酒后喝蜂蜜水可以解酒,等等。因为这样的对话源自于学生生活,所以虽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不但认识了蜂蜜的用处,还清楚理解了文中说 “蜜蜂酿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对话也自然提升了广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正确把握文本价值,提升阅读对话的质量,这也是 “对话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使学生在 “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