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康巴藏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突破

2016-04-11 06:53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凌 娜



★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康巴藏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突破

凌娜

【摘要】“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互联网+”各行各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康巴藏区基础教育呈现出师生互动障碍、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信息化对学生的涵化影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藏区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促进民族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藏区基础教育;困境;发展

“互联网+”,顾名思义,即发挥互联网数字化新兴媒体的平台作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相结合,重构出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新行业模式。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高强度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的阶段,互联网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各个领域热议的话题。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作为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内容的高度整合,催生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创课的出现。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扩展了知识源,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重塑了一个开放平等触手可及的教育形式,对传统教育发起了挑战。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科技等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面对不断革新的教育模式,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不仅具有着普通基础教育发展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教育模式的更新递进,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推动了民族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但是,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学校的综合实力也比较薄弱,少数民族学生并不都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随时接触互联网,并且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与素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第七条中明确表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在“互联网+”背景下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出现了哪些问题,今后该怎么发展,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康巴藏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针对民族地区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吸收的前沿教育信息理念较为单一的实际情况,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康巴藏区如雨后春笋,远程教育如日中天,康巴藏区多数学校已经发展了较为系统的网络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一)师生交往互动受到阻碍

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模式、内容都在变化着。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差异不大,均由教师、学生及教育影响组成。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如学生和教育资源的相互作用;师生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通常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最根本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能够当即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神态、语言等反馈信息直接获得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往往是电子设备,师生之间的交流有限。尤其在康巴藏区,由于教育发展较缓慢,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依赖性强,致使教师的自主创新性被淡化。仅以数字化媒体作为课堂中心,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状况,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情感关怀也不足,难以实现学生培养的三维目标。

(二)互联网+教育发展不均衡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均通过互联网集合在一起。一般来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但是由于康巴藏区教育发展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量的师资资源、教学设施资源等都划拨到城镇,偏远地区则极度缺乏教育资源,因此这些学校并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反而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

因为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有些陈旧,信息技术素养还不高,即使在拥有充足的硬件设备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仍很少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这些因素造成了电子设施的闲置,它们并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而是成为了一种摆设,最后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教育信息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涵化影响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是非判断能力,当面对着教育信息化下唾手可得、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时,学生是否能正确地加以辨别难以保障。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康巴藏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各式各类的资源繁多。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改变了康巴藏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思维、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康巴藏区引入的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在很大程度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由于康巴藏区教育发展质量不高,没有能力进行自主的教育资源开发,几乎没有适合本土民族教育的资源。大量使用外来资源,以及互联网上未经删选的冗杂的信息,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更无法学习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并且由于网络传播内容及其宽泛,信息鱼龙混杂,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信息筛选的能力不足,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讯息以其影响巨大的涵化功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涵化(acculturation)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它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在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的交互现象。[1]面对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个体会做出自我的选择,少数民族个体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的偏好和取向而对不同文化持不同态度倾向,从而在应对日常跨文化事件中反映出不同行为方式。[2]互联网在康巴藏区的普及和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影响深远。互联网+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倡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面对传统文化和网络新奇文化两种选择时,青少年更愿意去关心如何才能更适应潮流。他们将自己在互联网中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视作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并将认知转换为行动,重构了康巴藏区的生活世界。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径

“互联网+”已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也无法回避。一方面康巴藏区的基础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创新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正确规划适合自身的目标,从本质的需要去选择与互联网合作的方式、手段和重点。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比互联网的连接更重要的主体必然是教育,我们要在认识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再将互联网和教育结合起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统教育的模式、内容等。将互联网视作辅助教育更好运作的一项技术,而不能本末倒置,夸大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背离教育的初衷。科技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发展加快了教育内容、技术的更迭,提高了教育效率;而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它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是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互联网+”模式不应做传统教育的对立者,而是做传统教育的合作者和加分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的能力问题、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推广到藏区基层教育的几重阻碍,教师占据着发挥“互联网+教育”作用的主导地位,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能否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加强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并对他们进行制作民族教育资源的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对科学技术的旧思想观念。

(三)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

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总之一句话,应该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特有的文化。[3]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考虑到民族实际,努力发展本土化教育。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发展民族本土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转变一味引进外界资源的现象,选取地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学术领头人,将教师从教育资源的获取者变为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创造出适合本民族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护,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本土化意识。通过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整合,形成民族教育资源库,即保证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又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民族地区的教育既能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吸收外界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能兼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互联网+教育”为民族教育带来了希望,就康巴藏区的基础教育而言,对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任重而道远。当下应抓住机遇,立足实际,借助“互联网+”,创新民族基础教育模式,开发民族教育资源,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Colleen Ward and Arzu Rana-Deuba.Acculturation and Adaption Revisited [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9

[2] 常永才.文化多样性、心理适应与学生指导——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初步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p151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p169

[责任编辑:王鹤艳]

Barriers and Breakthrough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Khampa Tibetan-Inhabited Area in "Internet Plus" Era

LING Na

【Abstract】"Internet plus" has gradually permeated into all areas of society,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ll walks of life. In "Internet plus" era, such barriers as inadequ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Khampa Tibetan-inhabited area. Facing these kind of problems, Tibetan educators should fully implement innovation of concepts, correctly understand "Internet plu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develop n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et plus; Tibetan elementary education; barriers ; breakthroughs

【中图分类号】G40-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2-0080-04

作者简介:凌娜,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邮编:610068)

猜你喜欢
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