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2016-04-11 06:11刘卫红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务业供给升级

文/刘卫红(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供给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文/刘卫红(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内容提要: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平衡。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是: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以提升价值链为核心的出口结构。供给侧改革促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协调供需关系。

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改革领域的新常态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逻辑。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变化,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对当前经济问题的标本兼治。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的趋势、结构、动力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增长、转型、改革呈现出高度融合的新特点。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寻找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界定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供需平衡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表征。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体系。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五大要素,决定中长期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主要通过税收、货币、财政支出等手段调节经济,重在解决总量问题;供给侧管理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重在调结构。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供需错配和要素配置的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概括地讲就是“供需再平衡、资源再配置”。供需再平衡是指新的需求如何满足,过剩的供给如何淘汰,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要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再平衡,必须通过资源再配置,就是让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起来,从不需要的领域流到需要的领域,从过剩的领域流到短缺的领域,从低效的领域留到高效的领域。而要让资源要素流动起来,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让市场主体去发现市场,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政府为促进要素的有效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制度。因此供给侧改革,着力点在供给侧,核心是结构性,关键是改革,是供给结构调整、制度供给和创新驱动三者的统一。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寻找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靠大规模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持续,表现在产业发展上,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文化、健康、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动力正在发育成长之中,但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承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兴产业要对旧动力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必须改革创新,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1.供需结构失衡愈演愈烈。从需求看,消费正步入第4次结构升级,以“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需求结构转换;“文化”、“健康”、“大数据”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高品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国内消费增速不明显,而居民境外消费猛增,消费者在境外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从供给来看,一方面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大量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大路货”多,高精尖产品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服务业领域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供需不平衡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供需失衡,既有总量不平衡,更有结构不平衡。

2.提升发展质量势在必行。我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大而不强,其核心竞争力与其庞大的规模并不相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要完成工业化必须走过规模工业——质量工业——品牌工业——智慧工业四个阶段,而目前我国的工业大都处于规模工业阶段。当前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提高工业的质量和品质。提高工业的质量和品质重点要解决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高端成套装备、高端检测检验设备的创新与国产化,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升工业的产业链和附加值,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国内经济运行面临“四降一升”变局。近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困难。近几年来,经济增速逐年下降,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明显减弱。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4年下跌[1],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越是上游的企业,利润下降得越明显,有些是全行业亏损。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土地财政坍塌,居民收入增速放慢。产能化解难度大,银行不良资产坏账率上升,债务违约事件增多,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失业率上升,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原因在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扩大需求不改善供给的话,从长期来看,很难阻止经济的继续下行特别是企业效益的下滑。

4.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概率增大。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竞争首先是围绕科技的竞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这些科技创新将带来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领先发展。二是围绕全球治理体系的竞争。金融危机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各国都在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重塑优势的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和全球话语权。谁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拐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呈现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是:

(一)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能否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第一,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比重会明显提升,服务业的结构会不断优化。当前,我国服务业占比与同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20个百分点以上[2],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服务业不仅速度在增长,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研发、金融、物流、信息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第二,服务业是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就业问题既和经济增长速度相关联,但更和产业结构相联系,服务业的就业带动能力强。据统计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因此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第三,服务业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是不要提高工业化水平,恰恰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当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为扩大内需、促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机遇。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人口城镇化[3]。而人的城镇化首要问题是解决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的城镇化。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更便捷,让在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享受均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推进三个重要转变:由对人口的控制向对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转变;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居住证制度的转变;人口管理将由治安部门的管理向人口服务部门的管理转变。通过积极的调整与改革,使公平之门在制度和政策层面逐步打开,从而最终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三)逐步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随着消费总量的大幅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内生动力,当前消费结构正步入第4次升级,以“住”“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需求结构转换,“文化”、“健康”、“大数据”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的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由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四)逐步形成以提升产业价值链为核心的出口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趋细化,国际贸易步入全球价值链时代。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一件商品或服务从设计、生产、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到最终被消费者使用的所有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后,形成覆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庞大生产网络[4]。这样,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行业竞争中,而且体现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创造附加值,但一般情况下价值链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创造的价值最大。长期以来,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代价大,利润低。因此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要以提升我国产业国际价值链地位为核心,逐步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构建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网络,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新优势。

三、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近期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但供给侧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根本目的是促经济转型升级,塑造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一)鼓励创新创业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创新。

创新是需要条件的。一要有资金。鼓励创新,既要给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要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狭窄,企业更多依靠银行贷款。在我国,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其中股市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仅为5%左右,银行等间接融资占到80%左右[5],这不仅让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创新,也让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原来那种过度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也需要进行调整,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二要有好的制度。没有好的制度,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好的制度要有几个条件: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有一套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有一套激励创新者的机制;要有一套在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帮助创新者的政策。三要有人才。人才也是激励出来的,尊重人才就是要让人才得到他应有的回报。华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原因之一是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员工获得股权,参与公司分红,将员工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创新与创业是紧密联系的。在创新中创业,创业中创新。创新是保障创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没有创新,创业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和质的飞跃;创业是将创新商业化或社会化的过程,没有参与创业的创新只能停留在发明、技术专利、学术论文或理念阶段,创新就成为空谈。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建立创投引导基金等措施,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形成了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一个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越活跃,社会所蕴藏的潜能越会充分释放。

(二)促进产业升级

1.淘汰僵尸企业。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分析主要成因,开展分类处置;建立健全政府、法院、银行、企业间沟通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等问题,加快盘活“僵尸企业”原有的有效资产。通过清理无效供给,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优化供给结构。

2.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我国服务业已进入大发展的时期,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开始形成。要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服务市场,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扩大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解决服务产品的短缺。一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把发展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二是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是:放开服务业价格的管制;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扩大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全面开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紧紧围绕“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双动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形成工业新优势,推进工业迈向中高端。

(三)深化体制改革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体制的阻碍,因此体制改革是实现供需再平衡的核心任务。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快走出一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新路子,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在行政干预上做“减法”,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通过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来确定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为市场伸展打开足够的空间。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要素的供给,而在诸多生产要素中,资本要素最为关键。当前,金融结构、金融体制与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创业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利率的市场传导机制,健全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考核体系,破除金融抑制和金融被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要放宽市场准入,与创新创业相适应,发展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各类中小民营银行。三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需要改革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制度改革。除法定涉密信息外,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打造阳光财政。二是理顺政府关系。现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称,如何在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建立稳定合理的地方税体系更为重要。三是“清费立税”,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全面实施“营改增”,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四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限,防止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除此还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的活力。

(四)坚持绿色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保证“可持续”。当前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一是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时间,量化污染物排放指标,特别是要重点排污企业进行跟踪,规范它们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二是建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评和奖惩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实施第三方评价和监督制度,将评价结果与企业融资、项目申报、财政支持挂钩,使绿色发展成为导向和约束。三是建立健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境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容易出现公地悲剧。要将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纳入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建立官员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和生态环境破坏终身追究制。

(五)协调供需关系

供给侧改革并非孤立地进行供给领域的改革,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不可分割的两个领域,他们彼此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改革的整体来看,真正的结构性改革,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从短期来看,稳定需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没有稳定的需求不可能顺利开展供给侧改革;从长期来看,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生产供应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必须注重供需双侧发力。从需求侧看,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热点,提高消费能力;增加短板投资,加强投资的有效性和投资的多元性;提升产业的国际价值链地位,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总之,“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改革都会继续。当下最大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最大的希望也是供给侧改革,这是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努力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

[2]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01).

[3]郭广银.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N].新华日报2016-02-05.

[4]吴敬琏,厉以宁等.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M].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6-03.

[5]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02).

责任编辑:李翔

F401

A

1008-6323(2016)05-0083-04

刘卫红,娄底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

2016-09-02

猜你喜欢
服务业供给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回暖与升级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