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侯伟光
(1.泸州医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2.泸州医学院附属成都363医院骨科 四川成都 610041)
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周洋1侯伟光2
(1.泸州医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2.泸州医学院附属成都363医院骨科 四川成都 61004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传统组30例,观察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切口VAS评分、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和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改善状况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较于传统手术更具优越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经皮椎间孔镜 选择性减压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临床中常见且多发的老年性疾病[1]。临床强调对患者进行彻底的减压手术来缓解病情,包含椎板切除和半椎板切除手术。随着近几年显微外科的发展,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趋向微创化,临床效果较好[2]。本次研究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4年7月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区别将患者分为传统组30例,观察组4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73~84岁,平均年龄(67.28±3.41)岁;病程1.9~16.21年,平均病程(5.14±1.79)年。排除标准:①腰椎动力位片排除有腰椎滑脱患者;②CT影像显示有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者;③影像学显示患者多节段骨性狭窄且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位置、操作方便性的不同,可选用不同手术入路,常用经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方式。例如经后外侧手术具体步骤如下:取患者健侧卧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后铺巾。根据患者的MRI和CT影像的显示结果,确定患者的责任椎。在患者的棘突连线旁边开一个10~14cm的穿刺点,使用18g的穿刺针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穿刺。沿着患者的穿刺针将导丝置入,沿着导丝开一个长度约为0.7cm的皮肤切口,并逐级将3级的扩张管置入,使用X线将导管的位置透视后将导管拔出。使用3级环锯对患者的上关节突前上部进行逐级打磨,将患者的椎间孔扩大之后置入直径为7.5mm的工作套管,确认套管的放置位置良好后,将椎间孔镜置入,使用髓核钳将患者的摘除,并将椎间盘内参与的髓核组织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针对椎间孔和侧隐窝狭窄的患者切除其部分上关节突,并清除患者的邻近部位增生的黄韧带等进行椎间孔成形。患者术后一天使用抗生素或不使用抗生素,术后1天患者可下床活动来增加活动量。
传统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将患者的病变椎体为中心,在其正中切开约7~15cm的创口,对患者实施病变节段的棘突和椎板切除减压,切除增厚的黄韧带,扩大患者的侧隐窝和神经板管,清洗切口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有关人员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有关指标,其中包含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手术切口的VAS评分,时间段为术后12h、24h、48h和72h;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半年内的随访,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0.42±15.4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05±5.43)ml,平均住院时间为(4.19±1.37)d;传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73±24.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1.73 ±20.73)ml,平均住院时间为(9.72±3.71)d。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切口VAS评分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2h的VAS评分为(3.27±1. 52),术后24hVAS评分为(2.07±1.08),术后48hVAS评分为(1.25± 0.67),术后72hVAS评分为(0.54±0.54);传统组患者术后12h的VAS评分为(8.41±1.57),术后24hVAS评分为(7.41±1.50),术后48hVAS评分为(5.57±1.30),术后72hVAS评分为(3.71±1.02)。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对比
随访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改善状况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使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对于治疗的期待不断提高。诸多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较低且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当前临床对于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还存在争议,原因在于传统手术创伤较大且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久、恢复较慢[3]。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对于疾病的治疗不再单纯放眼于缓解身体痛苦,而是期待能够提升自身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大,部分基础情况差,难以耐受开放手术,其风险较高,容易对患者腰椎造成破坏和术中出血量大的缺点,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个体化治疗,部分老年患者通过椎间孔镜也能获得同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因此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的手术方式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其能够通过微创的形式来实现各种外科手术的多种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其能够将传统的开放椎间盘摘除术和内镜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脊柱外科微创术中,该种疗法较于传统手术疗法更具优越性[4]。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疗法的优势体现在:①创伤小,该种疗法的手术切口仅为7mm,而传统手术切口约为7~15cm;②诸多患者的术后复发且伴有根性症状,原因在于患者的术后神经根再粘连造成的,但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法下,由于射频的辅助,创伤较小、出血较少,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神经组织粘连的状况;③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患者术后1d即可下地行走,一个月后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0.42±15. 4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05±5.43)ml,平均住院时间为(4.19 ±1.37)d;传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73±24.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1.73±20.73)ml,平均住院时间为(9.72±3.71)d。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改善状况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切口疼痛症状和肢体功能活动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李彬,陈志冲.老年性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2015,05(07):73-75.
[2]梁昌详,昌耘冰,沈梓维,等.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 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随访结果[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12(10):1072-1078.
[3]柳万国,唐成林,刘理迪,等.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05(05):465-470.
[4]姚辉,徐义春,陈碧英,等.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15,08(20):712-716.
[5]Per Westermark,Gunilla T. Westermark,Ole B. Suhr,Svante Berg. Transthyretin-derived amyloidosis: Probably a common cause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J]. Upsal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4,1193.
R592
A
1674-2060(2016)02-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