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2016-04-11 01:17:07刘书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价值观核心

刘书林

·本刊特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刘书林

[内容提要] 任何社会都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颁布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应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挑战中构建的,是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炼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提出的必然性,能够更加清楚地把握其内容实质及发展趋势,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西方价值观;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4个字的形式公布于众。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成熟的基础上,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新进展。几年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践行、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和丰富内涵更加清晰。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度也曾出现过曲解和模糊概念的问题,但是非已越来越清楚。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立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社会的更迭和革命,都伴随着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变化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社会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任何新兴的统治阶级都不可能沿用或承认被消灭的旧的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而新的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在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也不会不清理旧社会遗留下的陈旧思想观念,从而树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正深刻地经历着这一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8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一旦建立起新的社会基础,就必须建立起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代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光荣使命。尽管这种建设是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冲击下展开的,但是从历史大背景来看,这毕竟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性的体现。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和形成的条件、环境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讲清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应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挑战中构建

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社会中,新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与剥削阶级的主导价值观充满对立和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当代西方敌对势力进行价值观渗透和挑战的过程之中得到构建和发展的。

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攻击、污蔑和丑化由来已久。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中就不难看出当年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攻击和污蔑的情况。当年,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要消灭个性和自由”,“消灭家庭,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要实行共妻制”,“要取消祖国和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只有他们宣扬的“自由、正义是永恒的真理”,“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永远存在”。[1]286-292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资产阶级的狭隘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正因为如此,他们继之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292“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

在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之后,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在价值观领域的攻击就更加凶猛。他们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叫作“受奴役”;把社会主义民主称作“专制独裁”;把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丑化为“集中营”的生活。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也并非一味地、简单地进行攻击,有时也采取“寻找共同价值”的方法,企图把苏联拉上自己价值观的轨道。美国1976年解密的文件《反对苏联的心理进攻目标与任务》(1951年4月10日制定),用大篇幅的文字集中说明了苏联人民的价值观“与自由世界的相同之处”:“诚实守信、富有同情心、慷慨无私、关爱家人、热情好客”,“这是与自由世界各民族所共同拥有的财富”;“俄罗斯人的政治和伦理理想和西方是建构在同样的基础之上的”;“要使俄罗斯人相信,自由世界没有任何的不良企图,不反对他们,不反对他们的国家,而仅仅是为他们在友好合作的世界中获得自由,达到盛世而努力”;“美国爱好和平,尊重各族人民及国家的主权与独立”;“苏联人民和美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热爱科学技术”,“我们拥有同样的开拓者精神”;“革命年代苏联人为之战斗的和平、自由和美好生活乃是与自由世界共同拥有的基本理念”。[2]这份美国的秘密文件说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就开始运用“相同”“共同”“同样”这些字眼,编造“普世价值”的谎言,抹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混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观,实施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战略。

1980年5月,理查德·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中指出:“从长期看,我们可以鼓励苏联本身内部的和平演变。”“苏联需要同西方接触。他们需要我们的技术,需要同我们做生意。他们无法阻挡我们的无线电广播。他们无法同世界完全隔绝。当他们打开门,取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尽可能多的真理送过去。”[3]17-18“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广播每天每时都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这种价值观的渗透和浸染,不仅仅在苏联内部召唤出一批“持不同政见者”,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了苏共党内上层一代弱化甚至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人。他们打着创新的旗号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拜倒在西方价值观的星条旗下,导致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的对华封锁政策使得我国与西方隔绝开来,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困难,但也使得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无计可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交往的日益密切,美国把中国纳入了和平演变的总布局。尼克松1984年在《真正的和平》一书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使他们参加我们两种制度之间的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3]26“随着一代人接替另一代人,我们将开始看到东方集团内部出现和平演变的过程,正如匈牙利和中国已经在很小的程度上出现和平演变那样。”[3]34尼克松还不无自傲地说:“我们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魅力。”[3]4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了和平演变的周密部署。边芹在一篇文章中曝出一个重要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伤痕》的作者卢新华在凤凰卫视节目中透露,“伤痕文学”这个命名并非当时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而是他的小说发表后,“美联社”发了一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伤痕文学”,中国《参考消息》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个说法就在中国流行起来了。原来,“伤痕文学”这个口号是西方设计出来的。“伤痕文学”这一美联社在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及时推出、量身设计的话语框架,决定了中国其后几十年的文艺主题。这种最初是知识分子回顾“文革”切身遭遇的潮流,渐渐滑向了“泛痛苦”——从“文革”特殊时期变成了整个1949年之后、从知识分子被整变成了全民遭殃;随后又进一步滑向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大揭丑——把局部变成整体、个案变成一般,甚至把自己的猥琐人生、无尊严人格投射于全体中国人。此时的文艺叙事已变为描黑述丑的大竞赛,看谁能写得(拍得)最穷、最丑陋、最不人道。凡是丑化中国人、丑化中国历史、丑化新中国形象的作品,就会在西方的各种“评奖”中获得“国际声誉”和“国际津贴”。[4]在文学、电影、绘画界形成的这种畸形价值观的集中命题就是“丑陋的中国人”“黑暗的中国社会”。这种潮流趁着当时否定“文革”的潮流,所向无敌。面对这种潮流,我们不得不问,怎么越是丑化中国人的作品越是能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大奖”呢?其政治目的自不待言,西方敌对势力可能觉得只有这样丑化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才能打碎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信,但是这样也促进了执政党和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觉悟和反抗。有觉悟的中国人自此也越来越看穿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用心。

西方的这一策划在苏联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中,掀起了“重写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历史热,矛头直指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历史。俄罗斯学者评论说:“恢复历史真相”成了“随心所欲地演示苏联七十年的背面,彻底地,一年一年地加以毁坏,到处只挑选黑暗的、阴森森的、悲惨的东西,到处只看到停滞、暴力、劳改营”。[5]否定苏联历史的狂风最终把整个国家卷入魔鬼的怀抱。当人们看着红旗落地、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的现实而终于冷静下来的时候,历史也已经翻过了20世纪的页面。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敌对势力曾经把向中国施加强大压力作为主要的选择。但当时美国总统布什在1991年通过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把中美关系维持了下来。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延续一贯的和平演变战略。他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作了明确的解释:这是“促使其发生积极变化的催化剂”,“在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发现过一种可以在进口实际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阻止外国思想进入的方法”。[6]

西方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在21世纪开始时,又锁定了一个新的战略,这就是把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向中国输入。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这种新的战略是通过中国境内的某些代理人实现的。

2005年10月,境内外敌对势力以“民主”为突破口,以所谓“普世价值”为武器,攻击并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2007年起,在某些报刊和网站的刻意推动下,“普世价值”思潮开始扩散、传播。2008年又借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机会大肆宣扬炒作“普世价值”,误导了很多群众,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错误思潮。2007年12月17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国家荣誉制度当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公开提出:“国家荣誉理应奠基于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之上”,“今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写入了许多普世价值”。[7]《南方都市报》的另一篇访谈录,更加公开地引导说:“民主、宪政、法制、自由、人权,是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中国不应自外于这些普遍价值。”[8]还有的人发表文章说:“思想解放,就要还回人思想的权利,清除思想的牢笼,放弃对特异性的自恋,拥抱人类普遍价值。”[9]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周末》于2008年5月22日发表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社论竟然歪曲抗震救灾精神,宣扬“普世价值”:“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10]社会上出现了以“普世价值”改造中国的舆论,有人提出,国家应该按照“普世价值”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转变;有教育界的领导干部甚至公开主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就是增加“普世价值”的内容。

西方推出的“普世价值”思潮,不久就暴露出其最终目的。2008年12月8日出现的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目的的所谓“零八宪章”就公开打出“普世价值”的旗帜,提出了颠覆共和国的方案。

这股思潮很快就被识别并遭到思想理论界的批判。其中,中央思想政治理论部门的批判更为深刻,指出了这股思潮的本质:“近些年来,一些人……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动乱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11]这一批判可谓一针见血,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大国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

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攻势,特别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攻势的实质,全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敌对势力更趁机加速其‘和平演变’的阴谋,他们以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优势为依据,妄图在同中国发展贸易往来和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同时,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把西方的腐朽没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强加给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对全国人民的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人生观的教育。”[12]148

事实充分证明:“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13]2这充分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进攻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宣传“普世价值”的本质: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与北大师生的座谈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4]171这说明了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们的任务是: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为了全面地回应西方价值观方面的挑战和攻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推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航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凝练,是有其国际政治背景的,也正是这一政治背景加速了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

价值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受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基础领域进行了调整,启动了私有经济成分的合法存在并使其迅猛发展,采取了“利益驱动”杠杆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立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长期的失误,必然带来价值观领域深刻的、剧烈的变化。

在价值观方面,新时期的前十年发生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八个回合的争论。罗国杰教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这八个回合的争论情况。①罗国杰文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39-144.本文据此整理,有增减和说明。

一是关于“潘晓来信”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于1980年5月开始,主要以《中国青年》杂志为讨论园地,历时一年之久。虽然其中不乏正确见解,但一些人利用这次讨论公开否定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宣扬“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都是自私的”等个人主义价值观。罗教授认为,这场讨论拉开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斗争的序幕。

二是关于雷锋精神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人以学术讨论为名,乘机否定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思想。他们否定践行集体主义的雷锋精神,认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都是超越历史阶段的空话。有人甚至污蔑雷锋精神是“奴隶主义”“工具主义”。这一讨论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群众价值观上的混乱。

三是持续出现的西方文化热。自1983年以后的几年里,出现了持续不断的西方文化热。首先是“萨特热”,继之是“叔本华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等等。一些人以吸收借鉴之名,不加分析地搞“客观介绍”,把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当作新思想、新观念加以宣扬,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作“僵化的”“落后的”观念加以否定,所谓“自我奋斗”“自我选择”“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成了时髦的话语。而这种宣扬其实并没有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根本错误。这种错误就是把自我置于社会之上,用自我价值超越社会价值,宣扬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否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四是关于“一切向钱看”的争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潮。有的理论工作者还为之辩护说:“如果发展商品经济你不许人家向钱看,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有些人甚至还提出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也应当提倡等价交换的原则,提倡斤斤计较、两两计较、锱铢必较。这些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坏的影响。罗教授认为,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的思想,即使是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也羞于说出口,而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却大加宣扬,为金钱拜物教推波助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五是以“个人本位”替代“社会本位”的思潮。1985年前后,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以“个人本位”替代“社会本位”的思潮。有些人在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中国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都强调“社会本位”,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对个人能动性的束缚,在价值导向方面的思想解放任务,就是要改“社会本位”为“个人本位”,把个人放到中心的位置,把个人放到社会之上。他们主张,个人较之社会,是更为根本的存在和价值;不是个人为了社会而存在,而是社会为了个人的发展而存在。这股思潮也是反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

六是关于“反传统”的争论。与反对“社会本位”的思想相联系,一种笼统地反对中华民族传统、宣扬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也开始蔓延。这种思潮认为,现代化的任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封建主义。更加严重的是,有人提出,不但要反对封建主义的老传统,而且要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传统。他们认为新传统是老传统的发展,都是束缚个性发展的,因此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以实现道德观念的转轨。而他们寻找到的新价值观,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有人还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封建化”,反封建就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还有的人说,毛泽东思想和儒家思想是“同构对应关系”,理论观点都是对应的。反对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企图反对毛泽东思想。

七是关于“为个人主义正名”的思潮。1986年9月,有人公开发表文章,提出“无私”不是共产主义的口号,而是奴隶主要求奴隶无条件服从的口号。两个月后,同一个刊物又提出“为个人主义正名”的口号,认为讲大公无私、完全忘我,就成了佛教徒了,并认为“为个人主义正名”是“概念更新时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在改革时期必然有个观念更新与之配套的问题”。这股思潮的本质就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由,否定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美籍华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对此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中国社会还是应该提倡无私精神的,私心人人都有,但还是应该克制的。

八是关于再次贬损雷锋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思潮。1988年1月,一些人公开地全面提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反对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极力贬损和丑化雷锋精神。他们认为,大公无私和集体主义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陈腐意识”,把“一切向钱看”“人生就是为了赚钱”“有钱就有道德”等观点看作“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他们把雷锋精神说成是奴性思想,是个人崇拜的现代迷信,是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观,是封建君主要求臣民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虚无人生,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会造成懒汉。其目的就是要彻底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公开提倡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

罗国杰教授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因而具有滋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内部条件;加上外部敌对势力运用资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渗透,因此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斗争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其理论基础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国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把改变社会主义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和平演变”的方式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的斗争。回顾改革以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斗争,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表面上似乎是理论上、学术上要不要集体主义的争论,实际上则是同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密切联系的。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价值观上坚定不移地倡导集体主义。[12]145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该《纲要》在总结道德建设的形势时,首先肯定了社会道德风尚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15]4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16]68这是对道德建设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17]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14]168党的十八大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上日程的。这适应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中提出并凝练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的第一条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18]29这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定位。十八大报告还具体列出了五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第五项任务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29这就是“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凝练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特别注意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风气问题,并逐步将其作为精神文明的突出问题提上日程。1980年8月18日,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现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有些干部本人,为了出国,为了搞钱,违法乱纪,走私受贿,投机倒把,不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丧失民族自尊心,这是非常可耻的。”[19]337-338邓小平从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问题:“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19]3371980年 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19]368-369邓小平还提出了在各级学校进行人生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要求。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指出了当时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我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20]3-4该《决议》还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20]5虽然由于1989年的风波,我们国家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但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还是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总结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集中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明确提出:“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11同时确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21]11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精神文明的原则,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通知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该《纲要》提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5]4-5该《纲要》还论证了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必要:“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5]6-7该《纲要》不但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原则,而且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囊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全部内容。

2003年,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一步进行了提炼,主要提出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16]66-67这对于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和主旋律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面世,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要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22]78-79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2]83这一提炼不但突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而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和谐社会的内容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民主、和谐”与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23]。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目标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内容。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不仅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四个方面的内容,还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4]29这一表述基本上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内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全部包括在内了。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作出了重要修改,把“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语之中,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4]61。这四个定语所表述的目标,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直接来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凝练奠定了基础。

2008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该《读本》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展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内容基本定型,《读本》分别论述了各个目标的内涵,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13]32这些来自党的基本路线的对于奋斗目标的描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同时,该《读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也以倡导道德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该《读本》指出:“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13]71该《读本》在表述时代精神的内容时,实际上也把社会层面的目标基本表达清楚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13]46可以说该《读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全面的内容。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形态呼之欲出。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报告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多年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经验积累,是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而形成的。虽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其完善和发展的余地,但是就当前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发展需要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雄厚基础,必然促使其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凝神聚气、固本培元、鼓舞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路明灯,成为中国梦想之帆的航行灯塔。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中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169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国内与国际形势都向我们提出了加强思想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命运。当前,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项建设,融入学校教育,融入百姓生活,真正入脑入心。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亚·舍维亚金.苏联灭亡之谜[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62-163.

[3] 辛灿.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4] 边芹.再续被策划的中国文艺[EB/OL].(2015-10-14)[2016-01-27].http://www.m4.cn/opinion/ 2015-10/1289065.shtml.

[5] 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6.

[6] 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78.

[7] 国家荣誉制度当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N].南方都市报,2007-12-17(02).

[8] 2007:思想在破局,改革要开放——朱学勤访谈录(上)[N].南方都市报,2007-12-30(23).

[9] 刘洪波.价值观更是发展的尺度[J].炎黄春秋,2008(4):78.

[10]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N].南方周末,2008-05-22(01).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9.

[12] 罗国杰文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72.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2016-01-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编辑:朱效梅)

刘书林,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710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