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学院老干部科科长 孙会昌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 石家庄学院老干部科科长 孙会昌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既是由来已久的老话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新话题。令人可喜的是这一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幼儿园里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少幼儿园采用小学的课堂规范;二是部分幼儿园增加幼儿的机械练习时间和频次;三是个别幼儿园布置并要求幼儿提交正规的作业。表面上看,这体现了某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想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保教行为。然而,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不单是幼儿园的不作为,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1.教育观念的错位,将幼儿教育引入误区。
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不仅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也成为一些商家抢占幼教市场的“卖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在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等诸多方面,为其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然而,目前部分家长和幼儿园的育儿观念出现了偏差,例如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拔苗助长”;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用自己的主观愿望塑造或掌控孩子。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家长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脱轨”。
2.教育目标的拔高,助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幼儿教育本来是启蒙教育,在整个幼儿阶段,应该是给幼儿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让幼儿尽早成为“小学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目标在各个学段不断下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知识下移多少或者下移的“度”如何把握,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下移本来应该是在“学龄期”下移,而不应该扩展到“学前”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下移竟也波及到了幼儿教育阶段,无形中拔高了幼儿教育的目标。
3.幼儿园课程的庞杂,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幼儿教育还未被纳入义务教育,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没有统一的教材,目前基本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一方面,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各商家争先开发幼儿教育产品,并以实验基地、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等名目,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向幼儿园兜售。同时,幼儿园迫于各界压力,接纳这些“或许自成体系”的教材或教具,添加到幼儿教学的课程中。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愿望,如“学前班学拼音、又认字写字,大班不学拼音,是不是该选学前班呢?”“我们明年就该上小学了,幼儿园整天玩,回头孩子能跟上吗?”最终,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渴望孩子多学知识的心理,再加上出于对自身收入的考虑,开始开设种类繁多的“兴趣班”。
4.入学年龄问题的盲目攀比,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诱因。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所以,小学一年级入学的学生,应该是截至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而目前小学入学相关规定普遍在执行当中,那些9月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尤其是距离规定出生日期差几天或差几个月不满6周岁的儿童,家长不甘心孩子等到下一年再入学,纷纷找关系、托门子,甚至给孩子改户口,也要让孩子挤上当年入学这班车。另外,由于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十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加之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储备,不少家长便形成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把入学年龄像哄抬物价一样人为地提前了。
1.普及科学育儿常识,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
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愿望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科学的教育观念的普及却相对滞后。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儿童的健康与成长。一是新闻媒体加大对科学育儿常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二是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系统地进行儿童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培训;三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义务咨询,让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更加贴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克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错误现象,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
2.加强幼儿教育督导,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由于某些幼儿园为了自身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家长的心理,盲目满足家长需求,而偏离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向,并形成恶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幼儿教育的检查督导力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一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规定,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二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发现有违正确幼儿教育方向的办园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对屡禁不止的幼儿园予以惩戒或取缔。
3.完善“幼小衔接”机制,消除家长后顾之忧。
从某个角度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幼小衔接”缺失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入学以后不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学段,各自为政,相对独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要想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必须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一是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联系,提供增进小学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沟通机会;二是小学与主要生源幼儿园建立“对口合作”制度;三是组织“幼小衔接”研究团队,研究“幼小衔接”项目,调集与协调其他社会各界力量,做好“幼小衔接”,从源头上解决好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问题。
4.实现教育均衡性发展,使教育回归理性。
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人们渴望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自然要把孩子送到硬件条件好、师资队伍优的教育机构就读,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作为学校来说,限于办学规模、校舍及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更多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入学考试”便与择校热相伴而生,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在学校看来,“入学考试”其实就是让其体现某种意义上的“公平”,同时也可以成为消除来自社会各种关系压力的“挡箭牌”。解决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淡化“名校效应”,尽量减少或控制少数学校过分宣传;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师流动”,切实平衡校际间教育资源。
5.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化标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整个教育运行体系始料未及,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呼吁教育改革,各个学段教育也都在尝试或探索教育改革,但是依然赶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不用说家长们不清楚究竟应该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就连许多教师也未必能清楚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度”。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危害,不是因为幼儿园教了一些知识或孩子们学习了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诸如人格的培养、智能的发展、学习习惯以及创造性品质的形成等。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化标准,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