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华 慈曲 张强
不能“烧包儿”
“烧包儿”是老北京的土话。这句土话最初的意思是:侥幸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难以自制,弄得心神不大正常了。
“烧”,是形容词,形容人火烧火燎的样子。在北京土语里,有时直接用“烧”字儿,比如说:“瞧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烧得他找不着北啦。”
这句土话,后来又有所延伸,比如有人升了官,发了财,说话牛气哄哄,花钱挥金如土,也被称之为“烧包儿”。但不管怎么延伸,这个词的原意不能变,那就是“意外”。因为只有意外,才会让人激动得身上发“烧”。
在老北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有这么一个人,家里穷得叮当响,有上顿儿没下顿儿。突然有一天,一个古董商到他们家,发现他们家腌咸菜的罐子是一件宋代皇宫里用过的瓷器,窑口属于汝窑,价值连城。最后古玩商花了一百万把它买走。这个人等于一夜暴富。
假如他手里有了钱,烧包儿了,忘乎所以,一掷千金,估计很快又会成为穷光蛋。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有了意外之财,千万不能“烧包儿”。
“烧包儿”,跟现在流行的“嘚瑟”一词儿,有异曲同工之意。“嘚瑟”是东北土话,也是发了财,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但“嘚瑟”一词儿,“意外”不是主要因素。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别拍老腔儿
拍老腔儿是老北京土话,“老”是老者之意。所谓老腔儿,就是跟年轻人说话时,以老前辈自居,自以为有学问,拿腔拿调或者装腔作势。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上了年纪,是真老,而且也真有学问,说话居高临下;另一种是人并不老,学问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有意拿老腔儿说话。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拍老腔儿都是不招人待见的。正因为如此,北京有个老规矩,甭管跟谁,都别拍老腔儿。
有人以为:老规矩是老人给年轻人立的规矩,主要是用来约束年轻人的。这是一种误会。规矩本身是没有特权的,它是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当然也包括老年人。不能拍老腔儿,就是针对老年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人上了年纪是应当受到年轻人尊重的,毕竟老年人经多见广、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特别是在专业领域,人越老越值钱。作为一个家庭也如是,家有一老,赛过一宝。
老人像一艘宁静的古船,年轻人在心浮气躁的时候,听一听老人的教诲,就像心里没着没落的时候,踏上了这艘宁静的古船,您会找到一种安稳与宁静。
老人又像是一棵参天大树,他会为我们遮风挡雨,当您在社会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心里有许多委屈与忧怨,在这棵大树下,您会得到安慰与解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那些德高望重、修行高深的老年人是充满敬畏之心的。
但老年人也要自己持重,在年轻人面前,不能倚老卖老。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只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跟人说话拍老腔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人敬而远之,甚至让人“听”而生畏。
街门贴字
街门就是院门。老北京人大都住四合院或大杂院,院子里有许多门儿,两进(两个院子)或三进的大四合院还有垂花门儿或月亮门儿等等。过去的北京人常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这个门儿。
一个院子,可以有许多门,但院子的大门,也就是街门,却只有一个,其他院门只能叫旁门。
在北京土话里,街门跟城门一样,是不带儿化韵的,但院子里的门儿,如垂花门儿、屋门儿等等,是必须加儿化韵的。为什么?因为街门比其他门都大,其次街门的位置比较庄重、严肃。
正因为如此,按北京的老规矩,街门是不能随便乱写乱画的。街门如同一个院子的“脸面”,人们往往从街门的格局(规格)和街门的其他符号,如门楼上的雕饰、门板上的楹联、门环、门墩等来判断主人的门第(地位和身份)以及门风。
在老北京,街门也是一个家庭的信息窗口。按老规矩,家里有了什么大事,往往通过在街门上或门侧张贴告示,来告知街坊四邻以及过往的路人。
比如家里人要办婚事,便在街门上张贴喜字,后来演变成双喜字。喜字一定要一对儿,不能贴单张。再比如家里有人要贺寿(过生日),便在街门张贴一对寿字或福字。家里有人去世,便在街门张贴白纸黑字的白纸条,老北京也称“白事告示”或“报丧条子”,在上面写“×家白事”“×宅丧事”或“恕报不周”之类的话。
不管是红事儿(喜事儿),还是白事儿(丧事儿),人们只要看到街门上的字,便一目了然,知道这家人在办“大事”。
街门贴字,主要能起两个作用:一是告知。让人们知道这家人有了红白喜事。过去,家里有了红白喜事,除了要告诉亲朋好友,还要告诉街坊四邻。街门贴字,也是告知街坊四邻的一种方式。
二是告知路过的人。人们从这个院儿经过,知道人家在办喜事,就不能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给人家添乱。知道人家在办丧事,就不能大声喧哗、说说笑笑,不给人家搅局。
街门贴字的老规矩,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了。现在过年,在院门贴楹联,以及结婚在门口贴喜字等,跟这个老规矩是两码事。结婚贴喜字是为了烘托喜庆气氛,因为现在大多数北京人已经住进了单元楼,喜字只能贴在单元门口或者小区门口。其实,住在小区的人大多并不知道谁家在办喜事。而贴喜字的人,也并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在办事儿。时代变了,有些老规矩也已经“退休”了。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