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视角中的乡土摄影

2016-04-11 21:21:25江爱云苏婷婷刘逸群
视听 2016年3期

□江爱云 苏婷婷 刘逸群



现代传播视角中的乡土摄影

□江爱云苏婷婷刘逸群

摘要:以乡村为题材的乡土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重要类型之一,在纪录乡村面貌、见证时代变迁、传播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当代乡土摄影的现状,并结合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四方面对乡土摄影在视觉时代的推广提出了建议。乡土摄影应该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去粗取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关键词:乡土摄影;视觉时代;现代传播

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不论是在动荡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的国家建设时期,纪实摄影始终是摄影领域的一大主战场。纪实摄影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专家学者对纪实摄影的研究也日益系统和深入。乡土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大分支,是纪实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乡土摄影概况

乡土摄影是以乡村为拍摄对象,为纪录普通百姓生活、反映乡村风貌、见证时代变迁、传播乡土文化而进行的摄影实践和摄影作品。

(一)乡土摄影发展回顾

回首近年来的乡土摄影,有四川南充摄影家杨麾对故园的守望。他用手中的相机,虔诚地纪录着流经其故乡的嘉陵江畔的故事。于是《嘉陵江码头》《嘉陵江畔的挑夫》《嘉陵江汉子》《川北老乡》《泥泞》《挑沙工》等系列摄影作品陆续问世。还有河北保定乡土摄影家刘向阳28年如一日,用镜头关注山村贫困失学儿童,帮助100多名贫困辍学儿童重返校园,还资助了10多名因贫穷看不起病的孩子看病就医,其摄影作品展《远山的呼唤》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有浙江丽水乡土摄影家叶金甫老先生对其家乡青田县山山水水和淳朴的父老乡亲的忠实纪录,镌刻下家乡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集结出版的《芝田掠影》蕴含了其毕生心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宋志国的摄影作品洋溢着辽东山区散发的芬芳和生机,流淌着迷人的乡村旋律。此外,还有叶君奋、陈浩辉、马觐伯、王世龙等一大批乡土摄影家,他们用相机纪录了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时刻发生的点滴变化。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乡土摄影家,我国广大农村的风貌和发展变化的历程才得以纪录和保存。

(二)乡土摄影的特点

和所有的摄影一样,乡土摄影具有纪实性和瞬间的长驻性;也和所有的纪实摄影一样,具有真实性、纪录性、人文性等特征;此外,乡土摄影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1.地域性。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第三大面积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56个民族,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每个地区都有广袤的乡村大地,民族多样性和地域的广阔性铸就了各个地区丰富多彩而又风格迥异的地方风情。这些都是乡土摄影的拍摄源泉,因此,乡土摄影展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2.拍摄客体的质朴无华。由于镜头聚焦在乡村,拍摄对象大多是乡村人物或景物,所以乡土摄影没有富丽堂皇的画面,反映的都是乡村原生态场景。一张张质朴的面容,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的真诚善良;一片片辽阔的土地,表现出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

3.拍摄主体的本土性。乡土摄影需要用心、用真情去捕捉乡村的点点滴滴。摄影家唯有对拍摄对象饱含深情,并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才能克服恶劣的条件,不辞劳苦地深入偏远乡村静心拍出佳作。纵观优秀的乡土摄影家,他们都是长期生活在当地,与村民为伴,深刻体味农村人的生存状态。

4.拍摄时间的长期性。几张作品无法全面地展现乡村风貌,需要摄影家深入农村,长期观察与纪录。如杨麾拍摄的专题作品《挑沙工》共有四十多张照片,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悉心观察嘉陵江畔的挑沙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拍摄完成,十分全面地纪录了挑沙工挖取、运输沙卵石工作的艰辛和繁重,流露出挑沙工为了生计不得不承受艰苦繁重的体力活的无奈。

(三)乡土摄影的功能

乡土摄影是对社会生活的写实,是记录现实的摄影,用以记录历史,真实反映人情风貌。

1.社会功能。乡土摄影能够揭露社会问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迅速传播,促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如刘向阳之作《远山的呼唤》,直击社会问题,震撼读者心灵,感召爱心人伸出援手,让贫困儿童重返校园。这是乡土摄影关注农村、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诠释。

2.记录功能。乡土摄影更多侧重对乡村风貌和农村生活的影像表述,是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影像记录。随着摄影技术的精进、普及和传播途径的拓展,摄影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加速了乡土摄影的普及,更多的乡土摄影得以诞生,展现着我国广大农村的真实画卷,成为颇具历史文献价值的图像史料。

二、现代传播中的乡土摄影

(一)视觉时代的到来

进入新世纪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码相机和网络媒体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①网民和摄影爱好者的增多使图片的制作和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图片的直观真实性能迅速吸引受众的眼球。图片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会首先考虑最新鲜、最明了、最有价值的资讯,读图大大节省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在表现信息的简洁直观性上,“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片影像远比文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电子屏幕化的阅读也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体验。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的文化景观。读图时代中,“无图不成书”,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接受越来越依赖图像。为了顺应读者阅读兴趣的需要,各类媒体都加大了图片的运用,在图片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上深耕细作,追求图片的华丽和对感官的刺激。

(二)当今乡土摄影的困境

1.摄影者

其一,摄影者创作态度浮躁。这体现在创作选题上的浅薄平庸和创作手法上的散漫随意。乡土摄影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自走马观花的城里人之手。他们来到农村,觉得一切都是新奇的,打着纪实摄影要真实的旗号,有景必摄,逢人必拍,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其二,摄影者缺乏对乡村大地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可能生长于乡村,但是后来已在城里安家,缺乏与乡村大地水乳交融的精神契合,在精神沟通和精神诉求上,无法做到与父老乡亲们心贴心、零距离,无法想他们之所想,忧他们之所忧。其三,摄影人社会责任感的欠缺。摄影者时常逃避现实矛盾,一味追求名利,偏离了乡土摄影之本。

2.摄影作品

由于摄影者不能完全融入到乡土中去,不接地气,所拍出来的作品也很随意、散漫、主题不明。有的作品就是鸡毛蒜皮式的小风光、小掠影、小感悟、小哲理,脱离了农村生活,脱离了群众,毫无意义可言。此外,有些优秀的摄影作品本应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帮助受众解读作品深义,却被平庸、呆板、千篇一律的文字说明取代,使人们对图片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图片本身的拍摄技巧上,止步于对其图片内涵的挖掘。

3.受众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了学习和工作,缺乏对乡土摄影的重视。城里的人,远离乡村,自然不会关注质朴无华的乡土摄影;而在乡村的人们,与脚下的土地朝夕相对,“生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感觉不到这些场景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条件去拍摄和观赏。这阻碍了乡土摄影的发展。

三、现代传播体系下的乡土摄影复兴之路

乡土摄影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是对故土的守望,是对精神家园的建构,也是生活在乡村大地上的人们的精神诉求。在读图时代,怎样繁荣和发展乡土摄影,让其最大范围地传播,让其价值最大意义地实现,或许拉斯韦尔的“5W”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提升摄影家的修为

乡土摄影家要做到两个热爱,即热爱摄影,潜心钻研,以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热爱所拍摄的乡土大地,扎根乡土,全身心地融入到所拍摄的事物中去,要发自内心地热爱乡村大地,拍出真情实意的作品。此外,有志于乡土摄影的摄影者更应该从全国高度、普世情怀的战略大局思考:该用怎样的光影语言,才能超越鸡毛蒜皮式的小风光掠影、小感悟哲理?才能记录下农村变迁的轨迹?才能完成一部意蕴深远的传世佳作?

(二)提炼摄影作品的内涵

不断提升图片的优异构思和图片本身的拍摄质量,即用好光,构好图,善于捕捉精彩瞬间;还要让图片说话,也就是将图片赋予感情。如刘向阳拍摄的作品《远山的呼唤》,无言地表现出农村贫困儿童对上学的渴望,直击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感召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发挥了乡土摄影的社会功能。图片的文字说明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内涵丰富、构思新颖的图片,要配上恰到好处的文字说明,以达到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效果,加深受众的印象。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图片作为热媒介,在做好影像符号表达的同时,再附加其他种类的符号(声音、文字)相得益彰,才能在传播过程中被注意进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拓宽传播渠道

乡土摄影作品不应局限于在报纸期刊上发表,更应该向其他媒体进军。比如图书和网络。现有关于乡土摄影的图书,不论是作品集还是理论专著,数量和种类都屈指可数,如果能填补这一空白,乡土摄影的研究将会全面系统地推进。除图书外,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新媒体,覆盖面极其广泛,潜藏的影响力不可估量。我们要用好、用活这些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乡土摄影,热爱乡土摄影。

(四)加强对传播效果的监控和分析

要让公众关心和重视乡土摄影,那么大众传媒就要合理设置议程,加大对乡土摄影的宣传和报道力度,让广大受众产生认知层面的改变,进而影响他们在态度和行动层面上的改变。此外,我们还要普及摄影知识,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消除知沟和数字鸿沟,防止和解决专业的摄影家和普通民众对乡土摄影的认知和审美上的两极分化。

四、结语

乡土摄影隶属于纪实摄影,以乡村为题材,真实地记录乡村面貌,见证时代变迁,传播乡土文化,是一种以影像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创作手法。乡土摄影具有地方风情浓郁、拍摄对象朴实无华、拍摄主体本土化、拍摄时间长期性等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精美新颖、内涵丰富的图片更有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在新的挑战下,我们要继往开来,不仅要弘扬以往乡土摄影中的优良传统,继承优秀乡土摄影家身上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起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用心去拍摄脚下的这片热土,还要充分结合新闻传播运行规律,提高乡土摄影家的修为,提炼乡土摄影作品的精华,拓宽传播渠道,从而扩大乡土摄影的传播效果,促进乡土摄影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①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 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 t20160122_53271.htm

参考文献:

1.张秉政,赵昊.摄影视界——影像的文化诉求[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冯岳辉.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孙振军.当前乡土摄影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采写编, 2008(2).

5.张秉政,李鑫.当代传播环境下的纪实摄影[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