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柏 林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主要环境问题”复习指要
江苏 柏 林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必须得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错误人地观的影响下,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地球资源、环境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对这些问题的考查是各地历年地理高考的必考内容。
2016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集中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考查上,主要考查角度如下:
1.考查资源问题的成因与保护措施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近年来,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生物资源备受高考地理命题专家的青睐。本题组结合社会热点具体考查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旨在考查“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刀鱼数量减少一方面应归于人类的过度捕捞行为,另一方面则是长江刀鱼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遭到人类破坏。例如,任意排放污水,加剧长江水体污染;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使长江流域的湿地面积缩减等。再依据问题成因提出有效保护措施即可。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育苗等。
2.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例2】(2016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第(1)题,据题意,“大面积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易被风化、侵蚀,形成松散碎屑物;进而考虑碎屑物的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容易被风力和流水搬运,产生沙尘和水土流失问题。第(2)题,据图中两沙漠空间位置,库布齐沙漠距离海洋较近,年降水量较多,固沙植被容易存活,加上靠近黄河,便于引水灌溉,对沙漠治理十分有利。第(3)题,图示沙漠治理模式是围绕甘草种植业展开的,甘草种植可以固定沙丘,改善土壤,有利于蔬菜和牧草种植,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实施该模式既可以获得生态效益,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使当地人地关系趋向和谐。
【答案】(1)岩石容易被风化和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考查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结合水循环的知识,对“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进行分析。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中,导致大量海水渗漏,进而导致地下水变咸,附近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生长。此外,虾池换水造成废水中有机质经过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海水富营养化。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在本考点的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常见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有关内容(成因、分布、危害、防治)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多加关注。
1.关注环境问题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第一,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环境承载力,使人地矛盾尖锐化。第二,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索取资源,超过资源再生能力,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生产过程的高排放,产生资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发展模式不科学。片面追求经济目标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上述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有效对策就是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结合地理知识、生活常识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跨学科知识,认识常见环境问题发生的基本原理、基本条件和发展过程。如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条件,污染物条件: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一次污染物浓度较大;地形条件: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出现逆温,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气象条件:干燥、晴朗,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的季节,出现长时间的逆温,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有利于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再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石油,排放大量酸性气体,造成雨水pH小于5.6,即酸雨。了解某种环境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后,分析某地该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就相对容易。
3.关注环境问题分布的地域性
环境问题地域性的一般特征:由于世界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北半球,使得北半球环境问题比南半球严重;由于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环保观念和环保能力均相对较弱,加上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的转入,因此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环境问题多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工业集聚环境污染严重,乡村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荒漠化问题,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水土流失。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显著,生态问题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如,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流水作用强烈,水土流失普遍;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少,风化、风力作用强烈,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青藏高寒区高寒、少雨,植被稀少,冻融作用强烈,土地荒漠化也很严重。
此外,环境问题除了地域性特征以外,还有季节性时间变化特征。例如,我国沿海赤潮多发生在水温高的夏半年,而雾霾天气多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半年。再如,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比冬春季节要严重,华北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如果只灌不排,则容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等。
4.关注环境问题防治的新模式
树立人地协调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人类活动作出价值判断。要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模式,关注环境问题防治的新概念、新途径(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关注环境问题防治的新策略、新模式(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生态旅游等)。
【针对性演练】
(改编)读世界局地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森林破坏
D.荒漠化、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工业“三废”的排放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3.图中⑤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大洋环流 B.加剧水土流失
C.诱发地质灾害 D.破坏海岸生态
【解析】本题组以世界局部地区5类环境问题的分布示意图切入,考查了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酸雨成因、海洋污染的危害,答题关键是判断图中数码代表的环境问题类型。第1题,依据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特征判断:①环境问题分布在非洲北部及亚欧大陆内部沙漠地区,显然是土地荒漠化问题;西欧、北美和中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②环境问题分布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应该是酸雨危害;③环境问题主要分布非洲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该地热带雨林茂密,森林破坏问题严重;④环境问题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北部耕作区和我国黄土高原及东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因此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环境问题分布在大洋航线上及近海海域,因此可以判断是海洋污染。据以上分析,故B选项正确。第2题,酸雨的形成与酸性气体大量排放有关,与建筑工地的扬尘无关,故D选项正确。第3题,海洋污染会破坏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沿海渔业、旅游业发展,但对大洋环流、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影响不大,故D选项正确。
【答案】1.B 2.D 3.D
(原创)读南极大陆海冰面积指数距平变化趋势图,回答4,5题。
4.图示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变化趋势是( )
A.南极大陆各地海冰面积变化几乎同步
B.1980年前后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
C.全南极海冰面积较1973年大幅减少
D.1990年后全南极海冰面积呈下降趋势
5.图中信息表明南极地区环境变化的趋势是( )
A.降水逐年减少B.洋流性质改变
C.气温逐年升高D.水循环总体加速
【解析】本题以南极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切入,考查全球变暖问题。第4题,正确读取图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据图,南极半岛和全南极海冰面积变化显然并不同步,故A选项错误;1980年前后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在图示时期增幅最大,故B选项正确;与1973年相比,全南极海冰增加面积大于减少面积,故C选项错误;与1973年相比,1990年后全南极海冰面积距平值为负值,且绝对值有减小趋势,因此海冰面积变化趋势为增大,故D选项错误。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先波动增大,后波动减小,故A、C选项错误。气候变化不会引起南极海域洋流流向及性质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由于南极地区海冰面积总体减小,可以判断气候有变暖趋势,水循环有加速趋势,故D选项正确。
【答案】4.B 5.D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