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
也谈“鱼”和“渔”
□陈建新
小时候喜欢钓鱼、网鱼。用竹枝做钓竿,用蚯蚓作诱饵,钓到的小鱼却是多种多样,有鳑鲏、鲫鱼、棒花鱼……甚至还会钓到虾。用网捕鱼,捕到的种类更多,不仅有前面提到的那些鱼虾,还会有白条鱼、鲤鱼、黄颡鱼和四大家鱼等。由此可见,即便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钓(捕)到不同的鱼。于是我想到教育,也有相似性,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使同一种方法教不同的学生成为必然。譬如讲授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目前都仍然在广泛使用。因此,只要班级授课制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授不同的“鱼”以相同的“渔”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就不可能因其存在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等缺陷而将其抛弃。
童年时还经常用钓竿钓和用网捕一种白条鱼(绍兴人俗称“厂鱼”,此鱼体长七至十几厘米不等,扁薄,常成群游于浅水区上层)。大雨过后,河水混浊,我们一般都用渔网去捕此种白条鱼,但我工作之后,到了一所山村小学,在那里却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捉法——引,即在一钓竿上系一根不长的尼龙绳,在绳的尾端系一条活的小白条鱼。将此鱼放入水中,在钓竿的牵引下,它时而沉入水下,时而浮在水面上。用这活鱼当诱饵,引诱其他白条鱼与它同游。然后,人们就伸出网兜,趁势将同游的鱼捉住,比我以前用网去捉要轻巧得多。可见,相同种类的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捉到。我们习惯于用已经用惯的方法去捕捉,很少再会去用其他方法。教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下来,我们教师仍然可能用着一成不变的老方法,因为已经习惯,已经顺手,就很少再去用另外的方法。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时候需要靠外力来推进,光靠教师的自觉是不够的。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外出培训考察等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观念,从而调动“教改”“课改”的积极性,使探索“授相同的‘鱼’以不同的‘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不懈的追求!
前面提到的“白条鱼”,是我小时候最喜欢钓的,也是最容易钓到的鱼。钓时用手轻轻地连续抖动钓竿,鱼饵——苍蝇就在水面上不停地跳动。鱼游过来时,发现了苍蝇,就一口来吞。但当我20多年后在工作单位附近的小河里再次钓此种白条鱼的时候,却发现鱼根本就不上钩了!只有不抖动钓竿,将苍蝇浮在水面上,那鱼才偶尔会来吃,没有小时候那样容易钓。才20年时间,难道鱼变得聪明了?当然不可能。我事后猜想,问题可能出在环境变化上。这次钓鱼是在河埠头,平时洗衣洗菜往来人多,对鱼的刺激较大,因此它们变“聪明”了,一有风吹草动,鱼就跑了。由此得出一个事实:即使是同一种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曾经有效的方法去钓也不起作用了。面对教育,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处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看似与10年前、20年前或30年前的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差不多,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方法去教现在的学生,即使这种老方法以前一直有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曾经有效的老方法也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就像戏剧中的保留剧目,看似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不变,但为了克服观众的厌倦心理,其实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是这种变化不是非常明显而已。
教育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面对相同的“鱼”,可以授不同的“渔”;面对不同的“鱼”,可以授相同的“渔”,也可以授不同的“渔”。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 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