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芬
(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93)
随兴而读:艾伦·雅各布斯的选择
——读《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赵友芬
(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美国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英语教授艾伦·雅各布斯所著《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提醒人们要对阅读现状有充分的“忧患意识”,并结合我国当前阅读国情加以阐述,以期国人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上,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保持“随兴而读”的终身学习行为。
[关键词]阅读习惯电子阅读阅读乐趣随兴而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科技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及多种电子事物的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但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注意力分散,甚至坐立不安,时不时看看手机、查查有没有新邮件或者更新微博等。在阅读方面,全球图书阅读率的下降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在线阅读,也只是注意力的短暂集中。人们似乎再也无法静下心坐下来看一本书了。[1]4面对这些渐成常态的阅读现象和纷繁多样的阅读载体,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应对呢?美国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英语教授艾伦·雅各布斯所著的《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从人的兴致、抱负、沉迷、注意力等特殊视角分析了多种阅读理念,给喜爱阅读以及一些渐渐忘却阅读的人们一些启发和思考。此书2011年由美国C.Fletcher & Company LLC出版问世,2012年译林出版社出中译本。由于观点独特且受欢迎,2013、2015年译林出版社又先后两次再版此书。
1“随兴而读”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种阅读观念的产生总是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的作者艾伦·雅各布斯,是美国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英语教授,著有《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传》,他的关于文学文化评论方面的作品被广泛刊登于《波斯顿环球报》《美国学者》《牛津美国》等刊物上。平时常有人请他帮忙列出阅读书单,可他从来不会接受这些请求,因为他认为“就认为仅仅因为我自己喜欢一本书,就认为别人也会去觉得这本书有意思或有帮助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1]12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于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此书中解释说,人们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还有就是娱乐消遣[1]15。而艾伦·雅各布斯则认为,阅读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是亲密与现实的奇特组合,书与人成为最好的同伴[1]139。
我们更关注的是,艾伦·雅各布斯曾经这样说:“所以我经常谢绝别人索要书单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愿助长这种思维习惯。但是这个消极原因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一贯主张的,或者说绝对的一条原则:随兴而读。”[1]12-14可见,艾伦的观点表明,随兴阅读可以尊重人的天性,它是一种阅读方法,一种人生态度,它给人以无限的可能。就当前的阅读现状,在学海中自由徜徉,我们应该尊重人的兴趣。“随兴而读”,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科学的阅读方式。尊重和使用这种方式,即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也是尊重人。
“随兴而读”诞生的靶向性因素是推荐阅读。推荐阅读是曾经风行的阅读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通过读一本传授阅读技巧的书,得到一些指导,从而逐步具备熟练阅读高深材料的能力,甚至不一定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去接受大学教育,也可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比如:莫提默·艾德勒1940年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当时大学少,机会少的情况下,传授了阅读技巧。虽然这是一个解决部分问题的方法,但离“随兴而读”距离甚远。
在那些希望阅读更多书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把阅读当作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责任和义务充斥其中,不能直接做到获取阅读的乐趣。艾伦在书中分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的乐趣:鼎力推荐189位世界级作家及其著作》《新版一生阅读计划:世界文学经典导读》以及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像教授一样阅读小说》等跟阅读相关的著作。他把以上的阅读推荐归结为“填鸭式”,让人觉得阅读是一种苦役,这些责任、义务和美德分割了本来可以得到的阅读乐趣,“吓走一群本可以随兴阅读的人们,也为那些沉迷于电子世界的人找到了借口。”[1]10
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过:“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一个人,否则他不能向这个人推荐书,即使是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的话,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人生经历的年长者,并听取他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与他多聊聊当初最吸引他的那些书。”在友情和共同爱好的前提下,推荐书是一件乐事,除此之外则是一种沉重的责任。书中列举了了美国记者、作家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切身感受:“在小学的时候便请老师给列出最重要的书,着手实施一个宏伟的阅读计划,读后还记下那些书的主题,但完全没注意到那些书的真正价值,”这种思维习惯只能告诉自己完成了任务和责任,并没有享受到阅读的乐趣。[1]12-13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综合起来,整本书就是“听我说,跟我做”,强烈的主观倾向性严重到甚至以读什么书来断定一个人的层次。虽然他提到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总是忽略了“去读那些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1]17
焦躁不安是“随兴而读’的社会背景与事实状况。随着新生电子事物的不断涌现与创新。大多数人的阅读行为也在“与时俱进”。本书作者一直是一个专心投入的读者,此时也难以抵抗这些“干扰”。和大多数阅读者一样,每天从阅读网上共享资讯开始。百余条资讯,大部分只是浏览标题和概要,有些会仔细看,甚至收藏起来随后再看。另外还有博客、微信、邮件等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全天都会有不断更新的资讯、微博上的更新信息则会以信息形式通知到,手机功能的不断推进,让人全天几乎没有不上网的时候。这种电子时代的快速浏览习惯,严重影响到人们阅读的时间长度,手里拿着书,坐不了几分钟,就会显得焦躁不安,手会无意识的去点击鼠标或者伸向手机。阅读时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阅读质量下降了,从而阅读的乐趣也减少了很多。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渐渐被“同化了”。作者又何尝不是道出了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阅读感受呢!
艾伦在书中提到了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2]一书,此书中列举了一些阅读现实:“当我们舍弃那种适合长时间阅读的耐心和延展的注意力,换成那种互联网催生的快速浏览分类的能力时,我们失去了那些耐心和注意力。”[1]106“一名记者的彷徨‘我在大学学的是文学专业,以前热衷于读书,现在是怎么了?’”“一位病理学家:‘对于战争与和平,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即使是三段或者四段以上的博客,对我来说也是太长了。我只是草草浏览就完了’”“一位英语教授的无奈:‘我没办法让学生们看完整本书了。’”[1]106
常在高校的校内的论坛上看到学生发出类似的感慨:“发现现在每天大部分时间不是浪费在电脑就是在手机上,基本都在网上,离开网络都不会知道做些什么好了,网络比老婆比爹娘还要亲,甚至想砍手戒网。”[3]
有人说,“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设计好的斯金纳装置,专门用来开发人们心底最深处的上瘾机制”,也有人说:“集中注意力最大的障碍就是你电脑的那套干扰系统”。我们生活中的自然忙碌状态正被那些互联网电子设备放大,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信息轰炸,从而打断我们的思绪,当我们中的很多人处于这种困扰状态时,我们用于冷静专注思考的时间就会少了很多,包括专注、沉思、内省、再创造等能力越来越被忽略,直到逐渐失去这些能力。
面对这些事实,要想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阅读状态,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关上电脑,拿开手机。要是查看邮件、微信等的诱惑太过强烈,就带自己去一个没有这些电子玩意的地方,也可把这些电子设备锁起来、藏起来或者交给朋友,然后走进一个摆着舒适椅子的房间关上门享受那愉快的阅读。
2“随兴而读”蕴藏的文化内涵
随兴而读不是任务,更不是枷锁,它是人类的一种自由快乐的精神活动。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诸多爱好阅读的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等人的阅读方式及感受。比如:斯蒂芬·金、尼尔·盖曼、休·肯纳、尼古拉斯·卡尔等。纵观古今,任何时候开始做一个自由阅读者都为时不晚。一个不为向任何人炫耀,只是带着纯粹的热情和兴趣去阅读的人是美丽的。[1]21但是如果有人只能从阅读巨著中获取乐趣,那就该考虑“天天去高档餐厅吃饭也是会腻味的”。原著的伟大就在于它们的含义不容易解读,也不容易掌握。[1]22而那些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读者的人,通过自我引导,从盲目的倾向到基本了解再到完全出于兴致,要经历一个复杂而又幸福的过程。
“愉悦地欣赏了你喜欢作家的作品,再进一步推进了解你喜欢的作家受了谁的影响,阅读过谁的作品。好的作品不是试图模仿,而是从中汲取能量。阅读他们读过的作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思想宽广了,知识来源就更加广泛了”[1]46。这将会成为人们喜欢阅读的动力,甚至展现出自身的乐趣。英国思想家休谟则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耐心点,有条理缓慢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发展甚至停顿下来,以确保理解主要观点,然后再往下读。”[1]49这种脑力劳动会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成为一个自由阅读者,体验着美妙的阅读过程,真乃非亲历而不能知。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都认为阅读对于人类精神的建树具有重要意义。艾伦在书中提到美国当代作家林内·纱伦·施瓦茨的一段关于阅读的总结:“阅读教给我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怎样安静地坐很长时间,并且证实这段时间,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地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死亡,也忘记了生命中的那些不快和痛苦,永远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当中。”[1]90
入迷是因为喜悦和快乐,会让人有深深的满足感,也是阅读兴致的全部所在和最终目的。这种入迷的感觉离不开专注能力的培养(当然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沉迷于阅读是什么样的感觉)。培养专注能力,能促进人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学会如何思考意味着学会如何控制你的思考形式和思考内容,非常清楚应该选择关注哪些内容,并选择怎样构建新的信息,[1]91进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书联合起来战胜时间的过程,所阅读的东西会成为你的同盟和重要支持者,帮助你宣告对自我空间的所有权,并驱逐任何试图控制你的意识和那些力量。”[1]90-91
书中提到了一位修道院院长休的劝诫:“循序渐进对一个读者来说,非常重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人才能走得最好,一下子想跳一大步的人,只会摔跟头”[1]93、“在阅读方面取得进步的读者更要警惕骄傲的危险。因为骄傲会让你轻视其他读者,同时会阻碍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要有谦逊的美德,进而有把握追求从阅读中得到的智慧”。[1]93-94只有耐心、细致、理性的阅读,才能挖掘到有价值的内容,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思考,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来理解它的含义。
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因为比较的结果无非就是让人惭愧或者满足。带着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你要读的书,要出于自愿而不是被迫地面对文本书籍。那是一种天性的自觉,也是对人的生命与自由的尊重。
3“随兴而读”理念的现实意义
历史观念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培根早在《论学习》中就提到“书有可浅尝者,又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没有人对所有书都来者不拒,必须有所选择。在文本、电子等多类种共存的阅读时代,尽管跟电脑和手机相比,阅读器不太容易让人分太多的心,还有各种编辑、评论等动能,但是面对海量的阅读信息,又出现了信息超载与过滤无能的问题。于是,互联网上各种阅读平台、读书俱乐部也在探寻各种方法,通过博客、评论等来尽可能去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解决信息超载,任重而道远。
在很多人看来,阅读的主要益处就是它能够克服有限的自我。读完名家推荐的各种书是可能的,但是能否获取这些书中的乐趣就难以下结论了。我们须有精确判断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培养意外发现的能力。因为我们的阅读乐趣来自于阅读过程中出乎预料的新发现。意外发现对当今在安全富足、信息充裕条件下的人们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它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致,鼓励人们尽力追求未知的东西,是随兴而读的基石。“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与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的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为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呈现”这是七百年以前的英格兰僧人、图书馆长、教区主教理查德伯里说过的一段话。[1]154作者以这段话作为结语,告诉人们随兴而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阅读,起初就像一个温暖的茧,带给我们安全感,以及被人关爱的感觉,却不知不觉的蜕变成一个让人紧张的地方,它变成了一场竞赛,我们身在其中,或成功或失败。这种不请自来的孤独促使我们去跟那些既能引导方向又能证实我们的成就的人攀上关系。[1]152达到那种沉迷在书中的深厚而又宽广的乐趣的美妙境界。
随兴而读便于我们调整与完善当前的全民阅读状况。受社会、经济、教育与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达国家民众的阅读行为一直被关注和重视,基本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便如此,作者出版此书也是民众对阅读现状忧患意识的一种验证。然而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阅读水平却不容乐观,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国民的阅读率却不尽如人意,不升反降,连年下滑。看一组统计数据: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0本,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出版社有2000多家,而中国只有500多家;只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的图书销量近5亿册,我国13亿人口,只销售60多亿册。我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4]不能不说,中国的国民阅读正面临一场危机。
诚然,我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人们也都明白阅读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重要精神活动。但是,近年来物质和商业的冲击,成人的阅读观念普遍滞后,儿童的阅读教育严重不足;阅读的功利性强,只读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帮助的书,阅读质量下降,导致青少年一代的阅读水平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国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互联网的兴起、盛行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更新,对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影响更大。各种快捷工具的使用,使得本应随兴慢阅读的东西被快速浏览,更谈不上思考和创造。艾伦·雅各布斯在书中所描述的诸多现象,仿佛就是我们阅读现实的写照。
为了破解阅读危机,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说“希望全民阅读能够成为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类群体也通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科技书屋等一系列的举措,来推动阅读事业。还有举办世界读书日、城市读书日、各类学校读书节等多种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大讨论等等,正确引导使用各种可供阅读的电子设备,进一步唤醒人们的阅读意识,提升全民阅读水平,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4结语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体验,在于寻求一种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我国国民都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纠正弥补不足之处,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图书阅读的行列中来。进而抛开功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朝着随兴而读的方向努力。阅读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和精神力量。当眼花缭乱的阅读世界让人们十分繁杂疲惫的时候,或许尊重天性,随兴而读,造就一种成功的人生态度和阅读理念。
参考文献
〔1〕[美]艾伦·雅各布斯.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M].魏瑞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http://bbs.nju.edu.cn[FROM:218.22.222.50]
〔4〕黄健.阅读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3,208
Reading with Interest:Alan Jacobs’ choice——Reading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
Zhao Youfen
[Abstract]This article tries to suggest readers should have a ‘sense of urgency’ while reading through recommending Alan Jacobs’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 who was the English professor of Wheaton College, Illinois. It also relates our current reading situation and wishes to encourage the readers of our country forming a better reading habit and a lifelong learning style through ‘reading with interest’ i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Reading Era.
[Key words]Reading; Habit; E-reading; Reading interest; Reading with interest
〔作者简介〕赵友芬(1969-),女,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