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洁
从深圳电台技术系统的现状浅析未来广播技术系统升级改造的方向
□余胜洁
摘要:在国家大力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广播技术系统如何升级改造以配合电台应对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竞争?本文从深圳电台技术系统现状和升级方向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台;广播技术系统;云制作;互动集成;融合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持续冲击。广播市场收听份额和广告收入在2015年均出现增长明显放缓的现象。综合国内多家电台的实际情况,广播发展的拐点基本确认。
广播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未来如何发展将是广播人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广播未来无论如何发展,技术都是基础的第一步。本人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和近期对国内多家电台考察交流的成果,浅析未来广播技术系统升级改造的方向。
(一)播控系统
深圳电台的播控系统始建于2004年,2005年年中投入使用。采用德国KLOTZ公司Digital II系列的矩阵、调音台,核心是VDIAS880机箱及相应板卡。该套系统在当时是国内第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播控系统,十年之后的今天已经落后国内很多兄弟电台。
系统运行十年多,在技术人员的努力维护下,基本没出现过安全播出故障,但系统本身存在配件匮乏、功能单一(检测报警功能较为单一)、系统兼容性差(系统采用IPX/SPX协议、VADIS控制软件基本没有开放性,不能进行二次开发)及效率低(异构的软硬件系统)等问题。
(二)播出系统
2001年,深圳电台联合英夫美迪开发了自动播出系统Air2000-S1。2002年,深圳电台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该架构的电台。该系统从投入使用至今没有进行升级,然而十年间英夫美迪公司对自动播出系统已经升级3个版本。
虽然现有系统仍能较为稳定地使用,但由于存在操作系统仅支持Windows2000/XP、手播无法暂停、检索慢且落后、输入法支持少、无电平归一功能等问题,与当前主流采编播系统(英夫美迪Air5、联汇Prolink、美国RCS等)在功能个性化设计、安全播出保证、系统智能化维护、多种音频格式混播及电平自动调整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三)互动手段
深圳电台与国内绝大多数电台一样,拥有多种形式的互动手段,如传统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以及微博、微信和微网站等新媒体形式。丰富的互动手段保证了听众较高的参与度。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多元的互动手段带来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1.热线电话。一个频率各档节目每天共能接入50个左右的热线电话,热门节目经常是4个电话满线。由于节目时长限制和电话线路有限等因素,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互动的听众数量有限,严重影响了未能接通热线听众的互动积极性。
2.短信平台。一个广播频率的短信平台每天能收到250条左右的短信。短信平台号码需要听众记下来,然后通过手机发送,其易用性和方便性有待提高。
3.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收到反馈消息有10000条以上。如《伴你同行》节目收到的有内容的回复量为每天500-1000条左右,这只是一档节目的数量。
4.微博。每天微博平台观众“评论+转发”的数量在100条左右。
由于现有的多种互动手段都是独立运行,存在着多屏困扰(短信平台、微信、微博和微网站都需要电脑和显示器)、微博与微信平台账号繁多(目前深圳广播频率有50多个微博和微信平台)、听众数据散乱等问题。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加上台内制播资源紧张,从2013年底开始,深圳电台先后与国内外广播技术设备集成商进行技术交流,考察学习国内兄弟电台的先进经验,同时通过跟踪国家互联网战略政策和广播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未来广播技术系统需要打造一套系统和三个平台,形成“1+3”协同发展模式。
(一)一套系统:安全优质的广播播出控制系统
无论广播如何发展,舆论导向和安全播出都是广播生存的基础,因此建立一套优质、安全、稳定的播出系统也是广播最基础的架构。基于此,笔者认为,广播的直播室、总控及传输的核心设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稳定,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节目的方便,可以融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
如何做到安全的技术系统?首先要选择安全稳定性高的调音台、矩阵。目前的市场主流调音台和矩阵在安全稳定方面都没有问题。其次是信号传输调度的安全稳定。这需要有强大的备份链路,主要传输的链路有光纤、数字AES/EBU、模拟以及AOIP等多种手段。
(二)三个平台之一:基于云的广播制作发布平台
采用当前成熟的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打造基于云的广播制作发布平台。第一,为记者和编辑提供方便的采编手段,随时随地实现节目的采编和项目漫游,实现流程优化或者再造,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为主持人和制片团队提供丰富的资源整合能力,方便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包括各类素材采集、存储共享、互联互通。第三,为频率领导和电台领导提供整个系统全目标、全流程的可控可管平台。(见图1)
图1
(三)三个平台之二:多种形式的播出互动集成平台
播出互动集成平台是广播播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广播互动功能,集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互动方式为一体,简化主持人操作,并为主持人与听众提供更丰富的交流手段。通过互动平台把听众用户化,进行数据挖掘,获取用户收听习惯。
1.打造播出互动系统。建立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听众与听众之间直接交流的渠道,听众可以及时准确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电台节目信息。广播听众大都乐于表达,有很强的交流互动欲望,传统广播的互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但在播出互动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互动平台App,进入直播聊天室,与主持人及其他听众在线沟通交流,发表意见或留下评论,亦可结合微博、微信、空间等方式进行第三方分享,打破了传统广播互动空间的局限。通过整合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信、微博平台,简化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操作,提高用户粘度。
2.打造手机信息互动平台。建立深圳广播手机信息互动平台,在移动客户端提供多媒体伴随播出。一方面提供广播的在线收听、点播等功能,另一方面同步提供文章、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可以浏览App推送的多媒体图文数据,可以在手机上了解正在播出的节目介绍、主持人是谁、邀请的嘉宾、今日话题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频的不足。
3.建立广播听众信息数据库。建立广播听众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广播听众用户化,深度挖掘听众的收听习惯和电台的视听效果。传统广播收听率调查的方法是抽样,具有局限性,而听众大数据管理系统完全覆盖传统的收听率调查,精确度更高,同时用“贴标签”的方式,通过节目与听众的互动以及我们有意识设计的特定题目的问答,收集听众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听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以及消费水平等个性资料,完成对每个听众属性“贴标签”的工作。
(四)三个平台之三:广播融合新媒体的运营平台
传统广播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目前只有极少数电台先知先觉地选择了融合新兴媒体发展从而壮大自己。如上海电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阿基米德”,湖南电台牵手荔枝FM促进节目发展。而其他的绝大部分电台只是被动地引入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对深圳听众群体的分析,笔者认为,深圳电台以及其他一线城市电台应该考虑建立自己的新媒体运营平台,依托广播节目,整合电台及集团内部的优质资源,为本地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同时依托这些听众用户探索相关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实现更大的创新创收价值。
广播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升级要从电台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引入云制作手段,建立互动播出平台,这是电台升级的主要方向。而广播融合新媒体的运营平台,对于传统的广播电台而言,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尤其是互联网运营人才)和体制创新上不具备优势,因而在建设这一平台时须结合现实实际量力而为。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