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晋霞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教师“如何还”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还”的方法不恰当,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落实。如何把课堂恰当的“还给”学生呢?这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引导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引导和课中根据课堂生成进行引导两方面。
1 课前备课,预设导入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专题复习,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
(1) 本章标题为什么叫”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尤其思考“从”与“到”这两个字的含义。
该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一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育种研究的历史上,最先进行的研究是操作最简单的杂交育种。因其有着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在其基础上又研究出很多其他的育种方法,一直到难度较大的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
(2) 请学生分析杂交育种的优点与不足。
有了第一个问题做铺垫,学生着手思考杂交育种的优缺点,顺理成章。
(3) 既然杂交育种有这么多的缺陷,我们应该怎么办?科学家又研究出哪些方法来克服杂交育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第二个问题的分析,这一问显得层层递进,与第二问环环相扣。然后师生针对杂交育种的缺点展开讨论分析,以如下问题引导。
(4)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现有基因进行重组,按需要来选择,不能创造新基因。但有时现有基因无法满足人类需求,该怎么办?如何创造出新的基因?
该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马上做出判断,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接着就进入诱变育种的学习。
(5) 杂交育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并且育种年限往往较长,用什么育种方式能弥补这个缺陷?
该问题唤起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单倍体育种的记忆。
(6) 杂交育种只能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如果人们想把两个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种生物体内,该怎样育种?
不同物种有生殖隔离,高中对生殖隔离的理解是不能交配或交配产生不育后代。针对这点教师可接着进行如下引导:
当两个物种根本无法杂交时,可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工程的知识,得到基因工程育种可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当两个物种可杂交但是产生的是不育后代时,又该怎样育种?(引导学生想到:当有不育后代时,可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来使生物体染色体加倍,进而成为可育后代)
本环节问题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却把高中学过的几种育种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也就是小专题了,对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成功的导课能起到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实例,可看出引导语的设计很重要。首先要有目的性,也就是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把学生往哪儿引,再去设计相应的问题语句。其次引导语要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如实例中关于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这两种育种方式的导入过程:由同种生物着手,引出对不同种生物杂交的思考,再引导到生殖隔离概念分析,进而得出不能杂交与杂交产生不育后代两种情况下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引导一步步深入,逻辑关系强,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育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2 课中出现意外,教师正确引导
“酶的特性”一节中: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教材有一个提示:“建议用H2O2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知是没看到这个提示,还是由于好奇心,一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了淀粉酶来做这个实验。当用NaOH处理淀粉酶后,滴入碘液现象为无色,不变蓝。这个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依据已有知识他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应该是被强碱处理过的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加入碘液应该变为蓝色。为什么会不变色呢?
当那个小组在对全班展示实验结果时,一脸迷茫的样子,其中一个学生反复强调,他们是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来操作的,可是这就是真正做出的结果。他们无法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结果。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建议选择合适的酶。但是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们未按照教材建议来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大家帮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很快有人就看出症状了:“老师,他们用的淀粉酶,没按照书上的建议用H2O2酶”。
教师追问:“有谁知道,教材为什么建议用H2O2酶?”学生一阵沉默。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留到了课后。很快就有学生兴奋地找到笔者来谈这个问题:“老师,我找到答案了,碘液遇到碱发生化学反应,褪色了,只有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才会遇淀粉变蓝。”
笔者继续追问:“不能用碘液检测,那么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的分解产物,可以吗?”
学生很快想到:不可以,因为斐林试剂会和盐酸反应而无法达到检测目的。这个实验用淀粉酶做,因为无法找到有效的检测方法,所以教材建议用H2O2酶做。
到此为止,这个问题水落石出,笔者让这个学生把他的发现给全班学生讲解,大家恍然大悟。笔者能感受到这个学生在讲解时流露出的自豪感。
上述例子进一步说明“引导语”除了预设,临场发挥也很重要。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走向哪儿完全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碰到这种意外,粗暴批评学生错误,那么学生一定充满挫败感,以后不敢创新。但是如果教师换个角度正确引导,就会让学生发现一片新天地,内心充满自信与成功感。
总之,课堂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虽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只有时刻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成为出色的课堂引导者,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