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2)
新常态下三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思考
刘 伟
(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2)
新常态下,环保问题日益引发公众的关注,三级环境监测站直面群众,进行大量基础性、原始性工作,是环境监测体系最前沿的阵地,是群众判断环境监测工作利害得失的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三级环境监测站存在问题,提出以垂直管理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定位角色;以标准化为目标,提高资金投入,补齐硬件短板;以人才为根本,强化人员交流,提升业务能力;以质量为生命,统一思想认识,严肃质量管理。
新常态;三级站;能力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迈向中高速增长,各行业也面临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机制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创新等问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热切关注给环保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环保领域随之也进入了新常态。三级环境监测站直面群众,进行大量基础性、原始性工作,是环境监测体系最前沿的阵地,是群众判断环境监测工作利害得失的窗口。新常态下,三级站亟需提升自身的监测能力,以更好的回应大众对环保问题的期盼。
多年的属地管理盛行"重管理、轻技术"、"重监察、轻监测"的氛围,导致三级环境监测站多年来在环保系统处于弱势地位,一些领导甚至认为监察可以收排污费,属于"创收",而监测动辄花费几万元来购买很多人不会使用的仪器设备,属于"浪费"。这种思想氛围盛行导致大多数三级站环境监测人员工作浮躁,不认同环境监测工作的价值,一些"能人"甚至想法设法调离工作岗位,向着更有"前途"的监察和管理岗位努力。留下来的人员也不能够踏实的进行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技能的提升,久而久之,大多数三级站形成了朝三暮四,人浮于事的工作氛围。三级站监测人员外流较大,不少人员通过"借调""借用"等形式去其他岗位工作,导致三级站内部一些科室形同虚设,人员匮乏;一部分三级站存在编制混乱的问题,事业编、行政编及参公编混杂,无法统一,薪酬待遇不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一些三级站人员职责不清,岗位设置混淆,面对突发情况如应急监测时难以灵活有效的应对。有的地方甚至大杂烩,采样人员、做样人员分不清,受过培训和没受过培训的一齐上,所出的监测数据难免会受到质疑。
环境监测工作由于其内在特点对监测仪器的要求较高,三级环境监测站由于资金缺乏,仪器硬件方面普遍是短板,一些站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常规化学法项目;有的站虽然有大型仪器设备,但是没有人能够独立操作和维护,长期闲置,造成浪费;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区的三级环境监测站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其仪器装备、人员整体素质、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都较高,甚至比偏远地区的二级站能力高出很多,而内地、中西部、东北部县区的三级站由于经济不发达,整体发展缓慢,严重滞后;各地区因产业结构、产品特色不同而导致的污染情况不同,导致三级站统一采购的仪器使用率不高,搁置浪费。
2.1 以垂直管理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定位角色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行为的规范,直接影响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1]。环境监测系统垂直管理,能有效的避免地方行政干扰,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如实反映当地污染水平。三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系统的最前沿,即将实现垂直管理的大背景下,三级监测站会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首先,各县区三级环境监测站应抓住这一契机,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三级站是本县区环境质量监测"耳目"的意识。各县区三级站应该为本地区环境质量监测负责,是本县区环境质量监测的眼睛和耳朵,切实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积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其次,树立三级环境监测站本质是技术单位的理念,营造"重技术,轻管理"的工作氛围。各地区应积极探索编制统一,让付出与回报呈现正相关性,鼓励监测人员钻研技术方法,奖励那些技术过硬、其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人员,让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成为三级站的“新常态”,彻底打破人员流失的怪圈。
2.2 以标准化为目标,提高资金投入,补齐硬件短板
各地区三级站应按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全方位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精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测试手段是优质环境监测业务开展的必需,而硬件是各个三级站的短板,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购置仪器的调研、审批手续,有计划、有组织的购买环境监测设备,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向测试手段多样化、技术规范化、信息资料计算机化的方面发展。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购置一些常规化学法监测项目所需要的玻璃仪器,确保三级站能够独立完成做样,所出数据准确;其次购置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基本大型仪器设备,配备相应的放置房间,确保仪器操作和维护符合规程,以此为基础实现基本大型仪器全覆盖;应着手建设本地区大气自动监测站,和气象局联手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机制,满足本地区群众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知情权,积极回应群众期待;通过一系列标准化建设,补齐三级站硬件短板,提升三级站监测能力。
2.3 以人才为根本,强化人员交流,提升业务能力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三级站多处于县区,生活、娱乐设施相较于大城市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应建立科学的本地区人员交流机制。将二级站的业务骨干定期派往三级站进行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将三级站有潜力、有精力的同志派往二级站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这样的机制不仅使得本系统内技术人员交流沟通更加便利,而且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三级站业务能力、提升三级站人员素质都大有裨益。
在三级站内部定期开展一些技术竞赛、做样大比武等比赛活动,设置丰厚奖项,多多鼓励新人参与,不仅可以夯实新进技术人员的做样基本功,提升业务素质,更激发他们的服务热情,在活动中获得更多属于环境监测人员的行业自豪感;树立技术标兵,加大对优秀技术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有潜力的人员投身技术钻研中来,大力宣传相关优秀技术人员的工作事迹,树立"不断提升竞争力"的行业理念,崇尚把技术作为环境监测行业的立业之本。
2.4 以质量为生命,统一思想认识,严肃质量管理
着手建立三级站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制度,配备专人负责质量管理,让三级站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树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生命"的理念,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落实到位,追究到人。以二级站为依托,定期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实验或能力验证计划,提高三级站实验监测能力;强化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在内部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在三级站内部经常开展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等进行复现性检测,扩大人员参与范围,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自觉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评审,按时保质地对质量体系建设进行评审认证。三级站所有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手册和文件的规定做好现场监测,确保监测操作行为科学、规范、准确。三级站质量管理人员要善于分析监测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结合工作实际丰富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水平。
新常态下,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待无形中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三级环境监测站直面群众,进行大量基础性、原始性工作,是环境监测体系最前沿的阵地,是群众判断环境监测工作利害得失的窗口,代表着环境监测体系的面貌。应该以垂直管理为契机,把三级站定位于县区环境质量监测的"耳目"角色,树立"技术第一"理念;应以《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为目标,提高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使用效率,分阶段补齐硬件短板;以人才为根本,和二级站一起建立本地区人员交流机制,强化人员交流,开展丰富的比赛活动,激发行业自豪感;建立健全三级站质量管理体系,树立以质量为生命的行业意识,严肃质量管理,确保三级站所出数据经得起检验。全面提升我国基层三级站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我们环境监测事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1]王晓丽,束 平.关于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23(1):64-64,59.
(本文文献格式:刘 伟.新常态下三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思考[J].山东化工,2016,45(16):224-225.)
Thinking on th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under New Normal
LiuWei
(Jilin City Environmental Motoring station, Jilin 132012,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reasingly aroused public concern. The thi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has been provided basic and original work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public to judg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gains and losses, is the vanguar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of the thi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faced, to consummate the top-level design, scientific orientation role; to take the standard organization as the goal, to increase fund investment, padded short board hardware; to take the talent as a fundamental, to strengthen personnel exchanges, enhance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take the quality as life, unify their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serious quality management.
new normal; thi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capacity building
2016-06-12
刘 伟(1970—),黑龙江海伦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X84
A
1008-021X(2016)16-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