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2016-04-12 10:06臧淑英解瑞峰
森林工程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板块模块

葛 敏,臧淑英*,马 涛,解瑞峰

(1.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句容 212400)



产业融合视角下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葛敏1,臧淑英1*,马涛2,解瑞峰1

(1.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句容 212400)

摘要:产业融合是城市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源头,现如今的城市旅游发展已经从传统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式旅游发展期步入产业融合影响下专项式旅游功能拓展期商务会展、科普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多项功能不断拓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也随之逐渐强化。研究通过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产业模块化”、“空间板块化”,揭示产业融合影响下城市旅游的创新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是模块分散化与集中化互动演进的过程,在空间结构上是“凝聚”、“放射”、“板块”三个阶段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以苏州市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为案例,分析模块化功能拓展以及板块化空间强化的整个过程,以期对揭示城市旅游发展的根本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旅游;路径;产业融合;模块;板块

0引言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据美国运通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旅游及相关服务方面的开支已达100亿美元[1],正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城市旅游的发展按其功能拓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传统式旅游发展期和产业融合影响下的专项式旅游功能拓展期。在城市旅游发展初期,作为城市功能体系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是背离现代城市出现而产生的[2],由于工业化导致的诸如环境污染、身心疲惫和工作紧张等所谓的“城市病”,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逃离城市,回归乡村、海滨、绿野和温泉等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之地的动机,从而产生了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旅游需求。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城市整体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也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在新技术、新需求的引领下,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城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产生了多个新型旅游产业业态,融合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会展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4]。

1城市旅游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就是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新的旅游产业业态不断出现、理论研究也逐渐丰富,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王慧敏[3]、陆林[4]、杨颖[5]等认为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论述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成因、类别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赵琳昕[6]、徐红[7]等对产业融合影响下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论述,认为产业融合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麻学峰[8]、王朝辉[9]等对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资源融合、市场融合、空间融合和组织融合等多种融合路径,此外也有从经济学[10]、机制体制[11]、政府管理[12]等不同视角来探讨旅游产业融合。二是旅游产业与相关联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陈琳[13]率先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张海燕[14]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来论述其发展;王业良[15]探讨了旅游地产发展的对策应用;张建[16]、刘志勇[17]、杨颖[18]重点研究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会展业也都有与旅游产业的交汇融合。以上综述表明,城市旅游产业现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发展的支撑产业,且已进入产业融合影响下的专项式旅游功能拓展期。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一定基础,但揭示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

旅游城市的形成发展路径是在城市内外部发展动力推动下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表现为旅游产品和空间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布局上以不同空间格局表现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本研究根据青木昌彦的“模块化理论”,揭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本质上是一种模块化过程,不同于亚当斯密传统的产业分工理论,除了具备“化繁为简”还有“变化演进”的特征。并结合旅游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产业模块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变化发展的模式,即“凝聚”、“放射”、“板块”三种空间化结构模式。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旅游产业融合作为开拓旅游市场,创新旅游业态,使旅游业更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色,是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业模块化”和“空间板块化”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根本路径选择

2.1产业模块化

“模块化理论”是将一个系统进行“分解-集中”的动态过程。含两个部分:其一是“模块分散化”,就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化繁为简”的功能。其二是“模块集中化”,它是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模块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过程,且这样的过程随着模块的更新演进而不断变化,所以包含“变化演进”的特征。

任何产业都可以通过简化复杂的系统并划分其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19]。城市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解,研究将其分解为三个独立的模块:即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支持模块以及辅助模块。模块只要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就可以一直分解下去[20],例如将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根据当地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创新,结合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又可以分解为三个子模块,其一是传统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与传统文化元素提炼;这一子模块主要是旅游产品设计的文化基底,在城市旅游产生以前已经存在。如云南的滇文化、苏州的吴文化等基因谱系图的构建。第二个子模块是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的继承开发;诸如城市旅游产品中的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风景保护区、历史文化传承人传承技艺的保护性开发等等。该类旅游产品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基本是维持历史、自然的原真性,没有涉及过多的创新加工,对应的是城市旅游以观光体验、度假休闲功能的旅游发展期。第三个子模块是基于产业融合影响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主要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产业融合影响下专项式旅游功能的拓展期。如在自然风景区中添加蹦极、探险等极限运动项目,在文化里增加过山车等现代娱乐设施为辅助,或在旅游产业中添加农业种植、影视拍摄、商务会展、工业生产功能等。除此之外,支持模块主要包含围绕核心旅游产品配套的子模块,如旅游餐饮、娱乐、购物和交通等。辅助模块则包括旅游基础设施、中介机构、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等子模块。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模块群-模块-子模块”层层分解的枝状分解化构造(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旅游模块化分解构造图Fig.1 The de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modularizationof urban tourism

“模块化理论”不仅从模块分解的角度讨论了分工问题,而且也讨论了分工后的集成问题。在“变化演进”的模块集中化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系统必须处“一个基底、两种信息、三种基本形式”。“一个基底”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文化基底,例如云南玉溪江川古滇国文化基底、江苏苏州吴文化基底等,是很长时间历史文化的积淀。“两种信息”;一种在青木昌彦(2001)书里叫做“系统信息”,在鲍德温和克拉克(2000)书里叫做“看得见的信息”;另一种在青木书里叫做“个别信息”,在鲍德温和克拉克(2000)书里叫做“看不见的信息”[18]。研究提出与之对应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中直接对城市旅游产品开发起决定作用的信息称作为“显性信息”;而对产品开发有反作用的信息称作“隐性信息”,这样的隐性信息是产业融合作用下对旅游产品的反馈互动信息。在传统旅游发展期显性信息起到决定作用,而旅游功能拓展期隐性信息有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三种基本形式”是将模块集中化过程依据不同的信息作用来划分的。第一种是金字塔型分割:是文化基底通过显性信息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子模块,也是旅游模块自身开发延续的过程。第二种是本土信息进化型联系:是原有文化基底作用的旅游产品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各子模块对原有的文化基底有反馈信息。第三种是综合信息进化型联系:主要是文化基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了自上而下的显性信息作用,同时也可能受到自下而上的外来信息影响,最终产生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模块集中化过程的三种基本形式Fig.2 Three basic forms of centralized process of modules

2.2空间板块化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表现为城市旅游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投影[21]。关于旅游空间结构描述的计量地理方法和应用模型有多种,“区位论[22]”、“核心-边缘理论模型[23]”以及国内学者保继刚[23]、石培基[24]等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都是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各种模式。本研究中城市旅游发展路径关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主要是基于“点-线-面[25]”板块化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是产业结构模块化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结合旅游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可分为“凝聚”、“放射”、“板块”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凝聚”阶段是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以某个较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子模块为核心的单中心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将“拳头产品”作为“旅游源”、配以主、次旅游通道连接至旅游客源地,形成单点集聚之态。“放射”阶段是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成长阶段,虽尚未形成分层级的板块模式,但由首要节点为依托,周围有差别的次要节点已初步形成。在“涓滴效应”的作用下,最终形成拳头产品极化过剩,辐射周围次要旅游产品的发展现象,形成首要节点仍具有高度的吸引首位度,周围有差异旅游产品受涓滴效应作用也有跃跃发展之态。“板块”阶段是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成熟阶段,此时,在产业融合的作用下,旅游产品种类、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层级的旅游板块已经形成,通过错位发展共同满足不同旅游产品需求的客户群体,避免由于旅游区因地域分割、条块分割所导致的利益问题而产生了空间竞争[ 26]。

图3 城市旅游空间板块化过程图Fig.3 The plate process of urban tourism space

城市旅游空间竞争一般有两种特性,一是旅游空间竞争的不对称性,由于竞争对每一个旅游区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驱使城市旅游竞争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旅游空间竞争的条块分割性,在旅游市场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导致了不同的旅游产品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较严重的会出现城市内各旅游区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城市旅游产业模块化发展过程、从而对旅游产业所影响的旅游空间进行优化,实现相互错位发展的板块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3苏州城市旅游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3.1苏州城市旅游发展概况

苏州自古就是文人雅士游憩赏玩之地,无论是“拙政园”、“留园”、“退思园”等私家园林所展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还是同里、周庄、甪直等水乡古镇所展现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传统风貌,抑或是那江南水乡地方建筑色彩“黑、白、灰”所传递的“淡、素、雅”的精神情愫,无不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记忆尤深。研究按时间顺序将苏州城市旅游划分为以“私家园林游”、“水乡古镇游”以及“金鸡湖商务游”三个典型旅游产品为代表的城市旅游发展期。其中,围绕具有国际品牌(世界文化遗产)和唯一性特征的苏州园林所展开的“私家园林游”对海内外游客最具有高度的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初兴旺起来的“水乡古镇游”经过20年的旅游产品推广期终于对远程旅游市场具有一定吸引力[27]。2010年,苏州金鸡湖商务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首个“商务旅游示范区”,从此商务旅游成为苏州城市旅游产品的新类别。经过两个二十年,苏州城市旅游产品正从单个的私家园林游走向旅游产品体系越来越完善、旅游功能不断拓展、空间结构逐渐增强的新阶段。

3.2“模块化”功能拓展

苏州旅游产业模块化过程中旅游功能不断拓展,由“私家园林游”、“博物馆旅游”、“水乡古镇游”、“太湖度假游”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发展期步入“苏州乐园”、“金鸡湖商务旅游”等产业融合作用下旅游功能拓展期。其中,“分散-集中”的产业模块化贯穿苏州旅游产业发展过程。第一、模块分散化:将苏州旅游产业分为旅游核心产品模块、支持模块以及辅助模块,支持模块与辅助模块配合不同类型的旅游核心产品模块分类发展。旅游产品模块又分为苏州吴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原生态旅游产品以及产业融合下创新旅游产品三个子模块。①苏州吴文化基因谱系图[28]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分类,一般按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逐层细分,研究就将物质文化在细分为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生产文化,精神文化又分为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然后再往下分,直至最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传统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目的是梳理出当地本土的文化积淀,为旅游产品的一次开发提供直接的“原材料”,为旅游的二次开发提供本土印记(如图4所示)。②原生态旅游产品是对部分文化基因直接开发,基本保持文化基因的历史、自然的原生态,如根据苏州吴文化中园林文化开发“私家园林游”、吴文化中丝绸文化、昆曲文化、雕刻文化、耕读文化开发的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③创新旅游产品是产业融合作用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在产业融合处诞生新的旅游产业业态。苏州城市旅游创新产品主要有“苏州乐园”、“金鸡湖商务旅游”等,是技术制造业、会展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多项功能。第二、集中化:一种基底既是苏州吴文化的积淀,两种信息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三个基本形式:①金字塔型分割主要是吴文化文化基因通过显性信息直接作用开发原态旅游产品。通过苏州吴文化组成部分的园林文化开展私家园林游、根据水乡古镇文化开发古镇游等。②吴文化影响的休闲度假游受到会展业的外来信息影响,反馈作用于文化基底从而创新发展为商务旅游。③综合化信息进化型是吴文化受到外来文化自上而下的影响,并同时受到自下而上的隐性信息的反作用,最终产生了新的旅游产业业态。苏州相关主题公园就受到非本土化文化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双重支撑。旅游产业的模块化过程是分解与集中相互影响、互为推动,共同促使城市旅游产业功能拓展。

图4 吴文化基因谱系图[29]Fig.4 The genic pedigree of Wu culture[29]

3.3“板块化”空间强化

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伴随着旅游产业模块化形成“凝聚”、“放射”、“板块”三个阶段。①“凝聚”阶段:在苏州旅游生命周期的起步阶段,城市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空间网络,旅游产品主要是围绕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游客接待以外事、政治接待为主,游客在苏州市的空间流动主要在苏州古城区这一单一节点空间范围内。②“放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且不同旅游产品消费需求开始显现。苏州城市旅游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期,空间结构随着古城区“私家园林”为主的观光游览旅游游客逐渐饱和,周庄、同里、甪直等城市周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受到涓滴效应影响在空间上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以“私家园林游”为“汇聚”、“水乡古镇游”为放射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③“板块”阶段:城市旅游空间进入成熟阶段,会形成有差异、分级别的旅游板块,这一阶段可以有效的满足不同旅游产品消费需求群体且可避免各旅游区恶性竞争。其中核心板块是以苏州古城为中心打造古典水韵园林旅游;两个二级板块是围绕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吴江区打造绿色环保、健康生态旅游和围绕常熟市南、苏州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打造国际风情、现代休闲旅游;延伸板块是围绕常熟市北、张家港市、太仓市打造浪漫时尚、活力苏州的延伸旅游。最终形成“一心两翼一延伸[30]”(如图5所示)的旅游空间板块化发展格局。

图5 苏州市城市旅游空间板块图Fig.5 The spatial plate of urban tourism in Suzhou

4结论

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源头,现如今的城市旅游发展已经从传统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式旅游发展期步入产业融合影响下专项式旅游功能拓展期,商务会展、科普教育、医疗保健等多项功能不断拓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也随之逐渐强化。本在旨在分析城市旅游发展双路径——“产业模块化”、“空间板块化”,揭示产业融合影响下城市旅游创新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是模块分散化与集中化互动演进的过程,在空间结构上是“凝聚”、“放射”、“板块”三个阶段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以苏州市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为案例,分析了模块化功能拓展以及板块化空间强化的整个过程,以期为进一步探寻城市旅游发展的路径提供一些实证性的参考。由于本文侧重于分析产业融合阶段城市旅游发展在产业和空间布局方面的路径选择,对其发展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除此之外,由于主要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典型旅游城市作为实证依据,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产业模块化”与“空间板块化”的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对于一些规模小城市或特色性城市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平生.商务旅游产业组织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21(2):100-104.

[2]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

[4]陆琳.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26(5):6.

[5]杨颖.产业融合:旅游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6]赵琳昕,杜钊.产业融合下旅游业竞争力识别及评价思路研究——以四川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为例[J].中国商贸,2012(17):151-152.

[7]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4):1-5.

[8]麻学峰,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678-681.

[9]王朝辉.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26(6):6-7.

[10]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26(5):7-8.

[11]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95-98.

[12]吴三忙.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1,26(6):7-8.

[1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1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26(4):322-326.

[15]王业良.产业融合理论在旅游房地产发展对策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51-54.

[16]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 76-81.

[17]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127-130.

[18]杨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9(1):67-70.

[19]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0]朱彧.模块化网络: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兴组织模式[J].价值工程,2012(12):141-142.

[21]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1):116-126.

[22]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s-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12(1):95-105.

[23]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21-26.

[24]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25]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 (5):92-95.

[26]汪德根,陆林,陈田,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27]李志飞.湖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25-128.

[28]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规划师,2004(11):12-16.

[29]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以江南地区村庄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30]汪德根,陈田,王昊.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1(1):123-128.

Study on the Dual Path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Suzhou City

Ge Min1,Zang Shuying1*,Ma Tao2,Xie Ruifeng1

(1.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Heilongjiang College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2.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 212400,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Industrial integ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ource of innovation for urban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Nowaday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eriod of sightseeing experience,leisure and holiday tourism into the expansion period of special type of tourism func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Business exhibition,science education,health care and other functions continue to expand,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tourism has been gradually enhanced.Through analyzing the dual-path of urban tourism’s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dustrial modularization” and “spatial plate”,the paper reveals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is an interactive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module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in the asp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s a stepwise improvement of cohesion,radiation,and plate three stages in the aspect of spatial structure.The paper us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xpansion of modularization function and plates spatial intensification,which ha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revealing the fundamental way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 tourism;path;industry integration;module;plat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6)02-0087-06

作者简介:第一葛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通信作者:臧淑英,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LUCC与3S综合应用。E-mail:zsy6311@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74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407)

收稿日期:2015-11-15

引文格式:葛敏,臧淑英,马涛,等.产业融合视角下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路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森林工程,2016,32(2):87-92.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板块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