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临港松江科技城:成功可以复制吗?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最大的动力就是形成了合力,当地的农民利益、园区利益、政府需求形成了一体化
最近两年,临港集团-松江科技城快速跃升为上海最为炙手可热的产业园区之一:在全市104区块(上海市现有104个规划工业区块)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发展速度指数连续2年蝉联第一;2016年的亩均税收排名第六;土地集约指数排名第五;资源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发展质量等指数均位列前十强。
2016年,截至11月临港松江科技城园区内企业贡献税收14.26亿元,同比增长63.2%,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50亿元,同比将增长50%以上。
这家后起之秀得益于临港集团与松江区政府默契合作。2009年,其获批为上海市“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示范基地,园区的开发模式更被上海市领导总结为“新桥模式”。
但据《上海国资》了解,该园区的开发机制虽然简单,复制却不容易。
事实上,临港松江科技城并不年轻,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漕河泾开发区的“飞地”战略。
设立于1980年代的漕河泾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但因其本部开发面积有限,经过多年发展,极需扩张资源。1995年,位于松江区新桥镇民益路168亩的土地成为其首块“飞地”。该地块被漕河泾开发区看中自有原因。其属于乡镇级的工业区块,一片地处上海外环城郊的毛地,具备发挥空间。
其时的合作模式已具后来雏形。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并实施一级开发,漕河泾开发区负责招商,引进制造企业,建设厂房等。这块168亩的“飞地”当时被称为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
漕河泾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在这块“飞地”上发挥良好,新经济园逐渐成长。2006年,漕河泾开发区和新桥镇资产公司共同出资,各占51%和49%的股份,合作开发位于新桥的837亩土地。
这次设立合资公司的方案并不简单,从中互见双方胸襟。
合作机制创新的地方在于,当地集体资产成为合资的开发公司股东。
合作方新桥镇资产公司并不是当地政府旗下企业,其属集体所有制,为当地农民集体土地资产组成。“松江区政府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量化后组建成立镇一级资产管理平台,各自持有份额。”杜玉梅介绍。
这样,松江科技新兴园区开发率先实现了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的捆绑。
“最大的动力就是形成了合力,当地的农民利益、园区利益、政府需求一体化。”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玉梅对《上海国资》介绍。
机制创新的示范效应明显。双方将合作模式扩大至松江区其他乡镇,此后,松江区九亭镇以同样方式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2011年,松江区新桥、九亭两镇拿出共计2700亩土地,构成了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的主体架构。崭新的合作机制带来的商业模式是,“政府招园区,园区招企业”。园区开发运营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分工明确,临港集团的管理团队通过品牌和管理输出,负责园区规划、招商和服务;新桥镇和松江区政府则卸下招商引资的部分重担,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优势,着重推进土地动迁、农民安置等工作。
各司其职,界限分明。
2015年底,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更名为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新的临港松江科技城扩展迅速,陆续与该区其他街道和乡镇合作。
据了解,临港松江科技城规划面积将覆盖新桥、九亭、中山、佘山、洞泾等街镇,全部建成后将导入6—7万人口。
在与松江区中山街道合作时,临港集团与中山街道政府以51:49比例成立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在开发具体项目时,引进了清华系启迪控股集团,平台公司与启迪控股集团再以50:50比例现金出资成立运营管理公司。”杜玉梅介绍。一年时间不到,目前已招商60余家企业入驻中山街道。
乡镇园区的升级效应明显。
据《上海国资》了解,“新桥模式”最为难得的结果是实现了多方利益共赢。
对于运营商来说,园区规划执行彻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新桥模式的核心在于,由开发团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专业问题。传统模式下的开发园区内,企业类型单一、关联度不高,就像只种植单一作物的种植园,‘生态’不够健康。我们的团队是围绕产业成链、企业成群、功能集聚、服务集成目标进行招商和服务。”杜玉梅介绍。
对园区的招商规划,临港松江科技城在进行市场摸底后会与松江区政府商量,“我们的园区要服务于区政府的产业发展大局,同时立足乡镇当地,研究如何把园区建设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杜玉梅表示。
她介绍,在规划制定后,运营商对企业进园设立有门槛筛选。“主要是行业趋向和发展前景,对于符合规划的企业,我们常主动出击努力争取,一旦入园,可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的服务。”
目前,集聚临港松江科技城的产业包括3D打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特别是3D打印产业,已落户企业30余家,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3D打印最为集聚的园区。已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上海3D打印产业中心。”
临港松江科技城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4家、科技小巨人及培育17家、挂牌上市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27家。这为各类产业联盟打下基础,更进一步吸引同类企业入园。
产业集聚的成果是,经过多年滚动式开发,临港松江科技城目前完成土地开发面积近1000亩,建筑体量达120余万平米。
当地政府除了得益于园区对区域财政的贡献率增大外,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得以快速转型。
比如,2016年,位于新桥区域由26栋创意写字楼组成长约1.5公里体量近百万平米的产业综合体——“拉斐尔”云廊已开工建设,将崛起一座产城高度融合的科技城,为周边产业升级创造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此外,临港松江科技城更将目光瞄准到园区周边及松江区域内的存量工业用地、工业物业。“与地方政府联手,破题老工业区地改造,加快可供二次开发的闲置土地、厂房的收购并购,盘活综合产出效益低下的土地和物业资源。”杜玉梅介绍。
增量持续建设和存量得以改造,这是地方政府乐于看到的。
当地集体经济组织亦跟随园区发展获得巨大红利。随着2015年临港集团整合优质园区资产借壳上市,临港松江科技城进入上市公司,各乡镇资产公司账面价值顺势已实现大幅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