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混凝土供应”的微思考

2016-04-11 15:45
商品混凝土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米供应混凝土

关于“互联网+混凝土供应”的微思考

自从“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业界便掀起了一股“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浪潮,混凝土供应领域很难置身度外。当然,混凝土供应有着自己的时空限制,很难像阿里那样满天下组建蚂蚁雄兵,也无法像小米那样在粉丝经济中迅速崛起;然而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优胜劣汰成为必然,“互联网+混凝土供应”是一个有望获得柳暗花明效果的重要选项。

实际上,随着利用先进信息科技发展的制造业的智能化,即所谓“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混凝土供应”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愿意不愿意的简单问题,而是如何“+”,怎样适应的重要问题。在混凝土供应环境以及混凝土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倒逼之下,混凝土供应商不可能在“互联网+”的信息孤岛上继续生存下去。

从行业管理来看,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14年起建立了省级“预拌混凝土质量动态远程监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的大数据监管。该平台通过在预拌混凝土生产线安装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仪,采集生产线计量传感器信号,自动实时采集水泥、掺合料、砂石、水等原材料的生产投料数据,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监管平台,各级监管部门、施工单位等各方责任主体以及预拌混凝土企业均可从监管平台中查看采集到相关数据,任何波动都会被暴露无遗。这种透明化的监管迟早会在全国推广。

从混凝土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与之成功对接的重要通道。在互联网日益成熟和完善的背景下,“互联网+招标”是必然趋势。2011年底颁布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鼓励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招标投标的合法地位。

在混凝土生产、供应环节,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互联网+供应”的尝试,“智慧混凝土”的概念已经被同行提出。

当然,混凝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品种比较单一,混凝土供应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等等,搅拌站似乎开不成电商。以砂石构成的混凝土以及驾驶罐车的司机在人们印象中都是“大老粗”,似乎与互联网思维无缘。这样的看法涉及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须知“互联网+”并非仅仅做电商。

在一般人看来,“互联网+”就是网上的营销。对此,互联网经济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都予以否定。马云对阿里巴巴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做了很多解读,他认为阿里巴巴实际上是一家数据公司,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数据公司;有时也强调阿里是一家娱乐公司,天猫也好、淘宝也好,展现的是一种生活和娱乐方式。但他始终没说阿里是一家电商公司。2015年11月,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总裁林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小米不是营销,而是创新。“其实从创办第一天起,小米要做的就是一家科技公司。”他同时指出,从“小米4”发布会召开以来,他们就把“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句话作为小米的一个标签。

由此可以看出,做电商充其量可以实现“互联网+”的形似,只有通过互联网思维取得创新成果才能达到“互联网+”的神似。这需要将互联网思维理解成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便捷、表达(参与)、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等等好像与混凝土供应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认真思考其词语内涵,不难发现在很多方面都与搅拌站运营管理存在着对应关系,表明在该传统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所谓颠覆,其实就是对传统领域的局限或者成长瓶颈的突破。

在混凝土领域去产能化的大趋势中,希望成活下去的企业面临的瓶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开工项目少,同行之间的“肉搏”更加惨烈;由此带来的价格战使得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成本持续上升而产品价位反而下滑;垫资量越来越大,结算难、回款难;在买方市场中,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服务难度加大;优质砂石等原材料的运距越来越远,采购时又需要现金交易。应付类似的瓶颈似乎使得混凝土企业无暇顾及“互联网+”,殊不知这时候恰恰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突破瓶颈的积极探索。如果将互联网思维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等等核心概念概括为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突破,那么如果不去拥抱、学习、适应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那么被淘汰的命运越来越难以摆脱。

互联网思维对混凝土供应领域的冲击,本质上是一种智能化过程。在混凝土生产在关键技术和模式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混凝土企业显然不能将总需求不足作为经营艰难的借口;在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面前,通过“互联网+”开启供给侧改革,以实现混凝土供应的转型升级,进行以下的一些探索是有益的:

首先,通过“互联网+混凝土供应”实现内部流程的精细整合。混凝土企业目前一般都装配了 ERP、GPS,但利用率不高,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与移动通讯也没有实现对接,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依然存在着信息孤岛难以消除的现象。进行“互联网+混凝土供应”的探索显然需要消除这些信息孤岛做起,进而对 ERP 进行升级换代,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初步形成物联网。按约定的协议将原材料与混凝土生产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通过移动 APP 掌上信息管理平台,把企业全部运营数据“装进口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通过“互联网+混凝土供应”实现可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思维中,企业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变。一方面,相对于企业的平台化,是员工的“创客”化,不少一线岗位都可以独立面向市场。另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相关要素都可以为企业所用。可以像滴滴快车那样,培育滴滴罐车,滴滴泵车,充分利用社会上闲置的罐车、泵车,提供代驾、代运等服务。这样有助于需求聚合;去中介化;轻资产、高周转、低等候;在价格战中掌握主动权。当然,这不仅是为了打破了企业原有边界,更是一种转型的尝试:即从混凝土生产者转变为服务平台提供者。待这种模式在一地初步取得成功后,可以迅速在全国混凝土领域推广。

再次,通过“互联网+混凝土供应”完成供给结构的全新打造。随着混凝土供应垫资的比例越来越大,混凝土企业实际上已经担负起融资的责任;如果说这种趋势还会加大,那就不如顺势而为,用互联网金融解决这个问题,即建立混凝土供应融资平台,直至形成混凝土供应融资银行。可以采取众筹等方式,从动员企业员工参股做起,与混凝土垫资精准对接。混凝土供应融资平台可以直接为开发商服务,提供融资保障。尤其在规模较小的开发商应对“以租代售”等等金融创新的冲击,为他们提供抗压能力;同时可以为施工单位提供混凝土质量担保等服务,以便与施工单位形成更为紧密地合作。

另外,可以针对大量零星混凝土需求市场的存在,通过“互联网+混凝土供应”提供混凝土微浇筑,形成混凝土供应的移动生产力。

来源:中国建材报

猜你喜欢
小米供应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传递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混凝土,了不起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