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才
(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山东临沂 276000)
谈谈朱熹的读书方法
张才
(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及其它文章中,对读书方法都有论述。通过读其著作,将朱熹的读书方法归纳为“立志践履”“饥食渴饮”“虚心专一”“剥皮见髓”等十三种方法。
[关键词]朱熹读书方法
朱熹一生读书,自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做过两大册的读书笔记)。”(《朱子语类·卷一〇四》以下只标卷数)这一读书成果,是他独特的读书方法所致。那么,朱熹有哪些读书方法可供我们学习的呢?大致如次:
立志践履。读书是要有目的的,目的明确,读书才能持久。而立志就是读书的目的所在。为什么要立志?朱熹认为“读书须要有志”(卷一三),“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卷一一)立什么志呢?朱熹讲“便要做圣人是也。”(卷八)立志“只是学做个人”——做圣人,这是朱熹一生所追求的。开始朱熹以为圣人好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感觉难做(卷一〇四)。然而朱熹对圣人的向往一刻也未停,全心用在“读书以观圣贤之意”,“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卷一〇)上面来,去立志践履。“立志”作为目的(目标)就需要去实现它;作为手段(方法)就需要去实行(践履)它。如何践履“志”?就是说,立下“做圣人”的志,就要在读书学习见诸行动,做到知行结合。重要的是,“论孟固当读,六经亦当读,史书又不可不读。”(卷一一七)。在《卷九、一三、一一四、一一六》等中,朱熹专门论述“力行”“践行”“践履”,最终落到如若不立下读书之志,如何能“修身、齐家、治国”呢!立志践履在于“敬”,就要坚持去做,虽然辛苦。朱熹对“敬”情有独钟,是因为“‘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是立脚去处”;所以“持其志,是心之方涨处便持著。”(卷一二)还要做到树立信心,脚踏实地,践履自然纯熟(卷一四)的“脚踏实地”,不怕吃苦方有成效。
饥食渴饮。朱熹这个比喻我是非常欣赏的。对于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来说,如果到了这份上可就没得说了。朱熹说,读书“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而“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卷一一)这种“如饥似渴”读书态度和诚意,是读书首先要做到的。第二,朱熹说读书如吃饭,要分做三顿吃,不可一次吃完(卷一一八);读书如饮酒,要量力而行(卷一〇);读书如服药,须服了又服才能见好(卷一〇)。读书也得有讲究,不可乱来,这不言自明。第三,朱熹说读书如吃饭(吃果子),嚼烂才能咽下;如果“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卷一〇)”。吃饭、吃果子要细嚼慢咽,读书也是一样要“咀嚼”和“嚼得烂”,才能“知味”“有补”。第四,朱熹说:“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人酒食之肆,见其肥羹大截,饼饵脍脯,杂然于前,遂欲左拿右攫,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读书四观》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此指读书“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只求“快嚼而亟吞之”而不知其味、不知所食者何物的求速之弊,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另外,读书需要“自家”去读,“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嚼人饭食终究没有味道的。既要防止“饥不择食”“渴不选水”,也要避开“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现象的发生。
虚心专一。这是读书不可缺少条件和方法。朱熹说:“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卷一一)。虚心不待说,这“一意”就是专一。而虚心必须谦,专一在于心,读书虚心的同时必须专一。因为,只有虚心专一才能“搜讨意思”“一举而两得”“穷理”“理明”“立见解”“虚心顺理”,否则相反向背。(分别见卷一一、卷八)。如果读书不虚心专一、“心不在焉(卷一〇四)”,“粗心大气”就会读书也只能是装样子,造成“不精深”“不济事”“不长进”。怎样做到“虚心专一”?第一“且要虚心”(卷一一),第二“心要精一。”(卷一二)“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一作‘体’”(卷一一),这可谓经验之谈。当然造成不虚心专一是有原因的。朱熹指出,“贪多务广,涉猎卤莽”(《读书四观》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这是“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并反复教诲说:“读书不可贪多,……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卷一〇)
剥皮见髓。这是朱熹对读书方法所作的又一个比喻,也是恰到好处的。读书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第一,由表及里。朱熹说,读书之法,先剥了皮壳,再透彻到骨子里(卷一五),就会识得他里面骨髓。(卷一一六)还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卷一〇)。又如观屋,须是入去里面,(卷一〇)才得真知;读书只有深入到里面去,才能“脱离”,“求得真知”,看出精神实质,读出精髓。第二去皮见肉。虽然“圣人便是一片赤骨立底天理,光明照耀,更无蔽障”(卷一一九),但是“为学读书”,须是“重重”看过,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卷一〇)还“譬如吃果子(如吃荔枝)一般: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卷一八)。应避免吃果子吃错了地方,读书误读了内容。第三由浅入深。读书“须‘温故而知新’。”(卷一四)“但须去致极其知,……自浅以至深,自近以至远。”“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卷一四)读书只有这样才能通情达理,以致“知新”“至深致远”和“以求至乎其极”。
自得自用。自得自用既是读书的目标,也是读书的方法。坚持读以致用、读用结合。读书,久之自有所得,得其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卷一一)朱熹这种“读书须是有自得处。”(卷一〇四)“自家见识到(卷一二〇),“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卷一三)”方法,是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符合读书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效率。朱熹的“自得处”(自家见识),就是与以往学说(孟子说过的“自得之”)不同的新结论,所以讲“说与人也不得”。也就是说,“自得”(“自家见识”)就是一个读书方法形成的过程。黄宗義在《明儒学案发凡》有一句“古人之于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的话,对朱熹的“自得”(“自家见识”)作了充分肯定。其意图在于以期“自得”(“自家见识”)的精神发扬光大。当然,“自用”也好,“自得”也好,全然落实在“自家”和一个“心”上,最终全在“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卷一二〇)这上面。虽然,强调自得,但要防止“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卷一一)”。
熟读精思。什么是“熟读精思”?这在《卷一〇》中论述得非常精辟。比如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的话,已概括出“熟读精思”的含义。第一,书怎样算作熟读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这是一句名言。而朱熹对此肯定地说,书“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卷一〇)并说“圣人与庸凡之分”,在于“只是个熟与不熟(卷一八)”。所谓熟读,只有百遍才算;还要分别用红黑青黄等颜色的笔抹出(记号),“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卷一一五)”。说得多好。第二,又怎样算作精思呢?朱熹说,读书要反复“思索”,不然“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读书四观》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朱熹在回答“每苦思虑纷扰”时说,“至如言思虑多,须是合思即思,不合思者不必思,则必不扰乱。”(卷一一八)坚持“行也思量,坐也思量”早上思量,晚间思量;今日思量,明日思量(卷一二〇)”这一行径。最好是“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卷一〇四)”这一方法。第三,熟读与精思的辩证关系。朱熹论说道,“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卷一〇)”。还要坚决摒弃那种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熟读精思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诸事万物之理,生成“新见”。这是“熟读精思”的真谛与结果。
有疑长进。朱熹认为,读书“务精思”的人,就会产生“有疑”“可疑”。“疑”就是问题,“有疑(怀疑)”就是发现问题,解疑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长进。一是要敢于怀疑。“莫依傍他底说,只问取自家是真实见得不曾?”(卷一一六)否则就会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到头来一无所获。朱熹说:“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卷一〇四)并且,朱熹还极力向他的门生传播:“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卷一一)二是抓住机会。朱熹说,“学者讲学,多是不疑其所当疑,而疑其所不当疑。不疑其所当疑,故眼前合理会处多蹉过;疑其所不当疑,故枉费了工夫。”(卷一二一)不疑会“多错过”机会,“枉费了工夫”。三是见识长进。朱熹认为,读书有疑方是长进(卷一一)。 怀疑是见识长进的前提,怀疑愈多,长进愈快。所以要做到,“学者读书,须是於无味处当致思焉。至於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卷一〇)“群疑并兴”,“乃能骤进”,是说怀疑大量产生时,即是学识突飞猛进之时。
理会贯通。理会是贯通的前提,贯通是理会的结果。第一,如何去理会?读书学习先要理会大道理,那么小道理自然通透(卷八);还需一件一件分别去理会,这样才会“自脱然有贯通处”。(卷一〇四)“学者须是撒开心胸,事事逐件都与理会过。未理会得底,且放下,待无事时复将来理会,少间甚事理会不得!”(卷一二〇)第二,如何去贯通?首先要“知有脉络贯通处”(卷一一),就是“读书,须是知贯通处”(卷一〇),这样才能“贯通浃洽,各有条理。”(卷八)其次要做到“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卷一〇)“‘诵数以贯之’。古人读书,亦必是记遍数,所以贯通也。”(卷一〇) 第三,理会贯通的目的。不论是“理会”,还是“贯通”,“脱然有自当悟处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卷一二〇)“所以程子说:‘所谓穷理者,非欲尽穷天下之理,又非是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脱然有自当悟处。’此语最亲切。”(卷一八)就是实现“脱然有自当悟处”即可,并“非 欲尽穷天下之理”不可。
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卷一〇)。这里所谓“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进程和顺序。“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卷十一),这就是“循序渐进”。朱熹还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渐进:“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卷一四)其循序渐进的学习主张符合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是线路要清晰。清晰就要“有个准则”,“识蹊径(卷六一七)。” 朱熹在回答“读书莫有次序否”说,“凡读书,须有次序”。(卷一一)并告知,“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卷一一)二是方向要准确。始发点,也就是“源头”要确定好,否则会前功尽弃。“若识得个头上有源,头下有归著。”(卷一一四)看准出发点就要一直向前,一直走去。“学者识得个脉路正,便须刚决向前。”(卷八)这样才会“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卷一一)三是循环往复。宋朱熹说:“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卷一一)“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读书四观》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还要求读书三番三重不行,还需“二十番三十番,便自见得道理有稳处”。(卷一一七)
肯下工夫。首先读书为什么要下工夫?朱熹回答说“圣人言语如千花,工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卷一〇)又说“索居独处好用工夫,方精专,看得透彻”。(卷一〇四)只有“用力愈多”,才能“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卷一〇)就是说,读书肯下些功夫才行,否则一事无成。其次工夫下在哪里?要在“穷理上做工夫”(卷八),而“工夫全在行上”(卷一三)这是根本。因为“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所以“居敬是个收敛执持底道理,穷理是个推寻究竟底道理。”(卷九)再次工夫如何下法?要懂得“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卷一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在时间上一定要珍惜,不能虚度光阴。“若能时时读书,则此心庶可无间断矣。”(卷一一四)“如穷格工夫,亦须铢积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贯通。”(卷九)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朱熹以自己切身体会说,“若晚年,如何有工夫及此!”答道:“人之晚年,知识却会长进。”(卷一三九)虽说“人到五十岁,不是理会文章时节”,但是朱熹引程子说的话“人不学,便老而衰”’之后,称赞说“只这一句说尽了。”(卷一三九)所以,年老的更要惜时如金,以读书来防止大脑衰老。
沉潜慢火。“沉潜”一词出自《尚书·周书》:“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注释为“抑制”。可是,朱熹将其破解为“沉潜玩索”“深沉潜思”和“沈潜反覆”等意。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说“熹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0页)还说“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卷九)“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卷一一六)朱熹说,思考一定“须是加沈潜之功,将义理去浇灌胸腹,渐渐荡涤去那许多浅近鄙陋之见,方会见识高明。”(卷一〇四)“须沉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卷一〇)“慢火”,在唐王建的《隐者居》诗中说:“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性急喝不了热黏粥,急于求成却不成。朱熹比喻说,读书如炼丹、如煎药,初时烈火锻煞、大火煮滚,后用微微火、慢火养之,方可见效(见卷八、一〇、一一六)。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初勤敏著力,子细穷究,后来却须缓缓温寻,反复玩味,道理自出。”(卷一一六)这样可防止“人有欲速之病”(卷一一)的复发。沉潜也好,慢火也罢,都讲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读书能做到“沉潜”“慢火”,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姿势状态。读书需不需要讲究姿势状态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姿势状态想读书以致读好书那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不要忽视它而要正视它。说道姿势状态,既要有正确的稳定姿势,也更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细想起来,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方法。那么,朱熹对此是如何说的呢?首先,读书的坐姿非常重要。朱熹在这方面讲道的诸如“平平正正(卷九)”“心平气定(卷十一)”“行思坐想(卷十学四)”等话,可谓切身体会。并且下结论道:只有“静处坐(卷一〇四)”,“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卷十一)”,这样才能“记得书!(卷十一)”“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卷十一)”。其次,读书时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无精打采是读不得书的。“读书须是有精力(卷十一)”,一方面要善于“养精神”、另一方面要“运得精神(卷十一)”。更重要的是“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卷十学四)”。只有“精神长者”,才能“博取之,所得多(卷十)”。再次,要有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的毅力、决心和恒心。“凡读书,且从一条正路直去。(卷十)”“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卷十学四)”。我想,这些都应是读书人所具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朱熹的读书方法很多,以上仅举这些加以浅释。以此观点作为抛砖引玉,恳请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张才(1947~),男,中铁十四局四公司退休干部。
[中图分类号]G252.17:G79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