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蕊吴哲
传播学视野下的广东音乐研究
□韩蕊吴哲
广东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广东音乐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为切入点,将广东音乐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角度去研究其传播活动,思考和研究广东音乐如何在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中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分析并寻求一条运用可供其他乐种借鉴的有效传播的健康发展之路。
传播学;广东音乐;5W
广东音乐,指流传于广东省广府民乐系中的一种传统丝竹乐,又称粤乐,也有粤乐小曲之称。它与广东汉乐、潮州音乐并称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承载着丰厚岭南文化内涵的广东音乐,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东音乐位列其中。①近年来,长期吮吸着并接受各种民间音乐养分滋润的广东音乐,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其经久不衰的传播文化值得我们探讨。
传播者作为传播的源泉,能称之为“独树一帜”的,首先是乐种的传承人,其次是对广东音乐做出卓越贡献的音乐家。
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汤凯旋被命名为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广东音乐的一代宗师于2014年与世长辞,在世期间,他为粤乐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事扬琴演奏50余年的汤凯旋,不仅在演奏和创编上以“旧曲新处理,新曲旧韵味”很好地保留了传统广东音乐的韵味,更总结研创出“连续弹轮”的扬琴演奏新技法,被行家誉为是“广东音乐的将才和代表人物”。②为了不使广东音乐出现断层的现象,他积极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普及推广工作中去,数十年来,汤凯旋坚持开门授艺有教无类,为广东音乐培养了大量的演奏人才。他曾言,希望学生能做到“唱在嘴里、玩在手里、记在心里”,那就是最好的传承。
在传播者中,除了传承人的影响力,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演奏者,用自身的技艺促进了广东音乐成为世人瞩目、影响遍及全国乃至世界的民族传统乐种。余其伟是我国著名的高胡演奏家,他精湛的演奏风格,为丰富和发展广东音乐做出贡献。除此之外,他曾赴世界各地进行演奏和讲学,介绍广东音乐以及高胡演奏艺术。同时,余其伟先生多次与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湾北京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合作演出,为广东音乐连接国内外架起桥梁。像余先生这样的有影响力的音乐家还有很多,正是他们作为独树一帜的传播者,为广东音乐在传播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广东音乐百年发展史,其在内容上继承传统的同时,广泛地吸收中西文化,改革与创新似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从乐器的革新、乐队的组合、演奏的手法,广东音乐都努力尝试。在乐器改革方面,广东音乐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引进西洋乐器,如小提琴、木琴、吉他、色士风、班祖、小号、架子鼓等,广东音乐真正做到了使西洋乐器民族化。在乐队组合方面,广东音乐打破了传统的几个人的演出模式,尝试西方化的数十人的交响式演出形式,从而形成了民族交响乐。以《妆台秋思》为例,原曲时长为3分钟左右,但经过香港中乐团的交响性改编之后,曲子时长拓展到11分钟,使内容更加丰富。在演奏手法方面,广东音乐创新性地引入外来音乐语汇,在演奏中通过“冒头”和特别的“加花”,变成粤味十足的曲调,③并且详实地论述了粤乐在乐汇、乐律、调式、曲式等方面的特点,都显示了广东音乐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④
一直以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绝对的传统还是适时地创新这一话题,学术界的争论似乎没有停止过,而广东音乐则用百年来不断追求创新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关注它发展的人们:改革与传承并不是矛与盾的关系,相反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共同激活广东音乐活力的不竭动力。
广东音乐曾伴随着传统传播媒介而发展壮大,然而这些传统媒介都具有浓重的时代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冷落,真正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完整流传下来的传统媒介便是书籍。自二十世纪初期,广东音乐的乐谱以及理论的书籍便不胜枚举,如:1919年丘鹤俦编写的《琴学新编》;由广东音乐研究组整理编撰的《广东音乐》第一、第二集分别于1955年与1956年先后出版;1984年广东省民间音乐研究室主编的《粤乐新声》,是建国以来广东音乐创作曲选一百首;2003年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撰写的《广东音乐200首》;2012年由汤凯旋主编的《广东音乐大全》等等。书籍不仅记录了广东音乐的成长历程,同时还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传统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了广东音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现代多媒体,作为21世纪新兴的传播媒介,也是广东音乐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如:广东音乐的音、视频资料,关于作品的介绍和评价,以及广东音乐传承人的相关动态消息,可以在“中国网”的“艺术中国”平台、“广东省非遗网”、“广东文化网”、“中国古曲网”、“广东音乐家协会网”等网站平台,以及学术杂志、新闻媒体的电子渠道进行宣传。这些多媒体渠道的运用符合年轻人的求知需求,配合传统媒体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校园乐团、民间乐团对广东音乐的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广东省内将广东音乐纳入小学生第二课堂的学校举不胜数,如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镇多所小学成立了“小学生民乐队”、佛山市乐平中心小学也有民乐团,除了我国大陆之外,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都有小学民乐团,这些小乐团促进了广东音乐在校园的传播,并且激发了少年儿童学习演奏中国民族乐器的热情。广东音乐民间乐团——俗称“私伙局”遍布全国各地,如广东、广西、东北、上海、天津、西安、延安等诸地,民间粤乐团的蓬勃发展加强了广东音乐较其他乐种所不可比拟的辐射力。
这些传播渠道,使粤乐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成效,走出了羊城,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由于广东音乐在发展初期便是供市民跳舞时用的一种轻音乐,是城市文明的产物,所以粤乐的受众阶层从产生伊始便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进而,随着他们的移居而拓展到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有广东人居住的地方。除此之外,杭天骏等不讲广东话的外省人对广东音乐的在非粤语方言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可见,广东音乐的受众群体超越了地域限制,有着很广泛的受众群体。
除了地域特征之外,不同的传播渠道也会对受众群体产生影响。如,传统媒介,主要针对的受众是中老年群体。阅读报纸、书籍、看电视,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阅读书籍也是广大学者闲暇时间投入最多经历的渠道。多媒体渠道,最受年轻人的青睐。群众性私伙局的演奏活动,为广东音乐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以及演出渠道,则培养了一大批少年儿童爱好者的受众群体。
广东音乐在上述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传播效果,即传播者的导向性、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受众的多层次性等环节,使广东音乐成为我国传统音乐园林乃至海外都广泛传播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广东音乐的演出率、报道率逐年递增,与媒体的联系愈发密切,政府的宣传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老百姓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度以及认可度日渐增强。在国外华侨华裔中,可见广东乐社的影子,如温哥华的“艺林音乐社”“温哥华民族乐团”,美国波士顿的“广东音乐社”,旧金山的“南中国音乐社”等,演奏广东音乐素来都是海外知音寄托乡情、联系华侨感情的纽带。
可见,广东音乐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对广东音乐的普及、保护、传承和发展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相信广东音乐这颗传统音乐界的艺术瑰宝,必将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 【2006】18号:http://www.gov.cn/zwgk/ 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②余其伟.粤乐艺境[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③黎田,黄家奇.粤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④罗小平.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
(作者韩蕊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哲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