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锋,李 晖,谭惠芳,周 琥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研究
黄先锋1,李 晖2,谭惠芳1,周 琥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体育需求也发生了变迁,本文就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建立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发展机制。
城镇化进程;体育;协同发展;内在机理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2]。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逐步向工业化方向转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城市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当今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当地大量以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失去了传统的生活依靠,失地农民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然而,征地后国家赔付给农民的巨额赔偿款,又能使失地农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带来了失地农民生产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了失地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进程,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本文以安置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从失地农民体育需求的变迁来探讨这种改变对其影响。
1.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动力机制
1.2 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制约因素
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制约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制约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体育需求起决定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素养,包括人们对体育的理解、参与体育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包括生活在该区域所具有的体育资源条件、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传统的生活习惯、地域特色文化和具有当地特点的体育行为等。中国农民长期以来一直是以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锻炼,导致农民从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失去土地后,不再参加体力劳动,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引起失地农民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加上全民运健身计划实施,在农村的宣传和发动力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导致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的改变,所以,内因对失地农民体育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起着制约作用。影响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外因是指在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改变后,导致本土原有的体育方式、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无法继续发展下去,而外来的体育进入本土区域后受文化选择、融合与接受过程的影响,不能与原有的体育相融合,共同形成本地的体育。导致当地体育生活方式的缺失。失地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后,慢慢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以往农村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交往,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生活中,逐渐得以淡化,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减少,导致一些村落固有的游戏和活动也就逐渐消失了。加之环境的改变,导致原来一些民族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土壤和根基,在城镇化进程中,慢慢的消失了。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合到城市化生活过程,而一些新引进的体育,受条件的限制也难于开展起来。这两种因素的叠加,从而影响到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化以后,体育需求的变迁,本地体育是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外部力量,是制约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重要力量。因此,内因和外因对失地农民体育需求的变迁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
2.1 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矛盾。
农民变市民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体育需求也发生变迁,形成新的体育需求,原有的体育生活方式随着新的体育需求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体育需求消失,产生新的体育需求。失地农民对传统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变迁,与现代体育生活方式还不能融合,(1)原来以传统劳作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还未完全转变过来,造成目前体育锻炼自觉性低,与体育需求有矛盾;(2)原来从事的一些传统体育消失了,而他们还没有转变过来参与其他体育活动;(3)由于社会对失地农民体育需求的关注不够,没有较好地引导,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对参与体育锻炼无所适从。
2.2 失地农民体育需求与体育环境之间的矛盾
农民土地征收后,由分散的村落居住变为集中的社区居住,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农耕为主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变为靠收房租为生活来源的城镇人,生产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和闲暇时间发生变化,其休闲时间剧增,“非农化”后的失地农民面对的是现代化的城镇生活,渴望融入城镇生活,缩短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当物质差距趋于消灭后,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失地农民对体育有了需求,以前的“以劳代体”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体育锻炼有了巨大的需求。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建设没能跟上人的城镇化的需求,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注重对生活基本设施建设而忽视体育环境的建设,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失地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导致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了失地农民体育需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失地农民体育需求与体育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新型城镇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期,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4],导致城乡差距显著。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只关注人的城镇化,而忽视农民城镇化后的生活环境的建设,特别是体育环境的建设,造成了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公共设施不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缺失、科学指导缺少问题较为突出,城镇化后的新型城镇体育的发展满足不了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因此,失地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健身观念的相对滞后,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新型城镇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在城镇化后的失地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还没有进入到失地农民的生活中去,形成了失地农民体育需求与新型城镇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新型城镇体育的发展。
本次试验样品取自广西河池车河选矿厂重选跳汰精矿仓。该矿样粒度为0.15~4 mm,考虑到试验室现有磨矿设备的最大给矿粒度为3 mm,将矿样筛分,以-3.2 mm粒级作为试验样。为更好地保证试验中每一个样品的代表性,将试验样筛分成-3.2+3 mm、-3+2 mm、-2+1 mm、-1+0.425 mm、-0.425 mm等五个粒级,根据所取矿石各粒级质量百分数,将各个粒级按原矿粒级比例缩分、混匀配成试验样品,其粒度组成如表1所示。试验样品各粒级中的金属品位和金属分布率如表2所示,半定量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2.3 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发展之间矛盾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城镇居民在新型城镇社区内可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甚至更好的生活设施,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5]。其中,人口健康素质是新型城镇化强调重点之一,通过新型城镇社区中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和推广,达到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目的[6]。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仅仅关注失地农民融入城镇这一实践现实,对当前新型城镇体育发展布局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实际,新型城镇体育发展主要搬照城市体育发展模式,没有顾及失地农民体育发展性和人本性,也没有兼顾原有的一些民间、民俗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等。新型城镇体育的布局和用地规划需要考虑到失地农民新的生活方式特点进行体育场地的设计和规划,以期满足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的需要,促进新型城镇体育的发展。
3.1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
失地农民体育发展动力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后的城镇地区城镇体育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加强,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域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了解当地失地农民对体育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人口发展规划,出台国家投入专项资金的政策,增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强化公共体育各项保障措施。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失地农民人口变化,统筹安置区体育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
3.2 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失地农民对自身健康认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农民体育意识淡薄,健康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7],事实上劳动跟体育是不同的,劳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体育锻炼则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劳动不能替代体育锻炼,农民土地被征收后,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迁,劳动减少,余暇时间增多,失地农民体育意识有所提高,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失地农民体育锻炼意识,激发失地农民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失地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升失地农民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使失地农民体育融入到城镇体育中,以加快新型城镇体育建设,有利于失地农民体育与新型城镇体育的协同发展。
3.3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满足失地农民体育需求的物质基础。满足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应该以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便失地农民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失地农民体育需求有部分是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失地农民安置区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并制定相应政策,聘请体育指导员在各个社区健身场所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失地农民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失地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3.4 加大对民族的、传统的村落体育活动的保护和传承
失地农民城市化后,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不能适应城市环境逐渐失传,失地农民原先掌握的一些传统项目在新的环境下无法从事,而新的现代体育项目又没有掌握,出现一种体育活动空窗状态,不管是对传统的村落体育还是对现代体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利于城镇化后新型城镇体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因此,在加强城镇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的、传统的村落体育活动的传承、保护、和改造,使失地农民体育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有利于新型城镇体育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在建设失地农民安置区时,适时考虑当地传统体育环境和场地的建设,使村落体育项目在安置区有发展的土壤,重视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使之后继有人。成立传统体育协会,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的、传统的村落体育活动得以传承和保护,并发扬光大,把不适应城市环境的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造继续成为失地农民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村落传统体育面对城镇化和城镇体育的冲击,面对着失地农民这个传承的主体对传统体育的信心与认同的日渐趋弱,面对着许多村落传统体育项目消失解体后不可再生等各种窘境,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应对,通过地方政府、传承主体、社会各界三方面积极整合、共同努力协作[9],做好村落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改造、发展和创新工作,使民族的、传统的村落体育能够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持续发展。
[1] 好搜百科[EB/OL]. http://baike.haosou.com/doc/5369090-5604934.html.
[2] 好搜百科[EB/OL]. http://baike.haosou.com/doc/6011659- 6224646.html.
[3] 余 涛,涂传飞,余 静.村落体育生活方式的百年变迁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4):7.
[4] 浦北娟,袁华亭.论民族地区农民体育需求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178~182.
[5] 陶 花,邵 梁.小成长化对安徽省区域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12):343~435.
[6] 卢耿华.上海城市生活体育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30.
[7] 许 艳,许 明.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
[8] 郭希伟.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 郭琼珠.社会转型期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保护与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8.
Land-lost Farmers Sportsneed to Change in Urbaniz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Sports Internal Mechangism Research
HUANG Xianfeng1, LI Hui2, TAN Huifang1, et al
In the porcess of urbanization,landless famer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onment,soprts demand also has the change,in this paper,the land-lost farmers sports demand change dynamic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analyzes the land-lost farmes sports demand chang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sports,put forward building land-lost farmers sports demand changes and new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ort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Sports; Demand change; Internal menchanism
1007―6891(2016)05―0086―03
10.13932/j.cnki.sctykx.2016.05.22
G80-051
A
2016-06-02
2014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BA347。
1.湘南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2.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南郴州,423000。
1.Dept. of P.E.,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
2. Sports Department,ChenZhou Vocational Techncal College,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