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功能
刘艳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为当今电视节目带来了一股文化气息。作为一档原创本土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就创下同一时段的收视高潮,并掀起了国人对中国诗词的学习热潮。本文主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文化类节目在“娱乐至死”传播环境下的传播策略。
中国诗词大会 文化传播 电视节目
2016年2月12日晚8点《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旨在唤起国民对中国诗词的热爱,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进行诗词比拼和鉴赏,重新感受诗词之美,是一档全民参与的文化类节目。
当今电视节目竞争激烈,尤其是在“娱乐至死”的传播环境下,各种娱乐综艺节目充斥荧屏,节目同质化、娱乐化严重,文化类节目这一曲高和寡的节目形式更是难以生存。与此同时,电视节目基本都在模仿国外的节目制作模式,本土原创节目严重匮乏。《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本土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开播,给电视荧屏带来一缕清风。一经播出,就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超越了同期的《王牌对王牌》《天天向上》等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领略中国诗词魅力的同时,也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受众文化涵养的目的。
(一)节目创意:以诗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益智节目,汉字、成语、谜语、诗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仅与受众一起领略古代诗词,更能从诗词的品鉴中传播中国文化。
从节目的受众定位看,《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全民参与的文化节目,选手从7岁到55岁,涉及各行各业,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节目必须“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诗词的选择大部分出自中小学课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风格;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受众在重温古典诗词的同时,更能领略诗词所传达的中华文化。从传播理念看,“在物欲主义的时代之中,不是没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世俗性转变,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是主流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代替,后者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文化类节目只有坚持学术性与大众化结合才能让更多的受众喜爱,尤其是借助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电视从本体上而言是一种娱乐性媒体,所以必须将文化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才能使枯燥的知识为大众所接受。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导致文化庸俗化。从嘉宾点评看,嘉宾都是学界中有威望的专业人士,他们对诗词的点评能引出许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诗人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人生遭遇,幽默风趣的点评体现了节目的延展性。
(二)节目的传播效应:促使国人重新认识中国诗词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虽然只有十期,但在受众中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从央视索福瑞数据来看,《中国诗词大会》收视排名一直稳定在前六,平均收视破1。酷云平台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前五期实时收视浮动在前三名,其中峰值期多次位列第一。节目中选手的得分是根据现场百位观众答错人数来获得的,紧张的答题氛围与嘉宾娓娓道来的点评,使观众发现自身诗词积累的不足和对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的浮泛,引起受众的深刻反思。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文化传播和消费,使深度性和系统性的学习越来越少,不仅会造成国人对诗词的集体遗忘,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断点。
拉斯韦尔指出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以及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前人的智慧、知识和经验等传承下去。在综艺娱乐节目充斥荧屏的时代,“娱乐致死”的传播环境下,文化类节目的生存确实举步维艰,大众传播媒介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社会文化的功能。《中国诗词大会》为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带来了一股清风,节目促使受众重新认识自己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水平,引起受众对诗词学习的重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中国诗词大会》除了肩负起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传播传统文化精神,节目制作也以受众为中心,充分研究受众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去接触媒介的,《中国诗词大会》满足了受众对古典诗词的学习需求,更以受众喜爱的方式传播,将学术性与娱乐性结合,使高深的知识能为大多数百姓所理解。
(三)节目制作:使用有效的传播策略
任何一档节目想要脱颖而出都离不开节目组的精心策划,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传播策略的选择。《中国诗词大会》既没有像其他文化类节目一样办成学术报告,也没有像综艺节目一样纯粹只为娱乐,而是用综艺节目的形式做文化类节目,传播社会知识。节目中所用的传播策略主要有三种:
第一,悬念的制造。节目中悬念的设置能够营造紧张的答题氛围,增强节目的看点,在环环相扣中紧紧抓住观众。《中国诗词大会》在赛事规则上采用“以一敌百”和“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参赛选手从百人团中选出五位答题最快且准确率最高的现场观众,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有可能站在擂台上,有的选手可能不止一次站在擂台上,比赛的每一秒都是激动人心充满悬念的。另一方面,站在台上的选手有十个答题机会,如果出现错误即刻离开舞台,很多被观众看好的选手可能在第一题就淘汰了,确实让观众也感到惋惜。在得分上,选手以百人团答错人数作为自己的得分标准,每当公布选手得分时配以紧张的现场音乐、击灭帆船的音响和舞台的冲击力,更是牵动人心。最后的擂主争霸赛将整个节目推向高潮,成为四届擂主的16岁高中生李子琳与19岁的大学生对抗,展开了激动人心的追逐赛,每一秒观众都在紧张中度过,节目的魅力也在于身临其境的竞赛体验和胜负难料的比赛结果。
第二,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作为一档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解读诗词,分析诗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无疑是理性的。同时节目中对现场观众的介绍,是节目感性的一面,如癌症患者黄明霞的坚强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感动,使得节目更具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个性鲜明的答题选手、知性的主持人和幽默风趣的嘉宾让节目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三,良好的互动机制。节目从现场观众的选择到题库的设置都是从与观众的互动中选取的。节目要想赢得好的收视率,必须在整个过程中以受众为中心。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更是要将严肃的文化知识以受众喜爱的方式呈现,才能被受众所接受。《中国诗词大会》从选手的选拔、诗词的选择、嘉宾的点评到主持人的风格,都是接地气的,所以才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中国诗词大会》为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带来了新的曙光,媒体人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节目制作上将文化节目与娱乐元素相结合,坚持本土化创作,为今后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媒体的文化传承责任。一方面,电视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商品属性也有文化属性。电视媒体必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找好平衡点,才不会低俗化、庸俗化、泛娱乐化。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对整个电视媒体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起到提升、净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电视媒体人必须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其次,文化节目的大众化。文化类节目要想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单纯的说教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把高深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使节目接地气,具有亲和力。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必须适应电视的传播特性,电视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用娱乐化的形式传播文化类节目,是对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既不会失去文化类节目的思想性,也达到了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目的。
最后,坚持本土化创作。《中国诗词大会》最先也曾尝试采用国外的节目形式,但招标的20多个方案都没能让节目组满意,最终决定节目原创。《中国诗词大会》以特有的中国气派,印证节目组的原创是成功的,只要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文化类节目也可以叫好又叫座。
《中国诗词大会》为大众带来了一场诗词的狂欢,用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文化内容,丰富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方式。也为综艺娱乐节目充斥电视荧屏的时代带来一场思想的洗礼。电视媒体人必须有高度的文化传承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1]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天涯,200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6)09-0015-03
刘艳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