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金卫东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人文地理素养
宁夏 金卫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考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频频出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的地理试题,其考查的重点不是传统文化本身,而是传统文化下所隐藏的地理知识。试题设问往往寻求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的契合点,主要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迁移、扩散、传承、功能、影响、分布特点、形成条件或原因等。
【例1】(2015年福建卷)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3)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4)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 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通过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地理思辨能力,尤其考查我国传统文化(秦腔)的迁移和传承。
第(1)题,从渭河平原两侧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程度看:其南侧,等高线数值较大,表明地势较高,分布密集,表明地势起伏较大,其地形以山地为主;其北侧,等高线数值较小,表明地势较低,分布稀疏,表明地势起伏较小,其地形以高原为主。
第(2)题,从地形分析,两城市均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广阔;海拔较低,且北侧有山地阻挡,气候较温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农产品丰富;临近铁路,交通便利,是当地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第(3)题,该题主要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秦腔)的迁移和传承。我国关中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楚河中游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经过之地,而且楚河中游地区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促使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所以“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带来了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第(4)题,从该地造纸厂的区位优势分析A观点。从资源利用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可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国际合作分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从市场分析,通过经贸合作和经济发展,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从市场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B观点。从市场规模分析,当地经济不发达,市场有限;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扩大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污水排放量增大,会造成水污染,砍伐林木增多,会导致生态破坏。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每种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迁移的途径和线路,以及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播、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文化的迁移与扩散,人口迁移到一个区域聚居,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例2】(2015年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2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解析】该题以古典园林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展示地理信息,主要考查园林建设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对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危害的防护措施等问题。该组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定位为突破点,以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为解答的关键,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1)题,结合教材中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该题可以从资金、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从图中所给出的地名等信息可推测出该地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三角洲)。明清时期该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催生了园林建设;同时,该地水运便利,陆地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园林建设的能工巧匠众多。
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考查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河流水系、地下水)、地质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先说明上述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再说明该特征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对水量的需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有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河网稠密,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水景提供资源条件;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第(3)题,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夏初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常形成梅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强,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是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园林,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则,将每种人文景观的特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对接起来,分析其形成的地理条件和当地地理环境对建造该景观的影响。
中华传统民居和服饰都是中华儿女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产物,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民居往往就地选材,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例如,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因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例3】(2015年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该题运用《清明上河图》(局部)和文字材料,主要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和城市职能,需要借用历史地理知识分析解答。
第1题,易错点是学生不能区分促进城市形成的条件和发展条件。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政治、宗教、军事等社会经济因素。据图分析,东京城地处河流两岸,且河流两岸有拱桥相通,河上船只穿行,水陆交通便利。故选D。
第2题,易错点是把开封当前的职能当做正确选项。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在北宋时期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而不是现在开封市的城市功能。故选A。
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很多,同一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动态地看待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因素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桂林、泰安、黄山等城市。同时,也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城市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