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徐泽华
高考备考复习贵在细
四川 徐泽华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无疑也是件大事,渴望成功的每个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无疑也需要“细”,即“精细化备考”。那么,如何做到“精细化”备考呢?我个人认为,一是细在对知识完整准确地掌握,二是细在解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严谨,三是细在对常用学科学术术语的准确理解。下面我们就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理解如何“精细化备考”。
现在的高考通过知识考查能力,我们复习的时候离不开教科书,但怎样以教科书为基础进行复习呢?下面笔者将以高考真题为例引导大家细读教材,拓展知识,深化认识。
1.(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的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拓展:教材必修一P13,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哪些人是“亲信近臣”?
认识:虽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与教科书距离越来越远,但历史高考永远需要“尊重史实”,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史实的掌握,教材缺失或语焉未详的要补充或明确了解。
2.(2013·全国卷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
拓展:教材必修一P5,“……《史记》……传说中的黄帝……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教科书是作为史据或史识来讲,考试则从史法来考。
认识:对教科书知识的理解是否从史实、史观、史法等角度理解,不是说每个具体的知识点都要从这些角度去学习,而是要将史实、史观、史法都纳入历史复习范畴。
3.(2012·全国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拓展: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变化。
认识:教科书如何讲?人民版教科书仅讲商业发展的表现。我们该如何复习?我认为应按照“知识条理化,内在结构事理逻辑化”的原则,适当调整与补充知识内容,对本知识点而言,复习中关注明后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当然你也可以以高考试题为切入口,进行分析,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
4.(2014·全国卷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拓展:权臣干政是皇权衰弱还是君主集权加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此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其实,类似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必修二P19说“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已经相当繁华”,P22课前提示中却说“重农抑商是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抑制与繁荣如何统一?
认识:现在的高考重视能力考查。复习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换句时髦点的话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精细化理解教材,精细在对主干知识有关的概念要完整准确理解。何谓“完整准确”?首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要完整准确;其次是从史实、史观、史法三角度理解;再就是细在主干知识要条理化,思辨化。
每个人做题都会错,错了需要别人讲解,在别人讲解的时候,你注意到他讲解过程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了吗?是否也在培养自己科学规范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的思维结构更加严密,用词更加严谨?
1.(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推知儒家被边缘化或被打击,材料未提供具体时间背景,可视为古代较长一个时间段,事实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没有被边缘化,故错误;B反对变革,也与事实不符,儒家学者们一直在追求发展自己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识,称“入世”说;D明显错误。
认识:历史学习是要求真、善、美的,求真是基础,居于首位。试题无“废语”,每个字词都有其生命,这个生命就是它的语义。因此,解题思维过程中要关注字词的含义,谨慎选词,严谨表达。
2.(2014·全国卷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此题选项具较大的欺骗性,许多人错选B,为什么?其实问题在“这”上,这指自杀的法律规定,你想自杀,别忙,批准了你才能自杀,否则就是犯罪,进一步讲,你的生命权谁做主?你自己还是法庭?就材料而言,显然是法庭。自由是对个体而言,可见,自由受限。为什么B错呢?题目讲,“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可见,有批准了的自杀存在,这就不是“尊重生命价值”了。
认识:“存在即合理”,合的什么理?理有正理歪理,不管正确与否,这个“理”你一定要想清楚。否则,你会一错再错,留给你的只有徒悲叹。怎样才想得通其中的“理”?辩证思维是解决的方法之一。
3.(2015·全国卷Ⅱ·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试题通过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历史要素,形象地营造了“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冲突”的历史问题情境。解答本题,须在把握以上试题信息所形成的历史直观形象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加工,才能判断其正确选项为A。
认识:思维过程是运用一些思维工具进行“工作”的过程,这些工具主要是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历史学科对这些行为方式词有何具体要求,一定要能纯熟运用。
4.(2014·全国卷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所需的逻辑推理如下:大前提是唐朝三教并存(属已学知识,不需呈现在题干的问题情境中);小前提是道教与佛教地位随君主更替而更迭起伏(内容已在题干中清晰陈述);结论是只有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认识:形式逻辑,语文教学已经不教,而学习中经常用到,我们如何做?自学并掌握形式逻辑的有关知识,形式逻辑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在解题过程中要精细于思维过程的严密,用词的严谨。为此,要做到:首先,理解试题时关注语境中每个字词的语义;其次,显性或隐性地运用事理逻辑和形式逻辑进行了推理;最后,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熟练运用比较、概括、分析、说明、论证等思维工具。
历史高考试题中我们常见到“概括信息、分析原因、史实论证、比较异同、提出观点”等词语,请问,你对“概括、分析、论证、比较、提出”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们的具体答题要求清楚吗?你对“信息、原因、史实、异同、观点”等的含义十分清楚吗?“熟知非真知。”要通过查字典、阅读专业类书籍、听老师讲解或通过揣摩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准确掌握历史学科常用术语的含义。
一般来讲,中学历史教育界把高考中常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分为两类,一是考核技能关键词(或行为方式关键词),二是表达内容关键词。考核技能关键词主要有:理解、归纳、归类、分析、评析、解释、阐述、说明、比较、论证、推理等。表达内容关键词主要有:观点、认识、态度、趋势、特点、特征、原因、背景、目的、异同、影响、意义、作用、本质、性质、实质等。技能关键词的要求必须清楚,内容关键词的含义必须完整准确,这是解题答案完整准确的基石。
(2014·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参考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认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做“不加思考的文抄工”。如何思考,你将考核技能关键词、内容关键词了解了,一般就了解了答案背后的思维模式,“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你没有问题了,还何愁答案不准确?
总之,历史学科是门科学,是科学就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精细化复习备考。
(作者单位:四川省丹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