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敏 王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居民社会生活展开的重要场域,以及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社区化和个体化的经济社会转型背景,城市社区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社区流动性增强,社区建设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新型社区、超大型社区、社区综合体不断涌现,社区居民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区排斥、社区矛盾等问题不断聚积。如何重构社区价值观,培养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重塑社区情感纽带,增加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创新社区治理方式,以社区有机价值观建设推动社区建设发展,使现代社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内在活力的“精神共同体”,对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机”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的“有机体”,“有机体”从微观层面上对生命体进行解释,指通过新陈代谢运动形式表现出一系列的生命现象。19世纪末开始,社会学家盖迪斯将有机思想引入城市规划,社会有机论在这一时期产生。孔德把社会与生物学中的“个体有机论”作比较,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种族或阶级是社会的组织,社区或城市是社会的器官,社会本身像生物体一样是个“有机体”,社会生活规律是自然规律、生物进化规律的延续。英国的斯宾塞用静止状态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有机体,认为其间的完善调节与平衡状态是社会的理想状况。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着的大系统,社会有机体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在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发散性、开放性、再生性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刘易斯·芒福德强调家庭和邻里在有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理想社会包含了一种平衡的、“有机的”关系,这种平衡和有机不仅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物质和技术设备。由此,社会学领域的“有机”主要指社会各主体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强调内在的依赖性和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而社区要成有机整体,其关键是社区有机价值观的塑造。所谓社区有机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下,社区对个体与组织、传统与现代、环境与人文等社区要素形成互信、互联、互赖关系的认知和判断,其核心是通过公共交往和理性对话形成社区共识,目的是实现社区共生活化。社区有机价值观是社区之魂,对社区建设和发展发挥着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
有机价值观的塑造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共同体的重建,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社区有机价值观的建设,既要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又要保持社区成员的个体独立性,在社区中形成舒适、安全、便捷、宽容的氛围,实现居民共识、社会共治的目标。社区有机价值观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着眼于绿色社区理念的打造,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二是立足于家园共同体理念的塑造,实现人与人的有机,建立和谐共融的社区人文生态;三是侧重于传统价值在社区精神中融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建设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社区。
社区有机价值观的塑造宜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当前着力于城市社区环境质量提升,以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为根本,全国各地围绕绿色社区建设进行了大量探索。关于绿色社区建设的探索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概括来看,主要有三个内容:培育环境保护意识、打造绿色环境以及开展绿色生活。如北京市椿树园社区创建公共环境议事会、上海市虹储小区以居民为主体创建绿色社区、广东省小东园社区绿色社区建设等有影响力的案例。
(1)培育环保意识
在绿色社区建设中,许多社区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社区建设中,开展了诸如举办社区环境保护讲座、开办社区环保课堂、社区环境宣传教育展馆等,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将人与自然有机的绿色理念和有机价值观融入社区建设中,树立和谐、绿色、健康和共享等人与自然有机的价值观。
广西省贵港市阳光都市小区将绿色理念寓于日常生活。阳光都市社区通过订阅环境保护书刊,并在每个单元楼梯道及小区各大门设置定环境保护宣传专栏,每天利用小区广播系统对业主开展宣传,传播绿色理念、环境保护常识及环境保护法规等,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行为;举办环境保护宣传晚会、开展环境纪念日活动、评选社区绿色家庭等活动,引导居民控制噪音,将厨房油烟排入专用的排烟管道,解决废气、烟尘、噪声扰民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设立垃圾分类回收桶,鼓励居民绿色消费,买菜购物使用菜篮子,购买环保家庭用品,促进社区资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浙江省绍兴县百福园社区采用多样化方式培育绿色理念。社区利用《百福园》社区小报,推出“环境保护专栏”,打造栏目宣传平台;举办居民课堂、互动竞赛等活动,邀请养花能手、节能高手和环境保护志愿者讲解节水养花、节能做饭、节电休闲的方法;开展“我与小树根连根,社区与我心连心”认养社区绿树绿地、“小手拉大手,环保路上走”趣味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废旧电池换鲜花”、“环保妈妈变废为宝”、“节能大比拼”等系列活动;改装节能路灯,在草坪和绿化带设置温馨提示牌;向住户介绍垃圾分类、分装方法,分发垃圾袋;制作简易的活水循环使用系统,将环境保护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等;使社区居民人人都树立了环保意识。
(2)打造绿色环境
许多社区着重于社区环境质量改善,探索了召开社区环境圆桌对话会,认养绿地、自助绿化、绿色环保建筑、绿色人文文化建设等,打造社区有机绿色环境。以下三个案例从不同方面探索了绿色社区环境建设:
武汉市常青花园探索了社区以绿色为主题的环境发展模式。常青花园坚持“景用合一”的系统设计理念,大力营造环境品牌。将绿色环保建筑的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社区的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的发展,赋予居住环境多样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征。
广州市越秀区打造绿色人文文化。越秀区许多社区以保护社区原生态为宗旨,通过庭院绿化、阳台绿化、天台绿化和公共地块绿化,打造社区有机绿色环境。该区三眼井社区通过打造艺术浮雕、置放太阳能庭院灯、栽植花木遮挡烈日、在绿地中灵活布置卵石铺设的健身径及石桌、石椅等休闲活动设施,打造绿色人文文化。社区内的环境绿化以促进植物的多样性,提升社区绿化的生态效应为目标,开展了如花木抵偿领养、节庆花卉转接再植,住户在自家阳台、屋前房后种植花木等活动,把美化绿化环境和便民利民相结合。
上海市杨浦区解决社区内脏乱差、能源资源浪费等问题。杨浦区一些社区的中小学生组成了“环保小卫士”、离退休人员组成“夕阳红环保志愿者”,开辟社区家庭花卉展示区,开展社区内领养小树、领养绿地等系列活动;一些社区动员社区居民将废旧物品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改造地下车库和车棚,制定机动车进出禁鸣和减速规划,降低了地面噪音等;着力于解决社区内脏乱差、能源资源浪费等问题,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着眼于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一些社区实施了废旧物品循环再利用、垃圾分类节能降耗、倡导使用清洁能源、雨水、空调冷凝水的收集再利用等,通过诸如成立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实施“绿色家庭”、“绿色楼栋”、“绿色单位”、“绿色店铺”、“绿色苑区”行动计划等。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绿色社区方面,北京市国美家园社区就是一个典型:
北京市国美家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社区绿色生活。根据课题组实地调查,国美家园社区组织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展示垃圾处理实验,举办环保亲子游戏和抽奖活动;向居民培训将带有标签的垃圾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等;设置有害垃圾分类垃圾箱,将有害生活垃圾分为电池、节能灯和过期药品三类,配备工作人员指导居民具体的操作以及垃圾定期的处理;实行现代化回收模式,在社区中安装饮料瓶、旧衣回收机等智能设备用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同时通过积分或者返还现金的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当前先进的生化处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垃圾进行有机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和售卖,循环利用,并创造出经济价值。
费孝通认为,社区建设的本质是要依靠社会力量,要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还得依靠居民的共识。社区居民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精神,是有机社区建设的基础。围绕社区意识的塑造,各地在重塑睦邻精神、虚拟社区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等“家园”共同体理念形成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文化公益活动促社区认同
“家”的理念强调的是“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能对本社区事务予以强烈关注和积极参与。“家”的理念包括社区安全感、社区信任、社区合作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认同和社区共同体价值观形成,着力打造和谐的社区精神家园。
以下案例为民政部2013、2014创新成果,凸显了文化公益活动促家园共同体理念形成中的作用。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以体育文化活动打造温馨家园。吉州区一些社区建设以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双休日学习课堂”、“社区学习超市”、“社区理论演讲和咨询会”、“社区终身教育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邻里情文化周”、“家庭才艺竞赛”等文体活动,建立社区纽带和熟人共同体,营造家的理念和氛围。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以养生和关爱活动打造“精神共同体”。该区葵巷社区的社区志愿者建立了“一茶一座民情茶馆”、“民情恳谈吧”、“精神文化吧”、“健康养生吧”、“爱心携手吧”等四大功能性茶吧,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养生活动。该区新工社区的“候鸟妈妈俱乐部”为在异地工作的妈妈提供子女教育咨询、个案帮扶,开展小组活动等,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以睦邻文化重塑邻里互助和睦邻精神
睦邻文化是社区共同体精神的重要构成。各地通过开展“邻居节”活动、社区文体活动、建立“邻里服务中心”等,弘扬邻里互助精神,成为邻里交往的重要纽带。以下两个案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睦邻文化建设。
江西省吉安市组织邻里互动,倡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新风尚。吉安市一些社区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百姓文化广场,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情文化周”等社区文体活动,让邻里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陌生人变成熟悉人。发动邻里共建,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建设平安小区等活动,倡导并建立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新风尚。
浙江台州市举办“邻居节”活动重建传统邻里关系。台州市举办的邻居节活动,每年的主题各有侧重,如“低碳生活、清洁家园、和谐邻里”、“大爱台州、和睦邻里”、“俭以养德,邻里守望”等,活动内容包括共栽邻里树、邻里百家宴、社区趣味运动会、好邻居见面会、网上邻居节等等,“邻居节”活动弘扬了传统美德和邻里互助精神,成为邻里交往的重要纽带。
(3)以虚拟社区建设重建社区纽带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担负起了传统社区的某些“邻里守望,相互扶助”的职能,各地的城市社区相继成立了诸如“社区001”“叮咚小区”“嗨客”“云家政”“小区管家”“阿姨帮”等,此外,小区QQ群、微信朋友圈的建立,重建了社区公共空间和社区纽带。
浙江省台州市搭建信息交流分享平台:台州市云顶佳苑、海悦公寓、东泰华庭、太阳城小区等社区居民自发组建QQ群或微信朋友圈,小区业主通过识别自家楼号、门牌号加入业主QQ群和微信群,通过虚拟空间邻居一起组织活动,共同商讨社区事务,帮助彼此解决问题。目前,QQ群和微信群已成为业主间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互动平台,扩大了业主间的沟通交流,拉近了邻里关系。
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实现主体间的合作与信任。回龙观社区网建立于2000年3月9日,至今为止已开辟出了社区论坛、原创基地、回龙影像、资讯中心、集采地带、服务中心、交易市场、生活指南、社区地图等11个版块,社区论坛、原创基地及回龙影像是社区网网友之间交流情感、沟通协调的场所;集采地带、交易市场开辟了跨地域的网络商家合作渠道,包括资金赞助和专业服务等;生活指南,与社区企业建立了有机联系;服务中心,发布有效信息并接受各种专业知识的咨询。通过社区网络这个相互沟通和联结的平台,衍生出了各种公益晚会,成为社区内的慈善捐赠平台,建立了共同体情感和信任。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是凝聚社区精神、促进城市社区认同的重要路径。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通过弘扬传统价值观如孝忠、敬老、感恩等传统文化理念重塑社区精神;一个是挖掘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等这一有效的载体,重建社区共同体,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下5个案例反映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
武汉百步亭社区推出节文化和年文化活动。百步亭社区以“共同参与”为理念,从2002年开始成功举办了十多届节文化和年文化活动。节文化由“我们的节日·清明”、“我们的节日·端午”、“我们的节日·中秋”、“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传统佳节构成,而年文化则包含“万家宴”与“元宵灯展”两项内容。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内聚力强,如清明节开展“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谐清明”暨悼念涂汉卿的活动。“汉卿树”前的公祭活动等,端午节开展“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送粽子“的粽香节活动,中秋节开展“赏月、咏月”为主题的中秋民俗故事会、中秋诗会等中秋节民俗文化活动等。年文化中的万家宴活动年年有不同主题,如2014年第十四届的主题是“中国梦·社区美”;社区每年的“元宵灯展”是社区居民彼此间交流互动、增进邻里感情的重要阵地。节日文化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走向公共空间参与公共活动,培养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共理念。
杭州市上城区开掘社区历史传统。该区湖滨街道的东坡路社区,打造“东坡文化园”,建立“东坡文化廊”和“东坡亭”;成立了“苏东坡诗、书、画兴趣研究小组”等,将“东坡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南星街道依托美政桥的历史底蕴,建造美政门等廉政文化园,开设“本塘人文大讲堂”,组织社区青少年参加文化古迹展等,在“人文历史链”中打造现代南星文化。该区小营街道在毛泽东曾经视察过的小营巷社区,建立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利用太平天国听王府、大学士王文韶宰相府和钱学森旧居、戴望舒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开展教育活动。紫阳街道依托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建设“非遗文化社区体验站”,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实现了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社区文化。
上海松江区以“孝德文化”重塑社区精神。该区泗泾镇社区从传统文化入手,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从“孝道文化”入手,推出“心系老人孝感泗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将编辑出版《新24孝》公益剪纸读本4万册免费发放社区居民;通过征文、讲故事、演讲、传唱孝心主题之歌《孝心不能等待》等;围绕孝文化主题创作了剪纸、书画、面塑、纸艺、布艺等形式的“孝”主题作品等。通过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孝德理念,提升了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重塑了社区精神。
上海徐汇区凌云社区对中小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让社区儿童从小养成尊亲重孝、重信知礼的良好习惯,凌云社区依托社区“爱心暑托班”,以“倡导国学品读经典、四位一体共同成长、知行合一有效促进、琴棋书画全面发展”为特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孝经》、《三字经》和美德礼仪等课程;建立了《学生每周力行表》,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中的孝心与德行,让儿童从小领悟并践行“知行合一”,养成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围绕社区有机价值观建设,各地分别在绿色社区理念、家园共同体理念、传统价值融入社区精神三个维度进行了实践探索,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但当前的实践探索仍然具有区域局限性,难以广泛推广,下一步要以政策创新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传统与现代有机的政策体系,最终形成城市社区价值观的有机协调发展。
一是完善人与自然有机的政策体系,即促进社区生态环境与居民便利生活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生态社区的开发和保持政策,完善社区资源可再生政策;制订绿色社区创建规范标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创建和监督;督促社区建设主体宣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责任义务,培养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规范社区居民环保行为。二是促进居民共识生成体制机制建设,即建立健全城市基层社区民主运行制度,推动建立居民议事和共识形成平台,健全居民协商共治的规则,促进各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协商、谅解包容、合作信任;支持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居民交流网络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沟通交流提供便利。三是建立促进社区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即制订社区公共文化支持计划,鼓励社区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制定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政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共通共融,发展现代复合型社区文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