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
【摘要】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最能锻炼人,最能考验人。环境越艰苦,条件越复杂,就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定力,提升干部的能力。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实践中经受锻炼、考验和提高,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老少边穷地区 干部选拔 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历来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实践中经受锻炼、考验和提高,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组织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建立了不朽功勋。中国共产党创立90多年以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年轻干部只有经受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和考验,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成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栋梁之才。
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到基层一线锻炼,特别是到老少边穷等艰苦环境锻炼,作为招录国家各级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作为提拔重用年轻干部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的用人信号,也为各级党组织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今年“两会”期间,干部任用问题广受关注,而重视有老少边穷地区任职经历的干部,更被媒体解读为中国干部任用的风向标。
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锻炼培养干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95年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度过各种困难局面,从根本上说,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出生入死、一起艰苦奋斗、一起开拓进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更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俗话说,脚下有多少泥土,手上有多少油渍,心中就有多少感情。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靠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与人民群众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更能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也更能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如果高居庙堂之上,不走出高墙环绕的机关大院,不走出现代化的办公室,不走出讲堂书斋,不走到农民和工人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或者只是以“考察者”甚至“指导者”面目出现,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即使口号喊得再响,说得再动听,即使身为“工农”子弟,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更不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相反只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因此,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觉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去,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直接面对群众,真正融入群众,用心服务群众,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一起摸爬滚打;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期待,更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
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经受锻炼,是干部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
古往今来,凡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足迹者,凡是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不是经过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的陶冶和磨砺才脱颖而出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韩非子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张九龄也曾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样一些金玉良言,是对古代将才良相成长经历的真切描述,也是我们的祖先用人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最能锻炼人,最能考验人,对于人们的思想净化、意志陶冶、才干锻炼、精神洗礼、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都是正常环境和正常条件所无法比拟的。环境越艰苦,条件越复杂,就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定力,提升干部的能力。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是我们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凡是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中锻炼过的干部,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从我们党走过的90多年的奋斗历程看,千千万万个优秀领导干部都是在艰苦的革命和建设环境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锻炼成长起来的,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屋子里跑不出千里马。”艰苦环境的锤炼,是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的必由之路。不经过艰苦环境的锤炼,不经过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是不可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的。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只有在实践中和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才能实现。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这样,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同样如此。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大批刚刚迈出校门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号召,远离都市、远离父母,打起背包,高唱着雄壮豪迈的歌曲,奔赴云南边陲,奔赴北大荒,奔赴井冈山,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自觉到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正是从这批热血青年中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理论家、艺术家、管理家、企业家,涌现出了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宏伟大业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同志强调,基层一线是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他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落户,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与当年仍在贫困中挣扎的陕北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了艰难但有意义的7个春秋。在这里,他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这里,他入了党,当选了我们党最基层的党组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这里,他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应有的责任担当融入到“一切为了人民”的人生目标之中。关于在陕北上山下乡的岁月,习近平同志曾这样总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习近平同志认为,“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作出了再下基层的选择,又一次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82年,他自愿放弃北京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动要求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当时典型的贫困县——河北正定工作。1988年,习近平同志又南下福建,担任宁德地委书记,而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同志仍然念念不忘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群众,三年来已先后到吉林、贵州、陕西、云南、福建、新疆、河南、内蒙古、山东、湖南、河北、四川、海南、甘肃等省市的欠发达地区调研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思想和政策措施。与习近平同志一样,很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在艰苦地区工作过,都有过基层工作的经历。
只有扎根至深,才能枝繁叶茂。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今天的年轻干部不可能再去重复革命先辈们和我们的父辈们曾经的艰苦和磨难,但是,仍然必须牢固树立起在实践一线学习提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意识,自觉到工作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渴望改变面貌的地方去,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与那里的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共同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年轻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年轻干部担当重任的基本前提。
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锻炼培养干部,是优化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精力、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提出了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一新时期干部政策的指导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干部绝大部分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一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或人才引进政策进入干部队伍行列;一大批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走上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岗位。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困惑和问题,即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解决了,而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少基层经验、缺乏艰苦环境锻炼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在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干部队伍中,很多人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还有不少人是长达数年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不等于阅历,更不等于能力。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但是没有在基层一线工作的经验,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的磨练。与从基层一线和老少边穷地区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相比,对国情和基层情况了解不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只知仰望星空,忘记脚踏实地,期望快速进步、担当大任,但不愿从基层一线做起,更不愿去艰苦环境锻炼;纵高居庙堂却不知民生维艰,虽学富五车而不解基层民意,既不接地气,更不可能有底气;靠听汇报、看材料甚至拍脑袋作决策、提建议,纸上谈兵,空洞无物;有的不理解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研拟的方案、提出的要求不切合基层的实际,等等。这不仅使得一些年轻干部难以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难以撑起共和国的明天,而且增加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风险。长此以往,必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承担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当前,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锻炼培养干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前行、提高本领;“要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尤其要注重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培训锻炼年轻干部。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和艰苦地方去经受考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拔基层中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改善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这意味着党和国家的选人用人制度出现了重大转变,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和实践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那些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那些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风平浪静的海洋里练不出强悍的水手,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造不出时代的英才。年轻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砺意志,在复杂的条件下增长才干,在大风大浪中迎接挑战,才能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
责编/高骊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