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之反思Introspection on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China Dream” Perspective

2016-04-11 16:11:48冯宝林郭虎元姜兴聪LUQianTAOXinFENGBaolinetal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中国梦因材施教

刘 骞,陶 鑫,冯宝林,郭虎元,姜兴聪LU Qian, TAO Xin, FENG Baolin, et al



“中国梦”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之反思
Introspection on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China Dream” Perspective

刘 骞,陶 鑫,冯宝林,郭虎元,姜兴聪
LU Qian, TAO Xin, FENG Baolin, et al

摘 要:在实现“中国梦”视阈下,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本文从班级教育、教学效率和道德合理性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其局限性,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量“材”,可根据大学生的身体条件、体力状况、运动技术水平或兴趣爱好进行分班教学,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体质,满足现代体育教学需要。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体育;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反思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四川 雅安,625014。Institute of Arts and Sport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625014, China.

Abstract:I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llege constitution,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introspected in this paper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moral justification. Its limitations are put forward and its key point is to reorganize classes in accordance of students’ aptitudes, th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eet the need of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ith split-class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body strength condition, sports skill level or interests.

Key words:China dream;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s; Reform in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阐释“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要实现中国梦、强国梦,一个健康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健康的体质是保证中国梦的重要因素。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则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掌握一定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培养其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指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所说的“材”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体力状况以及他们的爱好与兴趣等。现代大学生大多都已年满18周岁、进入成人阶段,但是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状况、从小生活的环境条件、性格特点以及生理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肯定会导致大学生个体之间明显的差别。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大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别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适度做到对学生的区别教育,这就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 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之反思

2.1 因材施教与班级教育相矛盾

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建立在针对个别教育之上,从其本质上来讲,因材施教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教育是相矛盾的。高校的体育教学一般是每个班有几十名学生,根据同一个教学计划,学习相同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进度也相同,并且还要在相同的学时内,达到同样的技术要求,这就相当于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而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就将无立足之地。大学生之间各方面的个体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想法而改变。因此,从有班级授课制以来,将差生转变为优生就成为了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差生所表现出来的方面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那就是身体条件差。换句话说,就是因为身体条件差才导致其在体育课堂中的多方面差。事实上,身体条件差正是这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个体差别所在。在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个体之间身体条件的差别通常是束手无策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师没有权利为这一部分身体条件差的同学更改教学进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降低技术要求。对于安排学习的运动技术学不会也要学,按照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赶不上也要赶,那么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达不到教学要求呢?那只好达不到或考核不过了。通常所说的在体育教学中转变差生,就是想方设法的让运动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超过或至少达到平均水平,就是想人为地抹杀掉大学生之间身体条件的差别。可是,这种转变能实现吗?这种差别能抹杀掉吗?难度很大。要想转变体育教学中的差生,那么在班级内差生的数量和学生身体条件差的程度都必须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如果班级内差生的数量和学生身体条件差的程度超出一定范围,或者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转变差生将变为空谈。因此转变差生的条件既有学生方面的,也有教师方面的。但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总是假定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掌握同样的运动技术,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要求,只要有部分学生达到技术要求,就认为是教师已尽到责任,这是忽视了教师方面的条件。相反,如果有学生达不到技术要求,就认为教师没有尽责,这是忽视了学生方面的条件。

2.2 因材施教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两难处境

(1)在现行的班级教育体制下,缺少明确的标准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按照夸美纽斯的解释“假如他绝对不进行个别教学,不在学校以外私下地进行,也不在学校以内公开进行,而只同时一次去教所有的学生。因此他绝不应该走近任何一个学生,或让任何一个学生单独走到他跟前,他只应坐在他们的座位上面,让所有的学生全都看得见,听得清。”[1]在这样的班级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师的施教到底该“因”哪个或哪些学生的“材”来进行呢?体育统计学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成绩是正态分布的,可取其平均水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施教依据。然而,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依据,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体育成绩在平均值之上或之下的学生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形式上班级教育虽是把年龄相当的几十名学生组织到一个班里,但学生之间存在身体条件的差别是难以避免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同时又要照顾全班,很明显,“因材”缺少了一个明确依据。

(2)完全彻底地执行因材施教原则将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降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大,对教育也就提出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班级教育形式能最大程度地增强大学的教学规模,大面积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假如在当今的班级教育形式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必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大幅下降,这就与社会发展相矛盾。尽管当代教育学者们也在迷茫的同时试图将班级教育中的统一要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但事实上,这只是教育学者们设想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原则而已。总的来说,班级教育形式排斥因材施教。

2.3 对因材施教道德合理性的批判

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必要。当现实社会中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功利主义认为,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总体的幸福,就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利益、少量的幸福[2]。“功利主义”这种最小化与最大化的观念为班级教育形式与因材施教相排斥提供了合理的道德依据。而“契约主义”道德观念的指向正好与“功利主义”相反,指出其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平衡。不能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能正确地考虑作为善的福利的各种要素的分配,不能为平等的自由找到一个基础[3]。具体的讲,无论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技术水平、体力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怎样,也不论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强调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和结果上的公平。这种道德观念与因材施教的要求正好相吻合。那么,从道德的合理性视点来思考,因材施教到底是否合理呢?回答这个问题时始终难以绕开在道德观念上的争论。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有两种形式:(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供完全平等的教学条件给所有学生,它彻底地反对因材施教;(2)重视教育教学结果的公平,因此,基于大学生身体条件、运动技术水平、体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就必须得以实施,要不然,教育结果上的公平就难以达到。从前面的分析可得出,“功利主义”与“契约主义”道德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后,在道德方面对因材施教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承认“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相当于对因材施教给出了一个合适的批判性理论依据。当今社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教育中若一味追求因材施教,很可能耽误大量社会所需人才的发展。倘若过于强调学生在教育结果上的公平,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必将延长大学生的培养周期,导致教育资源紧张,同时也与时代“批量化生产”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3 量“材”分班是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利用因材施教来进行分班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要求,也遵循了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考虑到体育与其他学科性质的不同,体育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别,在进行分班时,量“材”是关键。即把身体条件相近、运动技术水平接近、体力相当或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相对集中起来组成体育教学班,这样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其体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运动能力,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并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3.1 根据身体条件分班

考虑对象主要是体弱、伤、病、残的大学生。实践中发现,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因为体弱、伤、病、残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入学体检标准的修订,许多体弱病残学生迈入了大学校园,形成了目前高校中的健康弱势群体[4]。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运动。”因此,关心大学中健康弱势群体,是高校必须关注的问题。出于健康考虑,对这一类大学生,学校应从新为其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以提高生理机能、恢复体能、增强身体素质为主。目前,部分高校已有针对性地面向他们开设“体育保健课”,开发出适合高校健康弱势群体身心特点的,具有康复、保健功效的课程内容,让他们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满足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需要。

3.2 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分班

由于大学生的身体条件、协调性、兴趣爱好以及对运动技术领悟能力上的差异和以往在体育课中受教育的情况不同,必然会使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高有低。体育教学中技术动作的学习应有很好的弹性,注意学生个体需要的差别,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按照大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不同来进行分班教学。对于运动技术水平较低,上体育课只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想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的大学生而言,不必反复强调其动作技术规格,而应重视其现有技术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侧重于强调通过锻炼为其带来的身心愉悦,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持续参与性;对于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想获得良好技术、技能的学生可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教授难度相对较大的教学内容[5]。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分班,可让大学生有各自不同但又明确的目标,能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持续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3.3 根据体力状况分班

除身体条件外,大学生个体的体力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别,他们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安排课的强度与密度时,要重视学生体力状况的差别,切忌“一刀切”,对不同体力状况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比如在进行耐力训练时,体育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力状况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量也要有所区别,以期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根据大学生的体力状况分班进行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方法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形式,它立足于学生的身体特点,以学生不同的身体要求为出发点,既满足了学生共性的要求,又为个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4 根据兴趣爱好分班

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大多已步入成人阶段,经历了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已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具备相应的体能基础,伴随发育的逐渐成熟,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基本已经定型,并且相互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将喜爱相同体育项目的学生集中起来再分班进行教学,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些高校采取开设选项班进行分班教学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充分反映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6]。由于满足了个人选课的“愿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参加体育选项课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4 结 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分班,还应对各自学校的教学条件有清楚的认识,比如学校的场地与器材,师资的结构与水平,学生的规模与特点等。同时,体育班要小,以20 —25人为宜,人多了,因材施教就难以操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分班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密切注意学生的各种情况变化,教育学生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别,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并大胆地完成技术动作,放弃“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尽全力。要制定所开设各项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考核方法不应一味注重达标和技术评定,要多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和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客观、综合的进行评价。同时,高校体育教学分班将会打乱原有的教学班秩序,在登记成绩时要还原到原有的教学班,加强教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40.

[2] 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53.

[3] 石毓彬.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520.

[4] 袁 革,乌小东,孟国荣,等.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21~123.

[5] 陈利和,洪志华,李琳燕.在高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90~92.

[6] 袁 革.“三自主”选项课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112~115.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论文培育计划(2013年)资助。

收稿日期:2015-09-29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中国梦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14:32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34:26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8:16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0:20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