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 邬美英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益尝试
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 邬美英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摇篮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学生主体所产生的作用,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探究、想探究、会探究、能探究。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成为学生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探究的意识。因此,在平常数学教学中,我们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唤醒他们探究的意识,促使他们要探究的欲望。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花果山上,一只老猴正在给小猴们分桃子,他给第一组4只猴子8个桃子,给第二组8只猴子16个桃子,给第三组12只猴子24个桃子,正想给第四组16只猴子分桃时第一、二组的猴子却大闹起来,说为什么第三组分得桃子个数多,而他们却少;大喊不公平,要重新分。同学们你们认为老猴公平吗?为什么?那么第四组应该分几个呢?”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能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法营造愉快学习的探究氛围,创设种种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使学生面临问题情境,遇到困难而又感兴趣,需要努力克服,而经过努力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急于想探究。
1.巧设悬念,引发探究
众所周知,学生思维的开展与发展是从感知开始的。如何组织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形成悬念,是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尽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探索的内在动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分别出示A、B、C三个信封)谁能很快猜出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在这个游戏里设置了一个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激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了对新知的探究中。
2.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充满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例如:“分数除法”的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从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我们抓住了“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地突破了算法的难点。然后由学生大量地举例,归纳出“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要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
1.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这种观点对改革我们数学教学很有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挖掘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究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大胆猜想,允许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不同思路存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单靠学习个人的主观努力去获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不够的,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大家合作研讨,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我们经常在学生独立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相互碰撞,力争撞出新思维的火花。这样,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探究中,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合作,互相启发,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中排除思维障碍.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公式推导过程。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发现了不同于课本的多种求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有了探究方向,教师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懂得怎样进行探究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不着边际,难以扣住中心,提出没有意义的问题,甚至在探究中顾此失彼,手足无措,后来干脆在旁边等,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就必须进行适当的指导,使他们能探究。
1.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指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好坏,主要看他能否进行思考。如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进行思考,能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能经常换个角度想,能经常进行想象等,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
2.重视质疑问难的指导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进行质疑,怎样从无疑处生疑质疑。比如:在阅读数学课本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疑问的地方打上“?”。在新授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上质疑;在结论的形成的过程中质疑;从操作中质疑;从结论中质疑;从知识的盲点关键处质疑;从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3.注重操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借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的。正确的操作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探究的路径,从而较快地完成探究活动,形成探究能力。例如:教学“倍”的认识,让学生按三个步骤完成:(1)对照课本摆小棒,明确第二行摆了几个2根小棒;(2)模仿摆小棒的方法摆图片、圆片、花朵,弄清第一行有( )个,第二行有( )个,共( )个,第二行的个数里面有( )个第一行的个数;(3)由实物过渡到数,形成倍的概念。
总之,我们要努力拓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从而学会探究、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