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二战纪念建筑初探

2016-04-11 03:11李海霞殷力欣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4期

李海霞++殷力欣

摘要:二战纪念物分三类其一是原战争遗迹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其中重要者多已辟为纪念地(博物馆);其二是二战期间遗存的可移动文物;其三是战争期间及战后所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前二者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见证真实历史的史料价值;而后者则展示了建造时代的公众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和自身的文化取向。本文主要简述中国与国外同类纪念性建筑之代表性实例,从中管窥各自文化取向的异同。

关键词:二战纪念物;二战纪念建筑;纪念设施;文化价值取向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人为的最大最惨痛的浩劫之一,至今各参战国均留有大量的二战纪念物,成为各国反思历史的文化遗产。

二战纪念物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战争遗迹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其中重要者多已在战后辟为纪念地(搏物馆);其二是二战期间遗存的可移动文物;其三是战争期间及战后所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前二者的意义,首先在于其作为见证真实历史的史料价值;而后者则侧重于展示建造时代的公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和自身的文化取向。

就目前建筑学的分类而言,“纪念性建筑”或称“纪念建筑”,一般是指“专门供人们凭吊、瞻仰、纪念用的特殊建筑或构筑物,是人们为了表征某类特殊价值物质和观念而有目的建造的建筑,如纪念碑(塔、坊、门)、纪念堂、纪念馆和陵墓等”。本文侧重于述论二战纪念性建筑的兴建及其文化意义。

据笔者所知,各参战国的纪念性建筑(如阵亡将士公募、纪念碑等)大多建造于战后,中国则是少数在战争期间即开始大量营建的国度之一(很可能也是唯一的国度,有待进一步查证)。

一、域外二战纪念物一瞥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苦难,世界各地为铭记二战历史教训设立了诸多纪念遗迹及纪念建筑。其中,英国关押纳粹头目的伦敦塔、法国诺曼底登陆遗址群、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公园等都是重要的二战纪念遗迹;此外,位于波兰的华沙起义纪念碑、缅甸英军二战公墓、莫斯科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华盛顿二战纪念碑、德国柏林墙等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建筑。全世界已有数以千计的二战纪念地,人们在一次次以二战为专题的考察中,不仅感受到令人震惊的二战史,也更加珍视这些遗产的教育价值。

域外参战各国二战纪念物(不可移动文物类)实例可举要如下。

(一)英国:伦敦---鲁道夫·赫斯的关押地

伦敦塔是英国伦敦一座标志性的宫殿、要塞,选址在泰晤士河。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是一座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的城堡建筑。二战期间,这里曾关押了一名英国“最重要”的囚犯——纳粹德国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1941年5月,赫斯登上梅塞施密特110D飞机从德国神秘地飞往英国,在苏格兰跳伞着陆,随后被俘并被审讯。至于他为什么飞往英国,赫斯则始终没有透露,丘吉尔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并命令把赫斯关进伦敦13个塔楼之一的绿塔。现作为二战囚犯关押地的绿塔仍保存原状,但不对外开放。

(二)法国:诺曼底登陆遗址

法国有很多二战纪念地,其中以诺曼底海滩最有名。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临靠英吉利海峡,海滩绵延数百英里。诺曼底因为二战时期盟军在此登陆,并取得战争上的重大转折而闻名,而今成为法国著名的历史和文化大区。诺曼底登陆遗址群是一个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遗址群,同时也是历史纪念性遗址群。

法国诺曼底登陆遗址群主要由诺曼底登陆战场原址、墓地、纪念馆、纪念碑以及公园等构成。墓地是为纪念这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而修建,那里一排排白色十字架,排满了空无一人的漫漫山坡,寂静而凝重。这种墓地有20多处,按国籍或战役修建。以科勒维尔美军阵亡将士墓地为例,该墓地占地70公顷,埋葬了9387名军官和士兵,他们中有4名女兵,身份无法确认的为307人。

1984年,法国为庆祝诺曼底登陆40周年在诺曼底省的首府卡昂市建立诺曼底战役纪念馆,后名和平纪念馆。法国卡昂和平纪念馆又称和平历史之城,占地14公顷,1988年竣工。卡昂和平纪念馆只是法国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建造的众多纪念馆中的一个,在卡昂周边的一些小城市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型纪念馆。在纪念公园和纪念碑方面,1994年美军纪念公园和加拿大第三步兵师纪念碑落成。之后,周边纪念碑的建造逐渐增多,如苏格兰步兵师战斗纪念碑、威尔士步兵师纪念碑、韦塞克斯纪念碑等均在其中。不同类型的诺曼底登陆遗址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遗址保护范例。也构成了一座全面研究20世纪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历史宝库。

(三)法国:斯图道夫纳粹集中营纪念中心

法国的二战“遗迹”不少,有战后重修重建的教堂甚至整座城市,也有再现战争场面的战争博物馆。但在众多二战“遗迹”中,只有一个得到几乎历届法国总统的特别关注,那就是“隐藏”在法国东部孚日山脉中的斯图道夫纳粹集中营旧址。在1941年至1945年间,这里及其所属分部共羁押了5.2万名“囚犯”,其中2.2万惨死其中。它也是全法国境内唯一一座纳粹集中营,又被称为“慢死集中营”,因为这里的“囚犯”不是被直接送进毒气室,而是在酷刑、暴虐、饥饿、疾病、超强度劳役,甚至是活体试验中被慢慢折磨致死。集中营保持了历史原貌,在原址上,除先后修建了流放英雄烈士纪念碑、欧洲抵抗运动流放中心和纳粹毒气室罹难犹太人纪念碑外,还有一个死难者公墓,安葬在这里的大多是抵抗运动者,其中不少是无名烈士。另外,在纪念中心的入口处还多了一个木制架子门,这是美国人当年在这里拍摄电影时专门搭建的,纪念中心觉得视觉效果不错,于是就保留了下来,这也为纪念中心增添了点儿“戏剧”色彩,成为吸引游客眼球的一景。

除此之外,集中营内的建筑基本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绝大多数固定陈设也还维持原样,如焚尸炉、冷浴盆等。但为全景介绍当年的情状,管理者将其中几处牢房布置成展厅,同时为保障重点维修和管理,他们还拆除了几处造型一样的房屋。endprint

据说,当年德国纳粹选址斯图道夫,主要是看中了附近蕴藏的玫瑰花岗岩,在这里建集中营,即可以强迫“囚犯”为纳粹德国免费创造财富,又可以随意折磨和秘密处置他们。那时,整个阿尔萨斯都被纳粹德国划入德国版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尔萨斯才再次回归法国。

(四)前苏联: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

俄罗斯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官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它建成于1967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没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昼夜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另外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在烈士墓平台上是平放在战旗上的士兵头盔和桂枝。这一构图是1975年苏联庆祝卫国战胜利30周年时确定的。

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无名烈士墓的右侧沿着克里姆林宫墙立着一排石碑,下面存放着装有从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图拉及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模压的金星勋章图案。

(五)二战纪念碑与珍珠港事件纪念遗址

1.二战纪念碑

美国是二战中取胜的盟国之一,修建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 600万在二战期间服役的美国军人,是为了祭奠在战争中阵亡的40万将士。纪念碑2004年建成,总投资达1.94亿美元。纪念碑建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心脏地带”。纪念碑的整体形象是一个下沉的椭圆型广场,看上去像是古代露天圆形剧场。中心一个大喷水池,一圈小喷头,两组大喷头居两边,避免了高高的喷水对广场中轴线的视觉阻断。南北各建有一个拱形塔楼,里面由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象征胜利的花冠。将这些塔楼连接起来的是56座花岗岩方柱,每座代表二战期间美国一个州或一个海外领土。方柱隔成一圈,象征美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沿圈的浅浮雕,反映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西面一座弯曲的“自由墙”,上面凸刻着许多金星,据说有4000颗,每一颗星代表着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

2.珍珠港事件纪念遗址

在距离华盛顿很远的夏威夷群岛,有一颗在二战中受到巨大创伤的珍珠——珍珠岛。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遗址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以及在这次事件中牺牲的将士而建造的包括各种遗迹和各种纪念建筑物在内的场地。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遗址主要由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俄克拉荷马号纪念馆、犹他号纪念馆、密苏里号纪念馆以及其他众多主力舰停泊码头构成。这些遗址与位于莫洛凯岛的卡劳帕帕国家历史公园、位于塞班岛的美国纪念公园和位于关岛的太平洋战争国家历史公园共同组成太平洋历史公园,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

在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遗址中,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最引人关注。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是南美国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以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机偷袭炸毁的亚利桑那号沉没处为建筑范围,在水上建造的专题性纪念馆。亚利桑那号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后,美军当场死亡1177名将士,肯尼迪曾将这里命名为国家陵园。它是一座两头高耸、中间凹进的建筑,通体白色,形体修长,正中插着一面星条旗。纯洁的白色建筑和迎风招展的星条旗在湛蓝的海水映衬之下,显得非常壮观。整个纪念堂里只刻有殉难士兵的名字,并无太多的解说和陈列。据说至今仍然不时有沉船的油污从海底漂上来,美国人把这些历史性的油污叫做黑色的眼泪。离亚利桑那纪念堂不远的海面上还停泊着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的“密苏里号”战舰。该景点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纪念堂选址极有创意,沉船“上”的纪念堂、纪念沉船“下”的死难官兵,一上一下,生死两隔。

(六)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不再重建的废墟

针对德国在二战历史中特殊的角色,德国政府对二战遗址的保护也做出了相应的考究,在德国的一些大城市,不少二战遗留废墟并没有得到重建。对此,德国政府的考虑是把二战遗留废墟作为残暴战争的见证者保留下来,以警惕世人战争的残酷。

作为柏林所留不多的二战遗迹之一,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如今坐落于德国柏林市繁华地段布赖特沙伊德广场和选帝侯大街上,新旧对比引人注目。不仅如此,教堂本身也是新旧建筑合二为一。

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于1895年落成。1945年11月23日,它在盟军的空袭中着火被焚,最终仅有71米高的残缺的主塔作为警醒世人的象征保留了下来。后来,柏林人最先设想在教堂残骸中新建一座亮丽的教堂,于是在1957年3月的一场为新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而举办的建筑设计比赛中,来自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埃贡·艾尔曼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他计划将残骸完全拆除并建造一座现代风格的新教堂。然而这一设计的获奖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极大争议和反对,柏林市民希望保留旧教堂的残骸以示纪念。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和保护,以警世战争,残骸周围则依照艾尔曼的方案建造四栋新建筑:八边形的教堂中殿、六边形的钟楼、四边形的礼拜堂以及前厅。1961年,主塔周围的四新塔楼落成,新老建筑都同属文物保护之列。

如今走进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参观教堂遗址内部的时候,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战在它身上留下的“疤痕”:教堂天顶上的壁画残缺不全;多条裂痕清晰可见。人们在惊叹教堂本身富丽堂皇的细节的同时,也深受战争残酷的震撼。自1987年起,老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的入口大厅变身纪念馆对公众开放,既展出了教堂历史的信息和照片,也对战争发出了警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