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雁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医院中医科 天津武清 301714)
邢俊标应用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杲雁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医院中医科 天津武清 301714)
邢俊标主任擅长临症运用多种针法治疗疾病,滞动针是常用针法之一,此法师承李振全院长,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而为之动容。此文通过临床验案,为针灸同仁推荐滞动针之快捷镇痛之法。
滞动针 肌筋膜炎
邢俊标,男,主任医师,武清区名医工作室领衔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副院长。因其针技高超,素有“武清针灸第一人”美誉。拜于门下研习针灸技艺,是我之大幸。现整理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王某,女,40岁。因“项背部肌肉酸痛加重1周”就诊。患者长期伏案工作,逐渐出现项背部肌肉酸胀痛。近1周因工作繁重,颈项部肌肉酸胀,两侧肩胛区酸痛,呈持续性,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劳累后又重。查:颈项僵硬,活动度可,颈部棘突两旁肌肉压痛(+),两肩胛内上角压痛(+),可触及有米粒大小结节。颈椎X线片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选取大椎穴、两侧颈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滞动针由颈7椎体向颈1椎体方向平刺,肩胛骨内上角压痛点进针向天柱穴方向平刺,称“燕尾刺”,滞针后行牵动、振颤手法,手法完毕即取出针。让患者活动颈部,诉酸痛感减轻大半。依上法隔日行针一次,针3次,无明显不适暂停治疗。
刘某,女,34岁,形体较瘦。因“背部沉紧发作5天”就诊。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沉紧,遇寒加重,得温则减,久站、久坐后加重。曾查心电图、胸椎X片未见异常,服用治疗心脏药物无明显改善。查两侧心俞、膈俞、肝俞穴处各有一明显压痛点。治疗采用滞动针,常规消毒后,经压痛点进针,向脊柱方向斜刺,滞针后行提拉手法,出针。针毕,患者告知背部已无明显不适。一月后,陪同家人来诊,诉未再发。
金某,女,45岁。因“腰骶部酸胀疼痛2月余”就诊。患者2月前因工作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初期酸胀为主,未予重视,后酸胀疼痛逐渐加重,久坐、久站、久卧后均加重,活动后时轻时重,遇寒则加重明显。查:腰部活动可,肌肉触之紧张,腰部棘突两旁肌肉压痛(+),腰3棘突旁尤重。腰骶椎X片检查未见异常。用滞动针常规消毒后,由压痛点进针,向脊柱方向斜刺,即“蜈蚣刺”,滞针后行牵动、振颤手法,出针。让患者活动腰痛明显好转,依上法间断针刺5次,临床治愈。
按:以上三则病例疼痛特点多为酸痛、胀痛,与劳损、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疼痛部位多与肌筋膜的走行相关,与神经分布不一致,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符合肌筋膜炎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1]。
肌筋膜炎局部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劳损、寒冷等不良刺激的影响,皮下组织的组织间液减少,肌筋膜中的纤维在机体活动时的摩擦力增加,产生疼痛,久而久之形成纤维结节。
滞动针使用特殊的针具(表面设有微细凹槽,滞针快不易脱针[2]、操作手法(捻转、提动、颤动、牵动等)[2]多样,可以产生较传统毫针强且长的针感,在局部可以增强对施针穴位和相邻穴位的刺激,增加组织间液,减少肌筋膜中纤维的摩擦,以实现减张减压,达到散瘀、散结、减轻疼痛的目的。
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长期劳损、寒冷等不良影响的刺激,导致人体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滞动针在整体可以增强施针经络和相邻经络的刺激,以达到行气通络、平衡阴阳的目的,完成其“张网捕鱼效应”[2]。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发现人体的肌筋膜经线[3]分布特点与十二经筋循行路线高度相似,滞动针调整经络也就是调整肌筋膜经线,在动态手法中完成对机体经络、肌筋膜经线的调整,改善肌筋膜线路的失衡状态,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取得长久良好效果。
总结:目前肌筋膜炎发病率较高,以劳损为主,受寒、感染为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治疗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多存在治疗时间长、程序复杂、疗效不佳、容易反复等弊端。以上三则病例使用滞动针治疗不同部位的肌筋膜炎,疗效快速、显著,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等优势,值得推广。
[1]《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主编:陈廷明、刘怀清、闵苏.人民卫生出版社.
[2]《滞动针疗法》,李振全.
[3]《解剖列车》,原著:Thomas W.Myers(美),主译:关玲、周维金、翁长水,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R24
A
1674-2060(2016)02-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