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尧地长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尧地长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必须以生为本。那么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教学。
1.“先学后教”
相比于其他认识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相当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曲解了“教学”,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我们的学生被教师的教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学,课堂上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的学则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的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
2.“以学定教”
有了先学后教,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了。(1)据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材施教。这个观点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提出来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谛。(2)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3.“以学促学”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生态化系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促学。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暴露出来,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就浮出水面了,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通过探讨、合作最终不仅仅可以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1.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传统教学观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要,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性格、学习方式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也参与到教材“二次开发”中去。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论教”思想的很好体现。
要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缺乏什么,课前、课中、课后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教材“二次开发”中的学生需求分析。布林德利把学习者的需求划分为“初始需求”和“发展需求”。“初始需求”分析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可以认为是课前需求分析;而“发展需求”分析是课程实施中和实施后进行,可视为课中需求分析和课后需求分析。它们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两个不同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材开发中是核心人物,是教材的使用者、改编者、创新者。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教师的角色所决定。教材“二次开发”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存在,教师本身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的发生过程和整个教学的效果,如专业技能、课程开发、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经验、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等。
强调分析教材,这是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色。分析教材不能等同于简单地阅读教材,必须客观地对教学所用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我们所用的数学教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教材在每章节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哪些活动任务,分析教材中内容的价值所在,是否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分析有没有比教材中内容更好、更科学的资源等。
2.科学分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点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工作。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包括: 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在要求变迁不同方面: 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
例1判断下列各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1)l:4x+3y=0,C:x2+y2=36;
(2)l:y=-x+1,C:x2+y2=25;
(3)l:4x-3y-8=0,C:x2+y2+2y=0;
(4)l:4x-y-5=0,C:x2+y2-2x+4y+4=0。
这个例题设置了4个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2个问题进行解答,学有余力的学生会自主去完成其他的问题。
3.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学生感觉到数学难,其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跨度大,一时无法将问题的解法与知识储备相联系。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编排上,映射的概念在后,函数的概念在前,所以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遇到函数的概念都遇到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一:在函数概念中,对A,B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前提要求?
问题二:在对应法则下,对集合A中的元素提出了怎样的严格要求?
问题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这三种对应关系中,哪些是函数能满足的对应关系,为什么?
问题四:B集合是不是函数的值域?B集合和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这个概念,往往理解不清楚,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上述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从不同层面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对它立体的理解,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4.联系生活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地位的提升关键在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国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提高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的是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猜想,并将这些猜想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当然,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帮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多重发展,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转变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猜想和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