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晓夏
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段子文化”
□宫晓夏
摘要:不可否认,在如今“后现代”语境下,“段子文化”已经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风趣幽默、荒诞不羁、嬉笑怒骂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人性明暗、社会本质都蕴藏于三言两语之中。这种得益于解构主义的“草根文化”在散发其魅力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剖析“段子文化”流行的现象,思考在文化现象众多、价值观混乱的当下,“段子文化”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段子文化;后现代;解构主义;狂欢理论
近年,网络和电视中的搞笑元素异常活跃,由一个个令人捧腹的笑话、冷笑话攒成的论坛主题帖、网络自制栏目剧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在不知不觉中异军突起,牢牢地吸引住了大众的视线,尤其吸引了“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呈现形式各异、传播方法也不尽相同的“段子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集调侃和嘲讽现实、颠覆和篡改历史、夸张和变形人物于一体。它虽与传统的严肃性和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相悖,但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却同样能引起人们普遍的思考:如何重新定位“人”,重新审视社会的不公,重新建构语言秩序?
近年来,段子文化充斥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现象。年轻人是段子文化结构中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大多背负着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种种压力,需要情感释放和宣泄的空间,因而调侃、自嘲时常是他们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一句搞笑非逻辑的笑话能够使人们精神得到舒缓。在人们对精神放松的需求下,那些表面搞笑实则辛酸自嘲的段子便应运而生。
例如,“昨晚,刚过30岁生日就梦到被女朋友甩了。瞬间惊醒,回过神来后转悲为喜,我不可能被甩,因为根本没有女朋友。只是为什么窃喜之后又开始惆怅了呢?让我静一静……”在这个段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大龄男士可能因为生活和工作压力一直无暇顾及个人感情生活,他的这种状态与传统的“三十而立”相悖,所以用自我调侃的方式来发牢骚,而人生的艰辛以这种自我嘲讽、癫狂不羁的喜乐方式得以消解。在情绪宣泄和压力消解过后,人们依然积极面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正能量的希冀。这种用段子来消解生活压力的做法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普及的表现。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大分支,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杰出代表。解构主义是一种将反传统和反权威引以为任的阅读和批评模式,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解构主义反中心,反权威,反对非黑即白的理论和二元论,消解中心与本源,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强调人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解除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主张自由嬉戏。这也许是段子内容能包罗万象并通过许多言语的多元歧义来瓦解人们对叙事的预接受的原因。在段子的创作中,现实和历史中的任何人和事物都成为了调侃的对象,有时段子中所描述的人和事甚至会和传统的事实大相径庭。就像现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青年问禅师冷笑话系列”,其中一则的内容是,青年问禅师:“大师终日答疑解惑、普度众生,如何不为俗物所扰,静心修行?”禅师微微一笑:“我每天晚上睡前都关机。”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个段子所呈现的内容和意义是对是错,单从解构的角度来说,它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禅师”那仙风道骨、淡定从容、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并且成功瓦解了人们对“禅师”做出解答的预接受,从而使人们对禅师接下来出人意料的回答忍俊不禁。这里的“禅师”已经不是传统概念当中的“老活佛”形象,而是非常接地气、有生活气息、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手机”也是禅师生活的必备品。从文化意义上看,这则段子因其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而充满了“草根性”。这不仅是在消解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精英文化,也是在颠覆结构主义带给人们的桎梏。
比德里达早些时期的狂欢理论缔造者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认为,狂欢是生活的一部分,狂欢是对日常生活的激烈重构,是人类宣泄情绪、对抗秩序、追求平等的本能,具有“非理性中的理性精神”,是理性精神的缔造者。当下“段子文化”的流行,其实质就是狂欢理论中所说的大众情绪的宣泄、对社会现实不公现象的反抗和对公平平等的追求,在看似非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下闪耀着人们理性精神的光芒。“段子”不过是“狂欢”的一种形式,这个由文字所构建起来的狂欢世界是解放的,既有反传统的嬉笑怒骂,又有现实压迫下所发出的呻吟咆哮。这本身也如巴赫金所言,狂欢肯定了人类情感的本能存在,否定现实生存困境的压抑束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狂欢理论本身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但巴赫金仍然突出了狂欢本身的颠覆意义。这种颠覆有两层含义:一是民间文化摧毁官方文化所确立的僵化刻板的规范,二是在颠倒原则之中实现的人人平等交流。段子文化实现了“颠覆”的意义。前面提到段子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草根性,而草根性正是民间文化的一大特征。与官方文化的僵化刻板不同,民间文化向来追求自然随意、贴近生活,随着生活而演变,在“俗气”中彰显出生活的快乐和智慧。另外,在“俗气”的民间文化中所有人都不能免俗,所有人都是民间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
不可否认,在如今“后现代”语境下,“段子文化”已经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荒诞不羁、嬉笑怒骂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社会本质都蕴藏于简短的三言两语之中。这种得益于后现代主义的“草根文化”在散发魅力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思考:在文化现象众多、价值观有所混乱的当下,为何“段子文化”能独树一帜?它的意义何在?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后现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中,生产力空前提高,物质资料十分丰富,但因为受到物质资料占有欲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往往变得残酷,人们的心灵甚至变得异化和畸形。对于传统文化极度缺失的年轻人而言,更是急需在碎片化的语境中找到一个发泄苦闷、表达自我的出口,即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话语权。“段子”这种颠覆传统、消除等级、毫无中心毫无逻辑的碎片化言说方式便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因为在这种语境里,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没有高低贵贱等级鲜明的阶级划分,也没有衡量是非曲直的传统标准的限制。中心、责任、深度、历史感都被消解,“段子文化”也因此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现在的中国市民社会在逐步形成以年轻一代为主体、以戏谑和戏说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朝着语态年轻化转型,像“卖萌”“萌萌哒”“点赞”等一系列的新鲜词汇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一些中年人、官方媒体也习惯使用这些流行语。这些新鲜词汇所构成的新语言体系也在不断冲击和解构着传统信仰、价值和符号体系。可以说,“段子文化”是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形成的新语言秩序,它所反映的是现代人追求个性、积极面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生活方式。
在段子中,不仅将人还原为生活化、有血有肉的人,正视和认可人的正常欲望,还暗含了后现代阶段的价值取向,即对既有传统秩序的消解与破坏和对新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在看似荒诞不羁、胡言乱语的表层下,段子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的反叛和对个人私生活的尊重,在嬉笑怒骂的言语中重构了社会伦理规范。所以对人性的透析、对传统伦理关系的颠覆、对传统权威话语体系的解构,是“段子文化”的价值所在,其意义在于把人从结构主义的定式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人”的形象和价值,重新建构新的伦理秩序和语言体系。
总的来说,当下流行的“段子文化”是后现代语境中的一个必然衍生物,它反传统,反权威,但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重构。它用一种颠覆性的后现代非逻辑语言对权威语境进行解构,让压抑的人性在一种喜乐的随心所欲中得到一次解放,这实质是对传统伦理的质疑和拷问。“段子文化”构建起一个全新秩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自由、平等,不受压迫,可以追求张扬的个性和人性的解放,用一种非常规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和证明人本体的价值,还原人本该有的模样。
参考文献:
1.肖锦龙.德里达的结构理论思想性质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宋春香.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王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对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15).
4.潘以林.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和解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