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6-04-09 02:17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拉直原型数学模型

韩 梅

数学建模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繁琐复杂的。因此要通过对现实对象进行精心筛选,选取典型的知识原型,抽象引发数学问题,进而对问题提出假设猜测,再开展探索活动解决数学化的问题,从中建构起数学模型,并在验证运用活动中体验模型的价值,激发学生自觉建模的意识。

一、精选知识原型,引发数学问题

教学中,应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巧妙地设置现实情境,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从生活中精选数学知识原型,以引发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建模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数学探索活动建构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以“线”作为线段的生活原型引入概念,例题以两幅图呈现了把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观课中发现,多数教师会选用毛线作为素材,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见到毛线的机会并不多,很难再看到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笔者在教学中,是选用了女孩子扎辫子用的扎头绳,利用学生课间活动时,在每张课桌面上放了一根弯曲的扎头绳。上课时引入新课片断如下:

师:今天,在我们的课桌上除了平时使用的学习用具,还有什么?

生:扎头绳!

师:对,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根漂亮的扎头绳。这小小的扎头绳不但漂亮,还藏着数学知识呢,猜一猜,会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1:扎头绳有长有短,可以比长短,我们一年级时比过跳绳的长短。

生2:扎头绳有粗有细,可以比粗细。

……

师:大家能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猜,是个好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数学知识。

师:现在让我们用两只小手捏住扎头绳的两端,拉紧后观察,看看是什么样子?

(教师示范)

(学生捏住扎头绳的两端拉紧,观察、汇报)

生3:扎头绳被拉紧了。

生4:扎头绳被我拉直了,不再像放在桌面上时是弯曲的。

生5:扎头绳变得很直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也很清楚!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像我们数学中的一个新朋友的样子了。想认识这个新朋友吗?它就是——线段。现在捏在我们两只小手之间的直直的一段线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关于数学中的线段,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和同桌交流你提出的问题。

生6:数学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

生7:数学中的线段有什么用?

生8:数学中的线段怎么表示?

……

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中选取知识原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扎头绳是很多女学生日常扎辫子的工具,学生们天天都会见到,选它作为学习素材,会让学生感到无比亲切,也很新奇。这么简单的生活用品中竟也藏有数学知识,从而引发数学思考,产生有关数学中“线段”的相关问题。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新知探索的动力,学生会很开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突破原型框架,抽象数学本质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探索能力弱,在开展“再创造”的建模活动时,教师要能适时、适度地参与、指导和调控活动,必须重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要恰到好处地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培养建模能力。

例如,在《认识线段》一课的教学中,有了上一环节中对实物的初步感知后,应及时引导由观察拉直的线开始,借助原型表象揭示概念。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抽象、描述、概括等活动中,通过描述性的定义适时抽象出线段的数学意义,逐步建立线段的正确概念模型。具体教学片断如下:

师:猜一猜,数学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

生1:直直的,像扎头绳一样。

生2:像拉直的扎头绳一样。

师:还可能像什么?

生3:还可能像拉直的跳绳一样。

师:看看电脑老师画出来的线段是不是和你们猜得一样。

电脑动画演示:沿扎头绳画出一条线段,隐去扎头绳,并加上两个端点。

师:这就是数学中的线段,认识一下吧。相互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

反馈后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你能在身边的物品上找到一条线段并指给大家看看吗?

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在很多物体的边上找到了线段,你觉得线段还会有什么特点呢?

生4:线段有粗有细。

生5:线段有长有短。

生6:线段会有不同的颜色。

……

师:如果用同一支笔分别画下你们找到的线段(在黑板上画出几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仔细观察比较这些线段,说说线段还有什么最主要的特点?

生7:线段有的长,有的短。(板书)

……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原型,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突破。在上述案例中,正是遵循了“具体——表象——抽象”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生活原型——拉直的扎头绳进行观察和操作、画出线段,及时由实物抽象出线段,再观察、思考、比较、交流,概括描述出概念的特点。这样以操作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充分经历了从知识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体会到将实际的问题进行数学模型化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应用拓展模型,感受数学价值

在学生经历探索活动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存在或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感受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体会建模的价值,逐步养成自觉建立模型、运用模型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

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描述活动建立起线段的数学模型后,要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放眼生活中找一找线段,并通过操作活动创造出一些线段,还可以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片断如下: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有长有短。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线段?

学生举例:柜子上、地板上、花坛上、玩具上、手机上、包装盒上、爸爸做工程的设计图纸上……

引导学生小结感悟:生活中的线段真是太多了!画图、设计、制造等等都离不开线段。

师:动动我们的巧手和慧眼,来创造并欣赏一些线段。

活动1:学生先交流怎样可以创造出一条线段,再利用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直尺、铅笔等材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创造出线段,并比一比不同线段的长短。

活动2:在自己的美术作业中找一找,把找到的线段指给同学看。(课前发放学生的美术作业本)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举例、折线段、画线段、欣赏自己的美术作品,从大量的存在线段模型的现象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建模的兴趣,渗透建模、用模的意识,提高建模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拉直原型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海岸线
包裹的一切
不同动压下双引导减速伞拉直过程的数值仿真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CAMERA RAW的引导拉直功能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